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老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老舍1899—1966

满族,北京人
中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著名作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曾任北京市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常委等职。著有小说《老张和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作有《国家至上》(合著)、《张自忠》、《大地龙蛇》、《西望长安》、《茶馆》、《龙须沟》等。
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醒痴
笔名:老舍、非我、舍、舍予、絜青、絜予、舒舒、鸿来
别名:胡春

老舍1899—1966

现代文学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7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写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作品。1930年回国,曾任济南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三十年代写了《骆驼祥子》、《月牙儿》等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参与筹组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任该会总务主任。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1949年回国。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写了著名的《龙须沟》和《茶馆》、《春华秋实》、《无名高地有了名》等作品,被誉称“人民艺术家”。有《老舍剧作选》、《四世同堂》等多种作品行世。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四人帮”迫害,投水自尽。

老舍

老舍研究资料汇编 山东师院中文系编印1960年版198页
老舍小识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老舍专集(上、下)
黄东涛(香港)世界出版社1979年版144页
徐州师院中文系1979年8月版(上册)253
页、(下册)334页
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胡絜青(香港)三联书店1980年版562页,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37页
老舍写作生涯
老舍研究资料编目
胡絜青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329页
首都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学会1981年版
265页
老舍研究论文集
老舍评传
老舍研究资料(上、下册)
孟广来等
王惠云 苏庆昌
曾广灿 吴怀斌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388页
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402页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版,北京
出版社1986年4月版619页
散记老舍
文章八冠——祝老舍先生创作生活二十年
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
忆老舍
老舍——人民艺术家
人民艺术家的爱和憎——记著名作家老舍
胡絜青 舒乙
郭沫若
茅盾
于是之
行之
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年4月版399页
新华日报1944年4月17日
新华日报1944年4月17日
人民日报1978年4月13日
北京日报1978年5月18日
北京日报1978年8月24日
怀念老舍先生曹禺北京日报1978年10月8日,往事与哀思
第53页
佳节忆良师——纪念老舍先生八十诞辰
老舍先生和剧院
我们尊敬的老舍先生——纪念老舍先生八十诞
夏谆
于是之
曹禺
光明日报1979年2月3日
北京日报1979年2月3日
人民日报1979年2月9日,作家的怀念第
9页
老舍在山东路人大众日报1980年1月1日
人民艺术家:老舍孙钧政工人日报1980年2月13日

老舍的童年
山海并风流—忆乙老舍同志在秦皇岛
老舍和赵树理
舒乙整理
吴烨南
胡絮青
人民日报1980年2月19日—3月11日
湖北日报1980年4月27日
*文汇报1980年10月18日,新华月报
1980年12期,晋阳学刊1980年2期
老舍的美国之行
不足为外人道也——忆老舍先生二三事
作家·导演·老师——一段往事的回忆
老舍在山东济南的文学活动
誓雪江山半壁仇——抗战时老舍在汉二三事
诗情与友谊——记郭老和老舍的交往片断
老舍写《骆驼祥子》
老舍与天津
我敬爱的老舍同志
怀念老舍
老舍先生在重庆
我所认识的老舍
老舍之子谈老舍
礼重义更重——怀念老舍同志
文艺界负责的“小卒“——老舍抗战时期在武汉
河池
鲁海
黄秋耘
李大千
张桂兴
白雉山
陆文璧 郭平英
郭学棣
曾广灿
巴金
王倬如
杨伯峻
阳翰笙
林华等
曾克
羊城晚报1980年11月24日
中国青年撤1981年1月11日
北京日报1981年7月23日
济南日报1981年8月23 日
长江日报1981年11月4日
解放日报1982年3月3日
北京晚报1982年10月6日
天津日报1983年3月27日
汇报1984年3月15日
人民日报1984年3月16日
人民日报1984年3月16日
人民日报1984年3月19日
北京晚报1984年4月6日
人民日报1984年7月9、10日
长江日撤1984年10月21日
老舍和天津(上中下)
归国途中遇老舍(上下)
老舍和周恩来
老舍与冯玉祥
为祖国而战的作家——老舍
老舍和“青艺”
老舍和方家胡同小学
幽默作家老舍
三年写作自述
作家生活自述
祝老舍先生创作二十年
习作二十年
记老舍与曹禺
作家老舍侧面观
作家小辞典:老舍
胡絮青等
叶君健
胡絜青等
曾广灿
曾广灿
舒乙
刘卫星
陶景元
老舍
老舍等
胡风
老舍
本刊资料室
陈雄
天津日报1984年11月4—18日
天津日报1985年6月 2日、9日
人民日报1985年7月2日
中国法制报1985年8月16日
中国法制报1985年9月6日
文艺报1985年11月2日
人民日1报1985年12月9日
读书顾问1934年1卷3期
抗战文艺1941年7卷1期
人世间1944年1卷4期
抗战文艺1944年9卷3、4期合刊
抗战文艺1944年9卷3、4期合刊
上海文化1946年7期
人物杂志1947年2卷9期
读书月报1957年11期
老舍和他的作品胡金铨*明报月刊1973年8卷12期,*明报月刊
1975年10卷4期
我所认识的老舍(苏联)爱·鲁地
富特林哥著 沈
西城译述
*明报月刊1975年10卷3期
忆老舍梁实秋*纯文学月刊1976年1卷7期,中国近代
作家与作品第294页
老舍在美国
忆老舍
严肃·勤恳·诚笃——追念老舍同志
回忆我的父亲老舍
乔志高
李长之
锡金
舒济
*明报月刊1977年12卷8期
新文学史料1978年1辑
新文学史料1978年1辑
新文学史料1978年1辑,回忆与悼念
——中国现代作家资料选辑第1集第
34页
忆老舍
一个难忘的人——忆老舍先生
周总理对老舍的关怀和教诲
舒舍予(1899—1966)
楼适夷
高君箴
胡絮青
关国煊
新文学史料1978年1辑
新文学史料1978年1辑
人民戏剧1978年2期
*传记文学1978年32卷4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3册第272页

忆念老舍先生
老舍
冰心民族画报1978年10期
内蒙古教育1978年第10、11期
老舍著译目录
老舍传略
舒济
舒济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1期,中国少数民族
现代作家传略第86页,中国当代文学研
究资料老舍专集(上)第1页,中国现代
作家传略(上)第238页
老舍与《骆驼祥子》——听了播讲《骆驼祥子》后
没完成的童话——忆老舍伯伯
老舍早期在天津的活动和他的处女作
老舍和曲艺
老舍在北碚
老舍先生与北京人艺
老舍之歌——老舍的生平和创作
老舍先生二三事
忆老舍
往事难忘——忆老舍先生
记老舍诞生地
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呢?——怀念老
舍同志
胡絜青
马小弥
董振修
胡絜青
萧伯青
英若诚
黄苗子
富淑媛
常任侠
王碧岑
胡絜青等
巴金
中学语文教学1979年1期
十月1979年1期
天津师院学报1979年2期
曲艺1979年2期,新华月报1979年3期
北京文艺1979年2期
剧本1979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79年3辑
曲艺1979年4期
曲艺1979年8期
北京文艺1979年8期
新文学史料1980年1期
文汇(增刊)1980年1期
胡絜青谈老舍王行之人物1980年1期,传记文学选(1)第167
记老舍——三十年代作家直接印象之一
老舍传记资料及其作品简介
陈纪滢
(波)日彼格涅夫
斯乌普什基著
尹慧珉译
*传记文学1980年36卷3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3辑
老舍在山东
老舍与小杨家胡同
老舍夫人谈老舍(上、下)
人民艺术家老舍
老舍在齐鲁大学
老舍与纸鸢
老舍和满族文学
回忆老舍同志
他为人民祈求安定与太平——怀念著名满族作
家老舍
孟广来
王行之
行行
祁渠
张桂兴
高增良
舒乙
冈仲济
叶君健
文史哲1980年4期
散文1980年4期
中国建设1980年10、11期
甘肃青年1980年10期
山东教育1981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1年1期
新文学论丛1981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1年1期
民族文学1981年2期
我的母亲
老舍先生创作生活二十年纪念缘起
老舍新文学史料1981年2期
重庆师院学报1981年3期
语言艺术家老舍
老舍故事
老舍与天津的“文缘”
老舍和胡絜青
老舍早年在文坛上的活动
老舍的风格
老舍殉难考据
印在日本的深深的足迹——老舍在日本的地位
老舍
老舍和满族文学及其它(上、下)——在中国满
族文学史1980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
余惠
王亚平
曾广灿
鲁海
陈逸飞
碧野
程靖宇
孟泽人
晓鸿
舒乙
集萃1981年4期
青海湖1981年4-12期
南开学报1981年6期
山东文学1981年8期
芒种1981年9期
随笔1981年17期
*大成1981年88期
新文学史料1982年1期
新剧作1982年1期
满族文学研究1982年1、2期
老舍与成都
忆老舍
关于老舍之歌及其他——抗战时期老舍活动补
曾广灿
田禽
立山
成都大学学报1982年2期
贵州戏剧1982年2期
重庆师院学报1982年3期

一代文章千古事——老舍在北碚往事抗战文学
创作简记
李萱华抗战文艺研究1982年3辑
老舍究竟何年定居北碚
抗日战争时期老舍活动纪略(上、下)
关于老舍留美的真实原因
老舍赴美讲学时间考
老舍与外国文学
老舍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西德汉学家评老舍
关于老舍
老舍在伦敦——老舍评传之一章
老舍与电影(1899-1966)
李萱华
刘安章 李荣峰
吴定宇
郝长海
郝长海
韩日新
史燕生编译
梁实秋
苏庆昌 王惠云
胡絜青
重庆师院学报1982年3期
重庆师院学报1982年3、4期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2年4期
吉林大学学报1982年5期
吉林大学学报1982年5期
山东文学1982年10期
文学研究动态1982年24期
*大成1982年106期
河北师院学报1983年1期
电影艺术1983年1期,中国电影年鉴
(1983)第271页
纵笔为戈抗战救国——老舍在北碚(二)
老舍早期工作情况的辨正
老舍生活创作的第一次大检阅
老舍早期活动的一些新材料
作家老舍
老舍与山东两校《年刊》
与老舍先生相处的日子——在老舍先生学术讨
论会上的发言
李萱华
向东等
曾广灿
曾广灿
苏锡
曾广灿
高兰
写作学习1983年1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1辑
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1期
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1期
语文月刊1983年1期
文史哲1983年2期
柳泉1983年2期
回忆老舍先生
老舍在重庆二三事
老舍与宗月大师
从永定河畔走向世界——老舍与外国文学
生活和创作自述六篇
老舍在北京师范学校
老舍与北京
老舍与胡絜青——在胡絜青家中作客后记
老舍著译年表(1899-1949)
老舍
老舍与佛教的二三事
在文协的旗帜下——冯玉祥与老舍交往片断
老舍的戏剧创作道路
奔天桥——忆老舍
老 舍
老舍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老舍被冒名盗版图书辨析
从《多鼠斋杂谈》看抗战后期的老舍
关于老舍西北一行的时间
老舍与山药旦
起步之前——老舍早年史料杂考之一
老舍先生为《我的前半生》改稿一事纪实
老舍与林语堂及其论语派
出走泉城——抗战初期老舍生活之一页
我想念老舍先生
余鸿成
范国华
曾广灿
宋永毅
老舍
郝长海
白丁
白夜
郝长海 刘慧智
郑万隆
叶德
崔石岗
克莹
姜德明
群忠 锦生
余林
向东
李荣峰
李庆国
萧伯青
舒乙
于浩成
万平近
曾广灿
新凤霞
龙门阵1983年2辑
龙门阵1983年2辑
南开学报1983年2期
萌芽1983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4期
海鸥1983年6期
广州文艺1983年8期
文献1983年18辑
海峡1984年1期
法音1984年1期
阜阳师院学报1984年1、2期
戏剧学习1984年2期
民族文学1984年2期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4年2期
北京艺术1984年3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3辑
重庆师院学报1984年3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3期
北京艺术1984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4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4年3期
新文学论丛1984年4期
柳泉1984年4期
新观察1984年5期,新华文摘1984年5
老舍走上文坛之前
老舍与梁实秋
老舍先生
蒋瑞等
曾广灿
汪曾祺
北京艺术1984年5期
文史哲1984年5期
北京文学1984年5期,新华文摘1984年
7期
缅怀曲艺界的良师益友老舍先生
刘子衡先生谈老舍
侯宝林
赵来祥
曲艺1984年5期
人物1984年5期

北京作家忆老舍
老舍先生的戏曲薰陶
为老舍装裱字画
患难夫妻——老舍与胡絜青
叩响文学的大门之前——老舍生活创作历程的
第一页
汪曾祺等
翁偶虹
刘金涛
张又君
曾广灿
北京文学1984年5期
戏剧报1984年6期
人物1984年6期
西湖文学月刊1984年9期
文科月刊1984年12期
老舍最后的作品——纪念老舍逝世十八周年
老舍在美国——曹禺访问记
老舍的创作道路和文学业绩
老舍——在美国生活的时期
谢和赓
克莹 侯堉中
樊骏
(日本)石垣绫子著
夏姮翔译
瞭望1984年39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1期
南通师专学报(江苏)1985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3期
老舍在延安
老舍与抗日话剧运动
人之初——老舍的青少年时代
抗战中的老舍
和老舍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试论老舍对曲艺的贡献
老舍创作系统一瞥
老舍
作家老舍的自传
老舍
遥忆老舍与闻一多
老舍的幽默
老舍
老舍
老舍
怀念老舍同志
孙国林
万平近
郎云等
舒乙
王昌言
王栋
马焯荣
王斤伇
陈雄
陈纪滢
王统照
姜德明
虞城
赵景深
康培初
巴金
延安文艺研究1985年4期
福建论坛1985年4期
戏剧界1985年5期
名人传记1985年5期
大舞台1985年5—6期
曲艺1985年9期
江汉论坛1985年10期
二十今人志第13页,文人画像第128页
人物杂志三年选集第176页
三十年代作家记1980年第11页
王统照文集(6)第82页
书边草第161页
文坛史料第177页
文人印象第128页
*文学作家时代第187页
巴金选集第9卷第598页,怀念集第184
页,探索集——随想集第2集第11页
忆老舍与文协
妙趣横生的自传——中国作家老舍
老舍永在
于志恭
吴振标
臧克家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2辑第14页
名人轶事录第73页
*回忆与悼念——中国现代作家资料选辑
第1集第16页,往事与哀思第37页,臧
克家散文小说集(上卷)第648页
老舍如果今天还健在胡絜青*回忆与悼念——中国现代作家资料选辑
第1集第31页
自传之一章——老舍
逝世人物:老舍(1899-1966)
 *自传之一章第111页
中国百科年鉴(1980)第119页
老 舍
老舍
老 舍
老舍(1899—1966)
蒋心焕 朱德发
林曼叔等
方雪纯等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59页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辑第22页
*中共人名录第87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521页
老舍和他的《骆驼祥子》
谈老舍及其文体
老 舍
邢铁华
林海音
中国现代小说家论第34页
*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第298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100页,中
国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17页
老舍
老舍(1899-1966)
老舍
老舍
李立明
张敏孝
姜涛
王行之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94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84页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故事第272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4辑第
68页
舒庆春(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9分册第100页
记老舍庆馀文坛史料第172页

老舍——为有源头话水来
老舍
回忆老舍
老舍和孩子们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1899-1966)
胡学海 顾荣信
舒兰
田涛
冰心
方青
赵聪
黄俊东
自学成才的中外名人第276页
*抗战时期的新诗作家和作品第229页
作家在重庆第175页
作家的怀念第15页,往事与哀思第57页
*现代文坛百象第43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133页
*现代中国作家剪影第56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6册第510页
老舍小传
师友怀想录
我与老舍
忆老舍
老舍在北碚
怀念老舍先生
老舍(1899-1966)
本社编
吴小如
胡风
梁实秋
李萱华
新凤霞
往事与哀思第35页
学林漫录第6集第30页
胡风评论集(下)第85页
*看云集第73页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93页
新凤霞回忆录第291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第143页

老舍

老舍年谱
老舍年谱
老舍与北京文化
人民艺术家:老舍
老舍年谱
老舍评传
老舍的青少年时代
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
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爱国作家、人民艺术家
老舍先生骨灰安放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郝长海 吴怀斌编
甘海岚
甘海岚
刘明 石兴泽
张桂兴编
关纪新
高亚军编
舒乙
黄山书社1988年版258页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522页
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年版188页
山东画报出版社1997年版216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2册
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546页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4页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377页
人民日报1978年6月4日
老舍的爱好舒乙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7月8—31日,
1988年5月10—14日、17—21日、24—
27日
老舍先生和“宝船”
港台的老舍研究
“大炮有用,刺刀也有用”——老舍在抗战中的
文艺活动
朱漪
曾广灿
马贵昌
华声报1986年7月29日
天津日报1986年8月23日
解放军报1986年9月17日
老舍延安之行
又想起了老舍先生
一个由别人代做的梦——读曾广灿著《老舍研
究纵览》
艾克恩
冰心
胡絮青等
文艺报1987年8月15日
人民日报1988年2月4日
人民日报1988年10月11日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我论老舍
应充分肯定老舍对文协的领导作用
老舍与电影(1—2)
说不尽的老舍——北京市老舍研究会首届理论
年会综述
季羡林
王行之
胡绍轩
沈基宇
甘海岚
文汇报1988年11月16日
文艺报1989年1月21日
团结报1989年7月15日
中国电影周报1989年8月17、24日
文艺报1990年11月10日
老舍的写作生活
作者、教授、师友——深切怀念老舍先生
怀念老舍
在第三次老舍学术讨论会上……
老舍与梁实秋
老舍和梁实秋说相声
清水流香
父亲最后的两天
老舍在北京的足迹
老舍在伦敦的档案资料
老舍和我(上、下)
老舍在北京市文联
老舍在武汉、重庆
老舍年谱简编
论老舍四十年代赴美国期间的思想发展
苦其心志——出洋前的老舍
语言大师在沉默中死去——老舍先生逝世二十
周年祭
黄沙
吴伯箫
端木蕻良
王行之
曾广灿
二东老人
曲波
舒乙
李犁耘
舒悦译注
赵家璧
王松声
萧伯青
舒济
王家声
朗云
柯兴
新观察1956年总134期
北京文艺1978年7期
北京文艺1978年7期
文学评论1983年3期
文史哲1984年5期
文教资料简报1984年9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2期
收获1985年4期
燕都1986年1、3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6年2、3期
新文学史料1986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6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6年2期
中山大学学报1986年2期
戏剧界1986年3期
青春1986年3期
读《老舍评传》——兼谈对老舍研究的一些看法
在“文协”岗位上——老舍与“文协”
老舍与我国新的现实主义文学——纪念老舍逝
世二十周年
曾广灿
曾广灿
万平近
河北师院学报1986年3期
河北大学学报1986年4期
福建论坛1986年4期
老舍的艺术地位与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更新
日本学术界关于老舍研究资料辑要
苏联汉学家评老舍
孙王石
刘庆澄等
(苏)H.费德林著
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4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5期
译海1986年6期

 杨宗建节译 
剧作家老舍与西方文艺
“舍予”
国之瑰宝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老舍
老舍对现代文学的贡献——《老舍选集》序
老舍与通俗文艺
老舍并非投水自杀而死(书简)
新文学的惯性与旧传统的痕迹——兼论老舍与
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关系
克莹等
舒乙
曹菲亚
韩经太等
王瑶
文天行
胡秋塘
宋永毅
剧本1986年6期
北京文学1986年9期
北京文学1986年9期
文学评论1987年1期
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1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2期
*传记文学1987年50卷2期
中州学刊1987年3期
老舍创作对新文学的贡献及其民族渊源
老舍和基督教
老舍的“寻找”
老舍的文学思想及其流变
弄潮儿向涛头立——老舍与抗日通俗文艺谈片
老舍对儿童文学的贡献和启示
论老舍先生投湖后的三件事
老舍——一个叛逆的基督教徒
老舍在青岛的几次演讲
老舍先生和我这个学生
论老舍建国后的创作实践
老舍的思想与狄更斯
阳坡上的大树——和老舍先生相处的日子
忆老舍,话当年——序《老舍年谱》
逝者如斯——记萧亦五与老舍的友谊
老舍和中国传统戏曲改革
袁国兴
舒波
樊骏
崔明芬
史彦
章轲
丑牛
朝戈金
鲁海
徐中玉
郑启幕
彭禄茂
骆文
蒋锡金
杨苡
(苏)兹·尤·阿布
德拉赫曼诺娃著
刘小湘译
北方论丛1987年3期
南京史志1987年3期
文史哲1987年4期
汉江大学学报1987年4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7年4期
浙江师范大学1987年专辑
新观察1988年13期
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1期
青岛师专学报1988年1期
收获1988年2期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88年2期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8年3期
吉林大学学报1988年4期
散文世界1988年4期
安徽新戏1988年5期
论茅盾、老舍、巴金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贡献
老舍与基督教
老舍的青少年时代(连载)
老舍与“五四”
老舍的平民意识
不是悲剧的纪念——读《老舍年谱》
老舍的爱国主义——纪念老舍诞辰九十周年
全国第四次老舍学术讨论会综述
老舍与全国抗敌文协
老舍的文化心态与中国知识分子
老舍在伦敦
老舍与英国
“永铭俯首与横眉”——也谈老舍之死
寻找与困惑——早期老舍与基督教
论老舍的抗战文学创作
老舍在山东大学及青岛期间的新材料
最新发现:老舍致郭沫若夫妇的八封信
我和老舍说相声
老舍的悲剧创作论略
老舍:午夜在太平湖
著名文学家老舍英文书简在美国发现
已故著名作家老舍首届国际老舍学术讨论会在
北京召开
李存光
张静民
王行之
万平近
张国珍
贺敬美
史承钧
刘懿信
方苏
谢昭新
李振杰
王军
李润新
锱铢
甘海岚
张桂兴
张桂兴
梁实秋
陈秀平
文同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江海学刊1988年6期
杭州大学学报1989年1期
燕都1989年2—5期,1992年2期
福建论坛1989年2期
西部学坛1989年2期
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3期
文史哲1989年4期
四川党史月刊1989年8期
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90年1期
杭州大学学报1990年3期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年6期
金陵神学志1990年12期
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3期
文史哲1998年2期
东岳论丛1998年6期
*传记文学1999年74卷2期
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9期
人类档案——中外名人之死第586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89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3)第83页
纪念人物:人民艺术家、作家老舍诞辰100周
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411页

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老舍(1899—1966)
著名人民艺术家老舍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
北京举行
李维民主编
李维民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46页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94页
老舍
人民艺术家老舍
老舍永在
人民艺术家的爱和憎——记著名作家老舍
忆老舍
严肃、勤恳、诚笃——追念老舍同志
一个难忘的人——忆老舍先生
作者·教授·师友——深切怀念老舍先生
怀念老舍
老舍永在
忆老舍
老舍(1899—1966)
老舍、胡挈青、丹柿小院
王行之
傅立沪
臧克家
行之 朱述新
楼适夷
锡金
高君箴
吴伯箫
端木蕻良
臧克家
于是之
京声 溪泉
周颖南
民国人物传第5卷第44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第380页
怀人集第131页
泪雨集(乙集)第10页
泪雨集(乙集)第20页
泪雨集(乙集)第30页
泪雨集(乙集)第42页
泪雨集(乙集)第47页
泪雨集(乙集)第54页
泪雨集(乙集)第62页
泪雨集(乙集)第85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154页
颖南选集第43页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 (正紅旗) 人,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 生於北京。7歲入私塾。1912年入北京市立第三中學。1913年考入北京師範學校。1916年畢業後,任方家胡同小學校長。1921年任北京市北郊幼學所勸學員。1922年在天津市南開中學任國文教員,兼校出版委員會委員。1923年任北京教育會文書,兼任北京市第一中學國文教員。1924年夏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1929年夏回國,途經新加坡,在一華僑中學教國文。1930年春回上海; 同年夏,任齊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並編輯《齊魯學刊》。1934年任山東大學教授。1936年夏,辭去山東大學教職,在青島從事文學創作。抗日戰争爆發後,1937年11月赴武漢。1938年3月,參與創立中華全国文藝界抗敵協會,任理事、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1940年9月,任國民政府軍委員會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講學。一年期满後,留美繼續從事文學創作,1949年11月回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理事等職。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66年8月24日逝世。終年67歲。著有《大明湖》、《猫城記》、《駱駝祥子》等。

老舍

老舍1899—1966

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后,曾任国民小学校长等职。1922年发表处女作《小铃儿》。1924年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不久,写成并发表长篇处女作《老张的哲学》。1929年在新加坡稍作逗留后回国。1930年到齐鲁大学任教。抗战后,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发起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曾参加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前线各地深入生活。抗战后,应邀赴美国讲学。1949年12月返回祖国。老舍新中国成立前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色彩,富于幽默感,对劳动人民和下层人物深表同情。193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通过人力车夫自我奋斗的悲剧,抨击罪恶的社会制度,是其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中篇《月牙儿》,长篇《二马》《赵子曰》《猫城记》《离婚》《火葬》,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剧本《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1946年起写成《四世同堂》,描写日寇统治下的北平人民的苦难与反抗,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写有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神拳》等。其中《茶馆》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幅旧社会的世态众生画卷,构思精巧,语言纯美,富有地方特色,是其后期代表作。有《老舍文集》《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选》。

☚ 耿济之   白羽 ☛
老舍

老舍

(生平简历、小说创作及其他文学活动参阅《小说卷》)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开始了戏剧创作。1939年在重庆创作多幕话剧《残雾》,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曲折动人的情节,深刻揭露和鞭笞了国民党当局的所谓“国法、公理”的欺骗性和虚伪性。1940年创作四幕话剧《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是一部表现回汉两族人民消除隔阂、团结抗日的剧本。1941年发表四幕话剧《张自忠》,描写张自忠将军英勇抗战的事迹。同年写成讽刺喜剧《面子问题》,勾画出一幅大后方旧官僚机构的群丑图。1942年发表三幕话剧歌舞幕混合剧《大地龙蛇》、四幕话剧《谁先到了重庆》(后修改改名为《归去来兮》)。后者尖锐地抨击了在大后方发国难财的民族败类的丑恶灵魂。同年还与赵清阁合作编写话剧《桃李春风》 (又名《金声玉振》),剧本歌颂富有牺牲精神的爱国知识分子,剧情质朴无华,寓意深刻。1943年创作四幕话剧《王老虎》 (又名《虎哨》,与萧亦五、赵清阁合著)。这些剧本体现了作者富于民族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的独特风格。建国后,共创作23部剧本,其中多幕话剧15个,独幕剧1个,多幕歌剧2个,曲剧1个,改编京剧4个,特别是《龙须沟》和《茶馆》这两个有国际影响的剧本,堪称我国话剧的经典作品。话剧创作主要有《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女店员》、《茶馆》、《红大院》、《全家福》、《宝船》、《神拳》、《生日》、《火车上的威风》,歌舞剧有《消灭病菌》、《大家评理》、《青蛙骑手》,京剧《青霞丹雪》、《十五贯》等。由于《龙须沟》的成功,被授以“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其剧作具有现实主义艺术魅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地方色彩,具有成熟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幽默笔调。

☚ 邢野   成荫 ☛

老舍

老舍1899.2.3—1966.8.24

原名舒庆春。字醒痴、舍予。笔名有鸿来、非我、絮予等。北京人,满族。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生活贫寒,父亲被八国联军所杀,从小产生了反帝爱国的思想。1913年小学毕业后,先后入北京三中、北京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毕业后,曾在北平、天津等地中学和小学任教,并加入了基督教。192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业余开始文学创作。1925年起,陆续在上海《小说月报》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等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作品以机智、诙谐、幽默和讽刺相融合的笔调,表现出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祈求祖国富强的热望,初步显示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因而获得文坛的好评和读者的关注。1930年3月返回上海。同年7月赴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教授和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兼编《齐大学刊》。教学之余,他勤奋笔耕,除发表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1934年)外,又完成了《大明湖》(被战火烧毁)、《猫城记》(1933年)、《离婚》(1933年)和《牛天赐传》(1936年版)等四部长篇小说,还写出短篇小说《五九》、《黑白李》等,收入短篇集《赶集》(1934年)中,其它杂文、小品和诗歌等,则多收于《老舍幽默诗文集》一书。1934年赴青岛山东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在青岛期间,他曾与王统照、洪深等人在《民报》创办《避暑录话》副刊,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选民》(即《文博士》,1940年版),以及收入短篇小说集《樱海集》(1935年)、《蛤藻集》(1936年)的《月牙儿》、《新时代的旧悲剧》等小说,以及许多杂文小品等。1936年9月起,在上海《宇宙风》半月刊连载长篇小说《骆驼祥子》(1939年版)。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它通过对一个人力车夫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城市下层人民和劳动者的苦难与挣扎,提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作品结构单纯、线索清晰、语言质朴无华,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问世后蜚声文坛,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38年8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推任理事兼总务主任。此后,致力于该会的工作,为把全国的爱国作家和艺术家团结在抗战的旗帜下,推动抗战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1939年6月,代表“文协”参加慰问抗战军民的北路慰问团,半年中历经川、鄂等八省区,后写成长诗《剑北篇》(1942年)。这时期的作品,除了《残雾》等许多剧本外,主要有长篇小说《火葬》(1944年)、《四世同堂》的第一部《惶惑》(1946年)、第二部《偷生》(1946年),短篇小说集《火车集》(1939年)、《贫血集》(1944年)、《东海巴山集》(1946年),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1946年3月,与曹禺一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仍留居美国从事文学创作,帮助译者将《离婚》等长篇小说译成英文,并完成了长篇小说《鼓书艺人》和《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1975年版)。《四世同堂》是老舍四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品,全书以百万余字的宏大规模,描写了敌伪统治下的北平市民的生活,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荡漾于字里行间,颇饶鼓舞人心的力量。但老舍远离祖国,主要依靠第二手材料创作,不免影响了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这时期在国内出版的著作,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微神集》(1947年),中篇小说集《我这一辈子》(1947年),中短篇小说集《月牙儿》(1948年),以及《老舍文集》(1948年)等。1949年12月,应周恩来邀请,赶回天津,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此后历任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建国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正红旗下》,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和工人同志们谈写作》、《小花朵集》、《出口成章》、《我热爱新北京》,以及大量的剧本等。1966年8月,因受迫害致死。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享有盛名的重要作家。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多种题材的大量作品,特别是成功地把城市平民阶层的生活引进文学的领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匡亚明   西戎 ☛
老舍1653老头儿。闽语。福建邵武〖〗。

老舍1899—1966

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20年代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历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教授,并从事文学创作。抗战期间,在汉口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作出了积极贡献。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1949年底回国,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曾多次访问朝鲜、印度、前苏联、日本等国。著作颇丰,主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等。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老舍1899—1966

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 北京人。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京师学务局劝学员、1924年起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 并从事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由济南到汉口,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1949年底回国,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 “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曾多次访问朝鲜、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主要著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戏剧《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等。

老舍

老舍

即舒庆春,见该条。

老舍

小说家、剧作家。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讲师。1926年发表小说《老张的哲学》而跻身文坛。1929年结束5年旅居伦敦的生活,于1930年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在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7年。进入30年代至抗战爆发,老舍共写了6部长篇小说和多部中、短篇小说。最有代表性的是完成于1936年的《骆驼祥子》。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筹建和领导工作。1944年开始百万字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写作。1946年和曹禺一起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于1949年12月应召回国。1949年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自沉。一生写了1000多部(篇)作品,约700万~800万字,包括几十首诗歌和几十万字的散文、杂文等。其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和民族特色。一生写了30多部剧作。话剧作品有:《残务》(1939),《国家至上》(合作,1940),《张自忠》、《面子问题》(1941),《大地龙蛇》、《归去来兮》(1942),《谁先到了重庆》(1943),《方珍珠》(1950),《龙须沟》(1951),《春华秋实》(1953),《青年突击队》(1955),《西望长安》(1956),《茶馆》(1957),《红大院》(1958),《女店员》、《全家福》(1959),《宝船》、《神拳》、《荷珠配》(1961)等。此外,有戏曲、歌剧、译作14部。著有大量小说、诗歌、曲艺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著名的小说还有:《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

老舍

210 老舍1899—1966

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幼年丧父,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当过北京的小学校长和天津南开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教中文,开始小说创作。1930年夏回国在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1934年夏至1936年夏又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继续进行小说创作。稍后,写就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抗战爆发后去武汉、重庆主持“文协”工作,创作了一些话剧和小说。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续写完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建国初回国,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创作《茶馆》等话剧和杂文。他反映的北京小市民生活颇有乡土气息。“文革”中因遭迫害而自溺。80年代出版《老舍文集》。

☚ 闻一多   罗根泽 ☛

老舍

212 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创作话剧《残雾》、《归去来兮》、《面子问题》等,还作有一些鼓书词、京剧等。艺术上,蹊径独辟,别具一格,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简洁明快的人物语言见长。抗战胜利后,在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应召回国,创作大量话剧,如《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女店员》、《红大院》、《全家福》等。老舍的戏剧作品大都取材于城市下层市民的生活,讲究情节的波澜起伏,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北京口语,京味十足。一部分作品接受英国小说的影响,带有幽默风趣和语言机智俏皮的特点。他力求写得通俗易懂,致力于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工作,故其作品深受群众欢迎。先后创作话剧、歌剧、曲剧和改编京剧共25本之多,被誉为 “人民艺术家”。有《老舍剧作选》行世。

☚ 洪深   田汉 ☛
老舍

老舍1899—1966Lao She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通俗文学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899年2月3日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正红旗人家庭。
老舍出生后的第二年父亲就去世,母亲的辛酸身世和刚强的性格是老舍认识生活的开始。寒苦的出身使老舍自幼就熟悉城市底层贫民的生活。大杂院的生活感受和艺术熏陶,又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下层民众之间的通俗曲艺、戏剧艺术。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才进私塾读书,后又读完新式小学。1913年入北京师范学校就读,191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五四”新文化浪潮中,他来到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这里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文学作品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老舍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此间他广泛阅读了外国文学作品,深受英国作家狄更斯等人的影响。并于此时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26年至1929年,他先后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长篇小说,陆续寄回国内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这些早期作品以轻松酣畅的文笔、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以及对市民生活和心理的生动刻画,特别是以喜剧手法表现悲剧性的思想命题等特长,初步显露了老舍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引起了当时读者的广泛兴趣和注意。
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国,途中在新加坡逗留了半年,边在中学教书,边创作了童话体小说《小坡的生日》。回国以后,先后在济南、青岛的大学里任教,同时继续从事小说创作。回国后的第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大明湖》,因原稿毁于战火而未能出版,后来老舍从中提取部分情节另外写成了著名的短篇小说《月牙儿》。从30年代初到抗战之前,老舍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作品多收入《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等集子里。这一时期他还出版了《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和回顾自己创作历程的文集《老牛破车》(1937)。最能显示老舍这一时期创作成就的还是长篇小说,他先后完成了《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我这一辈子》(1937)和《骆驼祥子》(1936年始作,1939年出版)等一系列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完善了自己的风格。特别是重要代表作《骆驼祥子》,以其对城市底层人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显示了老舍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奠定了老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抗战爆发后,老舍毅然走出书斋,丢下妻儿,从济南辗转到武汉,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文艺运动。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老舍被推举为总务部主任,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1939年6月他随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行程两万余里,慰问抗战军民,后写下了反映沿途见闻的长诗《剑北篇》。抗战期间老舍创作了一系列宣传抗日的鼓书、唱词、数来宝、相声、故事等通俗文艺作品,多收在《三四一》(1938)集子中。他还创作或与别人合作了以抗战救国为主题的话剧剧本《残雾》(1939)、《国家至上》(1940)、《面子问题》(1941)等十余部。还著有短篇小说集《火车集》(1939)。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老舍又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贫血集》(1944)、长篇小说《火葬》(1945)、《四世同堂》(1946)、《鼓书艺人》(本书中文原稿遗失,1980年才根据英译本译成中文)等作品。其中《四世同堂》(包括《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分)以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展现了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不屈意志,无情鞭挞了那些民族败类,作品表达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老舍的又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老舍先后担任过中国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同时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生活热情从事文学创作,仅50年代老舍就创作了《方珍珠》(1950)、《龙须沟》(1951)、《春华秋实》(1953)、《青年突击队》(1955)、《西望长安》(1956)、《茶馆》(1957)、《红大院》(1959)、《女店员》(1959)、《全家福》(1959)等数十部话剧作品,其中《龙须沟》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茶馆》则成为中国当代话剧舞台上经久不衰的最优秀的剧目之一。此外老舍还创作了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1961,未完成)、散文集《我热爱新北京》(1979)等作品。老舍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惨遭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不幸去世。
老舍是一位多产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曲艺等作品,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赢得了“幽默大师”和“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的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份宝贵财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开始出版的《老舍文集》是迄今为止老舍著作较为完备的汇编。中学语文课本收入了老舍的小说、话剧和散文多篇作为重点课文,深受师生的喜爱。

☚ 巴金   曹禺 ☛
老舍

老舍1899—1966Laoshe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又名舍予。满族,北京市人。曾用笔名有絜青、鸿来、舍、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平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幼时的生活经历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他于191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曾先后在小学、中学任教,由于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用白话文写小说。老舍1924年去英国,在伦敦东方学院教授中国语文, 翌年底, 在伦敦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31—1937年,是他一生创作最蓬勃的时期,在这期间,他创作了 《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多部长篇小说及短篇集《赶集》、《樱海集》等。其代表作 《骆驼祥子》于1936年问世,这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 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全身心地投入了抗日救亡工作,参与发起、筹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创办《抗战文艺》,成为一名文艺界的组织者、社会活动家、抗日和争取民主的战士。为了宣传抗日和鼓舞人民的斗志,他不但写小说,还创作了戏曲、话剧、鼓书、相声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著名长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第一、二部)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1946年,老舍受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期满后留美继续从事文学创作。1949年12月,老舍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回国,曾担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等职务。回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大量优秀文艺作品,并被授与了“作家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等光荣称号。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和浓郁的中国特色,从形式到内容都作到了雅俗共赏,生动活泼,有声有色,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的使用而受到外国读者的喜爱,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这是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做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一生创作极勤,著有15部长篇、中篇小说,8本短篇小说集、30余部话剧、戏曲和曲艺作品,10本散文、诗歌、创作理论和翻译作品,为我们留下了800多万字的精神财富。

☚ 马烽   徐志摩 ☛

老舍

老舍1899—1966Laoshe

出戏剧家、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进行文学创作,发表了三部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长篇讽刺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其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抗日战争爆发后,由济南赴武汉,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从事抗战文学运动。后到重庆,曾率战地慰问团赴西北慰劳抗敌将士。这时期开始写作剧本,主要作品有《残雾》、《国家至上》、《虎啸》、《面子问题》等。1944年开始创作以沦陷了的北平为题材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在重庆的报纸上连载。1946年3月赴美国讲学并从事创作。1949年底回国,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1950年创作了话剧《龙须沟》,通过北京龙须沟的今昔巨变,批判了黑暗的旧社会,歌颂了光明的新中国,演出后反响强烈,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团,写有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1955年后曾三次赴苏联访问。1957年创作了话剧《茶馆》,通过清王朝的覆灭、军阀混战及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三个不同时期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描写了中国社会五十年的变迁和各个阶层人物的面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这个剧创作和演出的成功,被认为是话剧民族化的胜利,是艺术完整性的高峰。老舍还创作有《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女店员》等多出话剧和《荷珠配》、《十五贯》、《青霞丹雪》等戏曲剧本。老舍的剧作语言朴素凝炼,鲜明生动,妙趣横生,充满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被誉为语言大师。“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6月3日在北京宝山革命公墓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 方志敏   夏明翰 ☛
老舍

老舍1899~1966

中国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长期使用的笔名。
老舍出生于北京的满族家庭,幼时失怙,生活极为贫困,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因品学兼优,被委任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校长,开始了他近20年由小学到中学、大学的教师生涯。1924~1929年应聘为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华语教师。1930年归国回北平,同年受聘于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授。1934年夏去青岛,受聘为山东大学教授。这期间创作了中、短篇小说《骆驼祥子》、《月牙儿》、《老张的哲学》等。抗战期间,他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忱。1946年,老舍赴美讲学,在美国完成百万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9年回国。曾任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并多次代表中国作家出国访问,荣获 “人民艺术家”称号。1966年“文革” 开始后,不堪凌辱,在北京太平湖投水自尽。
老舍一生创作勤奋,他的小说、戏剧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创作风格而著称,被译为多种文字而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他的 《骆驼祥子》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小说珍品。他的话剧 《茶馆》是中国20世纪话剧演出史上的高峰,代表着中国话剧学派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赴欧美演出,赢得国际性荣誉。


《茶馆》

☚ 洪深   陈白尘 ☛

老舍

老舍

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生于1898年,卒于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人。老舍出身于贫苦的市民家庭,191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毕业以后曾在北京、天津等地的中、小学任教。1924年,去往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老舍在伦敦的6年时间里,创作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老舍回国后曾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这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太平湖》与许多短篇小说,收在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中。抗日战争爆发以前,老舍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老舍由济南辗转来到武汉,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在团结文艺界坚持抗战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期间他始终没有放弃创作,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短篇小说集《炼集》、《贫血集》,剧本《残雾》、《国家至上》、《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虎啸》、《桃李春风》,长诗《剑北篇》等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问世。1946年,老舍赴美国讲学,在美期间著有《大鼓艺人》等问世。1949年底回国,并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和书记处书记、北京文联主席等职。新中国成立以后,老舍焕发出更大的创作热情,这期间创作出《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西望长安》、《茶馆》、《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等十多个剧本,还有一大批短篇小说、杂感、书评、曲艺等作品,以及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1951年,老舍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一生创作极为勤奋,其作品多取材于自己熟悉的城市平民生活,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意义。老舍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尤其善于运用北京的方言,因此他的作品充满北京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并形成一种独有的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老舍在“文革”期间深受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不幸逝世。老舍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小说家、戏剧家,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成仿吾   阮章竞 ☛

老舍

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剧作内容深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性。语言通俗生动、幽默含蓄、醇厚有力。被誉为“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主要剧作有《方珍珠》、《龙须沟》、《女店员》、《茶馆》、《全家福》、《神拳》等。参见“文学”中的“老舍”。


老舍1899—1966

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1924年去英国伦敦大学任教,开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期间,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从事抗战文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火车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其中《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代表作。作品大多取材于“京味”十足的市民生活,具有鲜明的主旨,浓郁的地方色彩,富于幽默讽刺的妙趣,语言洗练传神。参见“艺术”中的“老舍”。

老舍

老舍1899—1966

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生于北京的一个贫民家庭。家境对他的创作有较大影响。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爱好古典诗词,并用文言练习写诗和散文。“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北京第十七小学校长、京师学务局北郊劝学所劝学员、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员等职。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他在伦敦的6年间,先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3部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讽刺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1930年老舍回国途中写成了童话《小坡的生日》。老舍回国后,先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后在青岛大学教书。期间写了长篇小说《大明湖》,因稿子毁于战火,后改写成《月牙儿》。1935年与王统照创办《避暑录话》。接着创作了一些短篇,收集在《赶集》、《樱海集》、《哈藻集》等短篇小说集中。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和《老舍幽默诗文集》等也先后问世。这些作品中,《骆驼祥子》是最优秀的一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由济南到武汉,主持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他在周恩来的关怀和帮助下,参加抗战宣传工作。这期间,他不仅写小说,还写杂文、诗歌、话剧、京剧、诗词等。他创造的剧本有《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著)、《虎啸》(与赵清阁、肖亦五合著)、《面子问题》、《桃李喜风》(与赵清阁合著)、《张自忠》、《大地龙蛇》、《谁先到重庆》及《归去来兮》;长篇小说有《火葬》和《四世同堂》(分《惶惑》、《偷生》、《饥荒》3部);短篇集有《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和诗集《剑北篇》。1946年3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与曹禺一同赴美讲学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应周恩来的邀请于年底回国,参加了北京市曲艺的创作与改组工作。1953年老舍以“五反”运动为背景写了《春华秋实》,同年10月,随中国人民慰问团赴朝与志愿军生活5个月,写成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1955年后,老舍曾三次赴苏访问。老舍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虽然社会活动繁忙,还写有很多作品。话剧有《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女店员》、《茶馆》、《红大院》、《全家福》、《宝船》、《神拳》、《荷珠配》、《柳树井》、《生日》、歌舞剧《消灭病菌》、《大家评论》、《青蛙骑手》;京剧《春霞丹雪》,还翻译了英国肖伯纳的著名戏剧《苹果车》,改编《十五贯》和《王宝钊》。其中话剧《龙须沟》使他于1951年12月获得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是最勤奋的作家之一,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 丰子恺   瞿秋白 ☛
老舍

老舍

老舍 (1899—1966),中国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1913年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开始用文言文写作诗歌与散文。1918年后曾任北京方家胡同小学校长、京师学务局北郊劝学所劝学员、天津市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北京教育会文书等职。1924年夏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教员,同时写作小说。相继发表反映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等,初步形成了幽默、诙谐的风格,其间参加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离开英国,滞流新加坡期间,写有中篇童话 《小坡的生日》。1930年起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 《齐鲁月刊》。同时写有长篇小说 《大明湖》 (书稿在商务印书馆付排时毁于一二八战火)、《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 《黑白李》、《微神》 等。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其间写有短篇小说 《月牙儿》、《断魂枪》 等。
1934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写有中篇小说 《我这一辈子》 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骆驼祥子》 表现了人力车夫崎岖曲折的生活道路,塑造了祥子、虎妞等生动形象,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艺术上也更加臻于圆熟。抗日战争开始后,在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 《抗战文艺》。抗战时期写有长诗 《剑北篇》、话剧 《残雾》、《国家至上》 (与宋之的合著)、《张自忠》、《面子问题》、《归去来兮》 等和长篇小说《火葬》、短篇小说集 《火车集》、《贫血集》等; 此外还有写有鼓书词 《王小赶驴》,京剧 《忠烈图》 等。194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 第一部 《惶惑》、第二部《偷生》,表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所作的坚韧不拔的斗争。同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在美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写完《四世同堂》 第三部 《饥荒》 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 译成英文。1949年底返北京。
老舍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50年创作多幕话剧 《龙须沟》,反映了建国初北京劳动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歌颂了新中国。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 “人民艺术家” 称号。1953年随赴朝慰问团去朝鲜,写了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老秃山战斗的英雄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 《无名高地有了名》。1958年出版的多幕剧 《茶馆》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晚清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历史变迁,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这些作品都引起强烈反响。此外还写有话剧 《方珍珠》、《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女店员》、《全家福》、《神拳》,京剧 《青霞丹雪》、《十五贯》 (由昆曲改编),小说 《正红旗下》,杂文 《过新年》、《福星集》、《出口成章》等,以及许多曲艺、杂文、诗歌。
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浓郁、语言生动流畅,具有浓郁的北京风味,显示出驾驭语言的功力。风格上寓庄于谐,具有鲜明的个性,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大成就的作家。

☚ 海明威   川端康成 ☛
老舍

老舍1899~1966

现当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一贫民家庭。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并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赴英国担任伦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后创作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从特定角度剖析了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和国民性的弱点,显示出其擅长以轻松流畅的文笔描绘北京地方风物和小市民生活的艺术才能。1929年回国时逗留新加坡,写下同情被压迫民族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1937年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期间,写了大量小说。1936年陆续发表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通过北京老城一个人力车夫奋斗、挣扎和失败、堕落的历程,深刻揭示出下层劳动者的不幸命运及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是30年代现实主义的优秀名著,奠定了作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短篇小说代表作《月牙儿》,以如泣如诉的抒情散文笔调描写了同名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对被损害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其他还有长篇寓言体小说《猫城记》、长篇小说《离婚》等。抗战时期先后在武汉、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文化运动,成为中华全国抗敌协会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此时写成由《惶惑》、《偷生》、《饥荒》组成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前两部,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和曲艺、话剧等作品。1946年赴美讲学,完成《四世同堂》的创作,这部作品以沦陷后的北平为背景,表现敌伪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内心冲突及其逐渐觉醒与抗争的历程。另一部长篇《鼓书艺人》叙述抗战中旧式艺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向往新社会的激情。新中国成立后深受鼓舞,于1949毅然回国,在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及全国文联、作协等文学艺术团体任多种要职。他自觉地将文学艺术服务于人民的革命事业,公务之余创作《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是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 瞿秋白   闻一多 ☛

老舍1899~1966Lao She

contemporary writer and dramatist,his original name was Shu Qingchun. Works: Four Generations Living Together,Teahouse,etc.

老舍

见“舒庆春”(2261页)。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北京人。1922至1923年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北京第一中学任语文教员。1924年夏赴英任教,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教师。在英五年间,曾创作《老张的哲学》等三部长篇小说。1930至1936年先后任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此期发表长篇小说《大明湖》、《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和短篇小说《五九》、《上任》、《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抗战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界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兼总务部部长。这期间写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一、二部,第三部是解放战争时期在美国完成的。话剧、京剧、短篇都有力作发表。1946年3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留美从事文学创作。1949年10月应周恩来邀请回国,12月回到北京。回国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创作了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话剧《龙须沟》、《茶馆》、《女店员》等名作。在歌舞剧、京剧及散文、诗歌等方面都有富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8月不幸逝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