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儿童多动综合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儿童多动综合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儿童时期一种行为异常性疾患,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小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因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行为异常,以致造成学习困难。本病在古代文献中无专门记载,根据发病特点,可归入“脏躁”、“躁动”证中。 〔病因病机〕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医学生物学因素,也有人强调社会因素。与中枢神经系统细微病变、铅中毒、缺锌、缺铁、遗传及不良家庭环境有关。颅内神经递质的研究证明有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减低。 中医学认为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护养不当,染疾诱发及生长发育影响等。病变累及心肝脾肾,以虚为主,也可见痰热、瘀血等标实之证。 〔西医诊断标准〕 学龄前发病,学龄期症状突出,男孩多于女孩,病程至少6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 1.活动过多:过于频繁地奔跑,过度地坐卧不宁,上课搞小动作,话多。 2.记忆力不集中:上课不注意听讲,注意力容易随环境转移,做事、参加游戏难以由始至终。 3.情绪易冲动:性情急躁,喜怒无常,冲动任性,不计后果,不能有条不紊地工作。 4.学习困难,学习成绩落后。 5.患儿智能正常,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病。 〔鉴别诊断〕 1.生理的与年龄相应的多动:幼儿和学前期有较多的活动,记忆力不持久,常是正常现象,如有可疑,应密切观察。 2.智力低下:常有多动,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但智商低,可与本病鉴别。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肝肾阴虚 手足多动,急躁任性,难以静坐,注意力不集中,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干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二、心脾不足 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面黄少华,神疲纳呆,多语而少激昂,多动而不暴躁,睡眠不熟,记忆力差,舌淡嫩,苔薄,脉弱。 三、痰火内扰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烦急易怒,任性冲动,胸闷痰多,口臭食少,夜眠不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四、气滞血瘀 神思涣散,多动不安,精神恍惚,面色晦暗,大便干结,舌质暗,脉沉涩。或有颅脑损伤史。 〔治疗〕 一、行为治疗 对患儿应关怀、鼓励,停止歧视或责骂,训练注意力集中,安排合理的课程和学习计划,消除、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等。 二、中医分型治疗 1.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熟地 山药 山萸 茯苓 泽泻 丹皮 菊花 枣仁 五味子 加减:盗汗加浮小麦、龙牡;易怒急躁加石决明、钩藤;五心烦热加地骨皮。 2.心脾不足 治法:养心健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白术 党参 黄芪 当归 甘草 茯神 远志 枣仁 木香 龙眼肉 大枣 淮小麦 加减:食欲不振加内金、山楂;脘闷苔腻加半夏、陈皮;夜眠不安加龙骨、合欢、夜交藤。 3.痰火内扰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 黄连 半夏 陈皮 竹茹 枳实 茯苓 菖蒲 远志 加减:身热便秘加大黄(后下);痰湿偏重头晕昏蒙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烦躁易怒加龙胆草、石决明。 4.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 生地 红花 桃仁 川芎 柴胡 枳壳 龙骨 牡蛎 菖蒲 益智仁 甘草 加减:血瘀重加丹参、赤芍;气虚乏力加黄芪、党参;便秘加柏子仁、火麻仁。 三、药物治疗 目前主要选用中枢神经兴奋药,对7岁以下儿童不宜应用,并注意药物副作用。 1.哌醋甲酯(利他林):起始量每日0.3mg/kg(5~10mg),无效可逐步加至0.6mg/kg,约每3天增5mg,最大量每日0.8mg/kg,即不超过30~40mg。分2次,晨起和中午服,副作用有食欲不振、失眠、腹痛、苍白等,多为一过性。假日停服,一般需服6个月至1年。 2.右旋苯丙胺:缓释剂,起始量每日0.15mg/kg(2.5~5mg),每晨服1次。无效可逐步加量,每3天加2.5mg,副作用同上。 3.匹莫林(苯异妥英):起始量每日2.25mg/kg(约37.5mg),每日1次,晨起服。需服3~4周才能判定疗效。无效时每周加半量,总量不超过100mg。 4.丙咪嗪:三环类抗抑郁药,对多动有效12.5mg,早晚各1次,必要时每周增加12.5mg,每日最大量50mg。 5.其他药物:合并抽搐时,可用可乐宁。有癫痫者可选用苯妥英钠。禁用鲁米那。 四、中成药 1.柏子养心丸:每次1/2~1丸,每日2次口服。 2.安神补心丸:每次15粒,每日3次口服。 五、单方验方 1.补脑益肾糖浆(熟地9g,山药9g,丹皮6g,远志6g,茯苓6g,菖蒲9g,牡蛎15g,陈皮3g,山楂6g,上药制成90ml糖浆),日服3次,每服15ml,20天为1疗程,可连服2个疗程。适用于肾阳不足,热扰心神者。 2.健脾益智糖浆(泡参9g,茯苓9g,陈皮3g,法半夏6g,石菖蒲9g,牡蛎15g,益智仁6g,谷芽9g,枳壳6g,上药制成90ml糖浆),日服3次,每服15ml,20天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适用于脾气不足,痰浊上扰者。 3.静灵口服液(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石菖蒲、远志、龙齿、黄柏、知母)。适用于髓海亏损者。 六、饮食调理 1.适当限制含甲酸水杨酸类食品,如西红柿、苹果、橘子等。带刺激性的调味剂,如胡椒、辣椒等宜少吃。 2.有人认为本病与糖过量有关,而特别与糖和蛋白质比例不当有关,故食用中等量糖和足量蛋白质比较合适。 3.若有缺铁、缺锌者可服用铁、锌制剂。 七、针灸疗法 1.体针:取内关、神门、足三里、内庭、太冲等穴,注意力涣散加百会、四神聪。活动过多加定神、安眠、心俞,情绪不稳烦躁者加神庭、膻中、照海等穴。 2.耳针:取心、肾、脑干、皮质下、胃、神门、肝等穴。可用贴压法。 〔现代研究〕 精神治疗是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环节,药物治疗仅为教育提供良好条件,却替代不了家庭、学校、社会的适当教育和管理。 中药治疗常用药物有远志、石菖蒲、龟板、茯苓、龙骨、鹿角、熟地、山药、五味子、附子、龙胆草等。鹿角有兴奋作用,而茯苓、菖蒲、龙骨、珍珠母则以镇静安神为主,若合用既有兴奋又有抑制。龙胆草现代药理分析认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双相调节作用。五味子可促进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