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老通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老通宝 老通宝茅盾短篇小说《春蚕》中的人物。他是江南农村的自耕农,勤劳、忠厚、迷信、保守,有着顽强的生活意志。他对帝国主义侵略怀着憎恶感情,因痛恨“洋鬼子”而仇视一切“洋”的东西。因此,一心想靠自己的双手,过上温饱的生活,但感到世界越变越坏,家境日益贫困。于是,他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蚕事上,祈求菩萨的保佑,期望有一个好收成。经过全家苦战一个来月,夺得了春蚕丰收。但“一·二八”事变后,茧行都关了门,蚕价大跌,最后竟“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的债”,落得个“丰收成灾”的结局。时代和环境都在变,而老通宝的思想一直未变,这是他成为悲剧人物的重要原因。老通宝的命运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广大农民悲惨生活的缩影。 ☚ 林老板 老李 ☛ 老通宝 老通宝茅盾短篇小说《春蚕》的主人公。这是一个中国农村传统老式农民的典型。他从祖父靠养蚕发家中悟出了一条信念:劳动发家。但他不懂得那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的。进入了二三十年代后,他虽然看到“世界真是越变越坏”了, 但不了解其“变”的原因,因而产生了他矛盾的性格:一面抱怨时代“越变越坏”,一面又甘作“顺民”,安分守己,苦挣苦斗,幻想重振家业。他迷信“劳动发家”这一古老而简单的生活信条,迷信“命运的大蒜头”。愚昧、守旧的意识使得他侥幸、忍耐,从而幻想出一幅理想的图画:“绿油油的桑叶就会变成雪白的茧,于是变成叮叮当当响的洋钱”。但是,日益殖民地化的严酷现实,打破了他的美梦,非但不容许他手中的茧子变成叮叮当当的洋钱,反而使他“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老通宝的悲剧,既是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也是对不愿改变生活的常轨、寻求新出路的保守农民的善意规劝。作者善于将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和典型的细节描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而又迷信保守的中国老式农民的艺术典型,正如捷克汉学家马立安·嘎利克所言:“老通宝这个人物可说是中国新文学里所塑造的一些最优秀的人物形象之一”(捷克版《林家铺子·前言》)。 ☚ 林大娘 云普叔 ☛ 老通宝 老通宝茅盾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中的人物,是我国老一代受封建思想毒害极深的农民的典型形象。老通宝是《春蚕》中的主要人物,在《秋收》中便退居于次要地位,还没等到《残冬》的到来他便丧失了生命。老通宝具有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俭朴、忠厚、善良的传统美德,但又有顽固守旧、胆小怕事、听天由命的弱点,常以自己不变的思想去对待千变万化的世界。他是一家之主,对于家庭实行专制。他蔑视青年女性,并排斥一切带“洋”字的东西。他具有强烈的奴隶意识,依附地主阶级。他有很强的宿命论和神道论的思想,满脑子都是封建迷信的禁忌。他完全摄服于地主、官府、神道、命运,安于被剥削、被压迫的社会地位,甘愿按老一套的秩序生活下去,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古老的社会根基发生了动摇,老通宝在家中的传统专制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动摇,渐次失去他往日的权威。虽然他的地位日渐衰落,但他传统的思想意识却还依然顽强地保持着。他总想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的描写的描写,过上富裕的日子,但是处处碰壁。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养蚕等生活细节,表现出老通宝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活动,并予以深刻的批判和讽刺。作者对于老通宝这个人物形象是持否定态度的,但同时又对他充满了同情。 ☚ 孔乙己 李香香 ☛ 老通宝Lao Tongbaomain figure in Mao Dun’s short novel Spring Silkworms and Autumn Harvest,representative of the old generation of peasant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