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考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考课kǎo kè

考核官吏的政绩。白居易《杜陵叟》: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考课

考验官吏的政绩、品德。《汉书·京房传》:“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京会议温室。”是为考课法之始。唐制: 尚书考功掌内外文武官吏考课; 凡应考之官,具录当年功过行能,本司及本州长官对众宣读,议其优劣,定为九等考第,然后送省; 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二十七最,以为黜陟的标准。以后历代皆详订官吏考课之法。

考课

按一定标准考察政绩,分等级加以升降赏罚。白居易《杜陵叟》:“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

考核

考核

程(程效;程较;程校) 课(课核;进课;~其事业) 校练 理考 稽考 勾稽 钩稽
考核,订正:订考
考核并荐举:案举
检查考核:检钩 勾考
 查考,考核:稽考
 讨究检核:讨阅 讨核
 检验考核:检勘
审查考核:阅试
 审察考核:研核 隐核 阅实 省校
到现场实地考核:践校 体察
当面考核:面课
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考课
责成考核:责课
巡警考核:巡核
督察考核:督课
督促考核:敦课
研究考核:论核 研核
 讲习研核:讲核
探求考核:钩考
评量考核:铨核
搜罗考核:蒐阅
广泛考核:该核
仔细考核:研试
 详细考核:精核 详核
 精细考核:精核
整顿考核:振核
(考查审核:考核)

另见:考查 审核 核实 考试 成绩 评语

☚ 考核   考核的方面 ☛

考绩

考绩

效实 核实
考核官吏的政绩:课绩 课试 课吏 课事 考察 考较 考课
考核学生的成绩:考课
考核功绩:课功 简功 量功 校绩
 评论、考核军功或政绩:论课
考核治绩:考治
 辨别、考察治绩:辨治
 计考治绩:计治
根据官吏名位大小,考核其任职期间的政绩:循名责实 循名督实 循名核实 循名考实 循名校实 循名课实 求名责实 按名责实
考核政绩并加叙次:课第
考核官吏政绩得失:考绩幽明
考核官吏政绩,以确定升降:考绩黜陟 考绩幽明
古代州郡官吏定期的考绩:计最
官吏的考绩优第:高第
(考核工作人员的成绩:考绩)

☚ 考核的方面   提拔 ☛

考课kǎo kè

谓考核官吏政绩。《隋书·高祖纪》:“此则教训不笃,~~未精。”

考课

❶古代依据一定标准考核官吏政绩的制度。秦汉分常课、大课,常课每年一次,大课三年一次。由两个系统进行,一是中央课郡、郡课县,为中央对地方的考课;一是公卿守相或各部门长官课其属吏,为上级对下级的考课。均评其殿最,升降赏罚。魏晋沿之。官员任职一定时期(一年或三年)后,由其直属长官对其功过加以评定,并记入“考簿”,依此决定官员升黜。北魏孝文帝定为三年一考,分三等,上、下两等分为三品,中等为一品;五品以上由皇帝与公卿评议,六品以下由尚书重问。唐则由尚书省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掌管。一年一考,百司之长较其属功过,差以九等;流内之官叙以四善、二十七最,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无最而有二善为中上,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职事粗理而善最不闻为中下,爱憎任情而处断乖理为下上,背公向私而职务废阙为下中,居官谄诈而贪浊有状为下下;凡考定,皆集于尚书省,唱第然后奏;亲王及中书、门下、京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护、节度、观察使,则奏功过状,以核考行之上下;流外官,以行能功过为四等:清谨勤公为上,执事无私为中,不勤其职为下,贪浊有状为下下;凡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有下下考者解任。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署理其事。审官院考京官,考课院考幕职地方官。官员任满一年为一考,由上级官府考校优劣。以四善、三最(或四最)考校守令,以七事(或十五事)考校监司。考校入优等或上等者拣选、升资或转官。金代定考课令,准唐四善、二十七最之制。明代分考满、考察两种,二者相辅而行。清代则有京察、大计之分。参见“考满”、“京察”、“大计”。
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现任公务人员举行的一种奖学考试。法律依据为1940年10月公布的《考试院考课规程》。考课分为学科、术科两类,分别课论文和各种技艺,录取者由考试院分别给予奖学章、奖学金和奖品。1941年至1946年,共举行警察学术和学术文考课七次。

考课

考课

考核职官称考课。汉代置刺史考核郡县官吏善恶功过,以定其升降。三国时魏明帝定考课官吏法72条,唐代定4善27最,定其职官升降、解职、治罪之法。《资治通鉴·魏纪·明帝景初元年 (公元237年)》:“司隶校尉崔林曰: ‘按《周官》考课,其文备矣。自康王以下,遂以陵夷,此即考课之法存乎其人也。及汉之季,其失岂在乎佐吏不职不密哉! 今方军旅或猥或卒,增减无常,固难一矣。且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远。若大臣能任其职,式是百辟,则孰敢不肃,乌在考课哉。’”(见: 考课法)

☚ 考到   考绩 ☛

考课kǎo kè

考核官吏政绩的好坏叫考课。课,考核。《汉书·京房传》:"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京会议温室。"

考课

我国古代考核官吏的制度。具体实行时历代多有变化。隋唐时由尚书省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掌管。考课的具体方法是,凡应考之官,具录其当年的功过行能,由本司或本州长官对众读议其优劣,并按规定的标准分别定为九等考第,然后各于所在官署校定,报送尚书省吏部。再由考功郎中、员外郎、监考使、校考使分别审核检覆。京官则集应考之人对渎注定,外官则对朝集使注定,最后奏报给皇帝。亲王及中书门下与京官三品以上,外官五大都督,则以功过罪直接奏呈皇帝,由皇帝亲自裁定其考第。考课成绩是官员升降任免的重要依据之一。

考课

按一定的标准考察官吏的功过善恶分别等第以作为升降赏罚的依据。秦汉时实行部门考课法,由各部门主管官员对本部门的属员按业务要求进行考课,以殿(下等)最(上等)两级划分优劣。秦代并以“五善五失”作为对官吏进行考核的品德方面的标准;汉代则继之以六条察吏。晋制以五条考课郡县,北周以六条考课太守、县令。唐制以诸司之长每年考核其属下的功过, 分为九等,称为司考或初考。诸司考定之后,送尚书省总考, 皇帝并敕派使臣以校之,称为校考。其较考标准,流内与流外各不相同。流内官叙以四善,辅以二十七最,其考核等第九等的划分是以善与最综合考虑,每等均有具体的规定。流外官的考核,分为上、中、下、下下四等。宋代考课之法有磨勘与历纸之分。所谓磨勘,是朝廷指定特别官员或官署以总核百官的功过,其性质与唐代的考校同;所谓历纸,就是考状,由诸司长官于平时记其所属的善恶以为铨注的根据,其性质与唐代的司考同。至于标准,有善最之法。宋初仿唐的四善而分为上、中、下三等。神宗时又以四善四最考守令,通善最而为上、中、下三等。绍兴中于四善四最之外,复以八事考课监司守令。辽代考课之制有廉察,金初则有廉察与廉问。廉察是皇帝敕派使臣默访百官的贤愚功过;廉问是皇帝指定专人或亲自覆核廉察的结果。世宗时按等第划分职官为廉能及污滥不职,各为三等。章宗时参酌唐制诏定县令以下考课法,其考核内容仿唐宋之制分为四善十七最。宣宗时又行辟举县令法,而以六事考之。元代考课有廉访与计年。武宗时令考功印历纸给亲民官员,年终时监临官验属官的行绩作出书面评定,而由肃政廉访使进行考校,行省、吏部尚书依此而定黜陟。至元初定计年之制,官员计年月以考殿最,迁转依据年月为准。明代考课分考满与考察,两者相辅而行。考满是按年劳晋升之制,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 三年一考。三考以后依《职掌事例》给以升降。考察则京官与外官分别进行,劾以八法,即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对于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每六年举行一次。对外官的考察称为外察或大计,每三年举行一次。清沿明制有考满与考察。考满之法与明同。考察亦分京察与大计。清代京察改为三年一次, 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四格为守、才、政、年;八法为贪、酷、罢软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其后去贪、酷二类改为六法。大计之制同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