字词 | 耳根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耳根毒病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即生于耳根处的肿疡。由少阳胆经风热所致。初起耳根处肿大如痰核,按之不动而微疼,肿势渐增,状如伏鼠,焮赤疼痛。若身发寒热者,荆防败毒散汗之; 发热肿痛甚者,仙方活命饮加升麻、柴胡,水酒各半煎服; 脓成者服透脓散; 虚者服托里透脓汤,并及时切开引流,小者可自溃,外撒红灵药,贴太乙膏; 脓尽用生肌玉红膏,若溃后脓水清稀,疮口愈合迟缓,则应服香贝养荣汤补之。参见耳发条。 耳根毒生于耳根周围的肿疡。 耳根毒ěrɡēndú病名。出《证治准绳》。又名耳根痈。为生于耳下的肿疡。由少阳胆经风热所致。症见耳下肿起, 状如痰核, 按之不动, 红热疼痛, 多发于一侧。即耳下急性淋巴腺炎。本病暴肿溃速, 根浅易愈。初起有寒热者, 以荆防败毒饮疏解; 脓成者服仙方活命饮。参见外痈条。 耳根毒 耳根毒生于耳后或耳下部的痈毒肿疡,称为“耳根毒”。又称耳根痈、耳后疽、耳后附骨疽、天疽锐毒等。多为脓耳的合并症,由脓耳之毒邪深入,脓液流窜,犯及耳后完骨而致。其特征为耳后完骨处疼痛,红肿,肿势渐增,溃破流脓。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耳根毒初痰核形,肿如伏鼠焮赤痛,三焦风火胆怒气,暴肿溃速非痈疽。”与耳后骨膜下脓肿相似。本病由手、足少阳经之风热上攻,结聚耳后而成,或因脓耳,火热邪毒炽盛,犯及完骨,加以肝胆湿热上蒸,血热肉腐,骨质溃破成痈。 ☚ 耳疮 耳痒症 ☛ 耳根毒ěr gēn dúacute lymphadenitisbelow ea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