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耕织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耕织图 《耕织图》是南宋楼绘制的一套描绘我国江南地区农桑之务的图谱。它包括耕图21幅: 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淤阴、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簸扬、磐、舂碓、簏、入仓;织图24幅: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灸箔、下簇、择茧、窖茧、缫丝、蚕娥、祀谢、络丝、经、纬、织、攀花、剪帛。共45图,各题以诗,这是我国耕织图中以诗配图的发端。南宋高宗即位,下劝农之诏,其时楼任临安于潜令,谙熟当地农夫蚕妇之劳作情形,遂作《耕织图》, 并以之进呈高宗, 深得皇帝嘉奖。 楼的《耕织图》绘成后,并未立即刊刻印行,及至嘉定三年(1210),始由他的孙子楼洪、楼深以诗刊志石,侄楼钥为之书丹,刊行以传。楼《耕织图》原本已不传,据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可知后世屡有描摹翻刻,可考者有:1.宋《蚕织图》卷。1983年大庆市发现,卷长513厘米、高27.5厘米,绢本、线描、淡彩,为宋高宗时期翰林图画院依据楼所进《耕织图》摹画的《织图》。长卷由24个场面组成,自 “腊月浴蚕” 至 “下机入箱”。背景用长屋贯穿,每段画面下有楷书小字注,为宋高宗吴皇后所书。2. 元代程棨摹本。此本长期以来下落不明,乾隆初年画家蒋溥进刘松年《蚕织图》,编入《石渠宝笈》,后经乾隆帝考证实为程棨摹本。程氏摹本《耕图》、《织图》2卷当时相互附属并行,后乃分帙单行。至乾隆获此2卷,才又将它一并存放在圆明园多稼轩之北的贵织山堂。1769年,乾隆命画院在多稼轩双钩临摹刻石,并存放多稼轩。该图有耕图21图,织图24图, 每幅图的右面用楷篆两体书写楼五言诗,并用行书书写乾隆御制用楼原韵五言诗。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将它掠去,现存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为水墨设色纸本卷轴画。另有在圆明园遭洗劫后幸存的部分刻石,民国初年被伪总统徐世昌攫为己有,镶嵌在私宅花园的墙壁上(今北京东四牌楼八条胡同)。直到1960年左右拆房时,方归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现存历史博物馆的刻石有23图,其中耕图有浸种、耕、耙、耖、碌碡、插秧、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入仓13图;织图有下蚕、分箱、采桑、择茧、蚕娥、捉绩、剪帛7图。其余3图已难以辨认。3明刻本。明朝英宗天顺六年(1462)曾重刊此图,但至今尚未发现。日本廷宝四年 (1676) 狩野永纳复刻的《耕织图》(内阁文库及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古朝鲜版耕织图》(缺耕图全部及浴蚕、下蚕等图)、南朝鲜汉城博物馆所藏金弘道画《耕织图》(耕图12幅、织图18幅,绢本着彩) 及明代农书《便民图纂》所收之《耕织图》等等,应与天顺刊本比较接近。4. 清康熙 《耕织图》。康熙二十八年(1689)圣祖玄烨南巡时得见南宋楼《耕织图》,康熙三十五年(1696)命宫廷画师焦秉贞重绘《耕织图》。焦秉贞受西洋画的影响,在绘制《耕织图》时,采用了西洋画的透视法,画面所描绘的风俗一律改为清代习俗。图谱内容也略有变动,耕图加“初秧”、“祭神”2图;织图略去 “下蚕”、“喂蚕”、“一眠” 3图,而加 “染色”、“成衣”2图。顺序亦有变换。该图不仅保留了楼五言诗,每幅图都还题有康熙御制七言诗,图前有康熙序文,名曰 《御制耕织图》,鸿胪寺序班朱圭镌。5.清雍正《耕织图》。雍正帝尝袭旧章命院工绘拟,52幅,其中重复六张,图上无题诗,设有绢地,每幅上方有御笔分题句,并钤“雍亲王宝”、“破尘居士”二印。6. 清乾隆《御制耕织图诗》。清乾隆年间黄履旲广仁义学刻,墨黛套印本,图中远景用黛色套印,给人以虚旷空蒙之感。本书刊刻设色及刷印均称精到。乾隆时还曾命冷枚、陈枚各绘耕织图一册,冷、陈两家之作,未闻雕版。另外,美国格利普特美术馆收藏有《耕织图》残卷三片,绢本着彩,行笔严谨端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类似的 《耕织图》,纸本淡彩,耕与织两卷俱全,江户时代写本。越南也有翻刻,名为《耕织图副本》。清后期还留传有各种写绘本、刻本、石印本等,不再一一著录。 楼(1090—1162),字寿玉, 又字国器,浙江四明(今宁波)人。“初除行在审计司,后历任广闽舶使,漕湖北、湖南、淮东、摄长沙师,维持麾节,十有余载。以为义庄,宗党被赐者近五纪,则其居时,惠利之及民者多矣” (曹昭: 《新增格古要论》卷十三)。 楼《耕织图》较全面地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桑生产过程和农夫蚕妇辛勤劳作的场景,并如实地描绘了当时农桑生产中所采用的新技术。“图绘以尽其状,诗歌以尽其情,一时朝野传诵几遍”。它作为一部耕织图谱,不仅对普及推广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统治者一贯的农本思想,因而能受到如此广泛的宣扬。但是清后期出现的众多版本,有不少已作官廷后妃的把玩手册,关心民事的点缀,其作用主要已不是 “重农桑” 了。 《耕织图》对其它的艺术创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在瓷器、雕刻、建筑、墨匹中都经常可以看到“耕织图”的翻版。它也是研究农业史、蚕织史、经济史、美术史及风俗时尚的珍贵史料。 古代名物 > 雕繪類 > 繪畫部 > 版畫、年畫 > 耕織圖 耕織圖 gēngzhītú 清代版畫集。原題《御製耕織圖》。縱二四厘米,横二三·八厘米。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内府銅版印本。清焦秉貞畫,朱圭、梅裕鳳刻。共四十六幅,耕織各半。耕圖描繪“浸種”、“布穀”、“插秧”、“收割”、“登場”、“入倉”等農事;織圖描繪“浴蠶”、“上簇”、“下簇”、“窖繭”、“練絲”、“染色”等女工。每幅並刻有清聖祖玄燁之詩。畫村落景致,田家耕作,遠近大小,曲盡其妙。此作繼承南宋樓璹所繪《耕織圖》之風格,參以西法,代表清初殿版畫之藝術成就。原本現藏北京圖書館。 《耕织图》A Picture Album on Farmingand Weaving南宋时期以图画附诗形式描述江南农桑生产和丝织技术的农业文献。 图1 康熙《耕织图·耙耨》 图2 雍正《耕织图·络丝》 耕织图清康熙、乾隆二朝木刻版画。纸本墨印。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康熙年间刻本为墨印笔填彩,题名为“本版耕织图”,并有康熙三十五年序款。每开图心高23.9、宽24.1厘米; 乾隆时翻刻本共存两册,每册前有乾隆题图序,并乾隆书康熙诗及自和诗。第一册为五十开,第二册为四十八开。辽博藏传世《耕织图》,为清初画家焦秉页原绘,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府刻板印制。其图绘法质朴生动,刻制精细,文图并茂。刻版者朱圭,亦为清代江南吴地名匠,康熙前后居京师官任鸿胪寺序班。一代名师焦秉贞的名作,经一代名匠付梓刻版精印,愈见其技艺精绝。故《耕织图》实为清初以来版画史上的珍贵之作。 《耕织图》Pictures of Farming and Weaving宋代的农业和蚕织图录。是中国多种耕织图中最早的一种。作者楼,字寿玉,一字国器,今浙江鄞县人,生卒年不详。 在南宋高宗(1127~1162)时任临安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县令。他关心农桑,熟谙当地农夫蚕妇之操作情况,遂制成《耕织图》。耕图部分以水稻栽培为内容,自浸种起至入仓止,共图21幅。织图部分以养蚕织帛,自浴蚕起至剪帛止,共图24幅。合计共图45幅,每图均附五言诗一首。 楼曾将《耕织图》进献宋高宗,“一时朝野传诵几徧。”此图真迹,清乾隆时尚存宫内,后失佚。因图不易摹绘,故摹本极少,元代程棨曾有摹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为英法联军劫走,现藏美国弗利亚美术馆。中国有石刻的摹本。 耕织图 耕织图古代农事图谱。南宋楼编绘。楼(生卒年不详),字寿玉,一字国器。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官至朝议大夫,持节十有余年,政绩卓著。高宗时,在临安於潜县令任上,为让世人深知农业生产的艰辛,他深入访问田夫蚕妇,绘成系统介绍水稻和丝麻纺织生产过程并附以诗歌的《耕织图》。 ☚ 续博物志 园冶 ☛ 耕织图 耕织图1689年,清康熙帝玄烨偶临董其昌《池上篇》书,命焦秉贞取其诗意作画,颇得玄烨赞赏。同年,玄烨南巡,见到南宋楼所作《耕织图》刻本,后命焦秉贞据以重写。《耕织图》描写农村男耕女织的劳动生产过程,反映出封建时代农村生活的一部分面貌。其图共绘46图。其中“耕”、“织”各23图。“耕图”描写浸种、耕、耙耨、布秧、插秧、耘、灌溉、收刈、登场、舂碓以至入仓等各个农业生产的过程。“织图”描写洛蚕、采桑、上簇、下簇、择茧、窑茧、练丝、纬、织、络、经、染色以至剪帛、成衣。每幅画上都有康熙帝玄烨的题诗。后经刻板,刊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从刻本看,用笔工细,屋宇、织机、农具等,继承了古代界画的优秀传统;构图多吸收西洋绘画的透视法,院落、田野布置深远,人物处理近大远小,在人物的描绘上,若与宋楼《耕织图》(现存日本,狩野永纳在1676年翻刻明天顺刻本)相比:楼作简朴,所绘农妇身短面圆,带有一定古拙感;焦作纤丽,妇女多颀身细腰,姿态婀娜,具有一定装饰味。 ☚ 班堂戏 秦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