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耗散结构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耗散结构论 耗散结构论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于1969年在“理论物理与生物学”国际会议上发表的《结构、耗散和生命》的论文中提出的理论。这一理论表明,一个孤立系统在初始时各个部位的参量具有不同的值。这些参量会随时变化,最终达到一种不变的状态,即平衡态。孤立系统一旦达到了平衡态,便出现无序。或者一个开放系统呈现无序状态,再经过和其他系统的能量交换又会产生新的平衡,即新的有序这种自组织状态。因此,耗散结构又称作“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对科学具有很大促进作用,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进化和发展的观点。耗散结构理论也适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由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有很大的差异,运用耗散结构研究社会现象有所不同。社会系统由平衡到非平衡、有序到无序(或由非平衡到平衡,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是个综合平均的效应,其内部必然存在着涨落现象。社会内部的相互作用及其和外界的信息能量交换,使其达到临界点可能形成不同类型的耗散结构和有序或无序状态。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把握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区别。 ☚ 符号论 两种发展观 ☛ 耗散结构论 耗散结构论haosan jiegoulun非平衡态动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中的一种学说,是由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于1969年提出的。耗散结构是一个开放系统在充分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通过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种有序状态。耗散结构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一旦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变为耗散结构状态。系统这种自行产生组织性的行为称为自组织现象,所以耗散结构论又叫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 信息论 协同学 ☛ 耗散结构论 耗散结构论关于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机理和规律的理论。所谓耗散结构,是指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包括自然界系统、物理系统和社会系统),通过不断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局部变化达到一定限阈时,就会发生剧烈的矛盾消长或突变,使系统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化为一种在时间上和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出现新的宏观上稳定的结构。这种变化规律的产生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因此称为“耗散结构”。系统在与外界发生联系的影响下,所产生的有序现象是一种自组织现象,因为外部环境只是提供触发系统产生这种有序的条件,所有形成的这种序和组织都被称为自组织。为了形成或维持这类组织,必须对系统不断作某些形式的“功”,不断地“耗散”能量。 ☚ 格物致知 哲学基本问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