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中医施治原则
老年病的中医治疗与一般人同样要坚持辨证施治,同时又要兼顾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确立具体施治方法。中医学对老年病的治疗原则突出以下八方面:
❶扶正固本。老年人气血衰弱,抗病力低下,常用“扶正固本”法增强体质。其脾胃不足,运化力弱,对补品的吸收能力差,除气虚暴脱外,一般不予重剂峻补,以免腻滞呆顿伤胃损脾,欲速不达,而当如程钟龄所说“从容和缓以补之,相其机宜,循序渐进,脉证相安,渐为减药,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底于平康”,缓缓调补,最后以食疗收功。
❷温勿伤阴。老年人一般阳气虚衰者居多,治疗宜温,但其阴精亦衰,故临床治其阳气病证时,温热勿过,过则伤阴。治老年病除沉寒痼冷需温阳散寒者外,一般多用气味温和,不燥不烈之品;如治里寒证,可酌用干姜、木香等,重者也不过加桂、附,避免阳起石、硫黄等燥烈之品;治表寒证宜用葱白、豆豉、生姜、荆芥、苏叶等,勿取麻黄、桂枝、羌活、细辛等。
❸清勿损阳。老年人若偏于阳虚则可出现虚火上炎证,须用清凉之剂,但要注意少用或不用苦寒之品,以免伤胃损阳,一般以甘凉濡润之品为宜,如沙参、石斛、生地、玄参等,不仅能清降虚火,且可生津养胃。
❹攻不伤正。老年人正气虚衰,攻泻之剂理当慎用。即在急性病中有热结腑实,或蓄水蓄血;在慢性病中,有痰饮停积、宿食不化、气滞血瘀等,不得不从权施用攻下剂之时,亦当如《黄帝内经》“衰其大半而止”,切不可过剂。至于剧烈有毒之品,如芫花、大戟、巴豆及其制剂应列为禁忌,以防耗竭元气、津液,导致亡阴亡阳的危险后果。
❺表勿大汗。汗法针对外感表证而设。老年人肺气虚弱,卫外不固,伤风感冒比一般人多,发汗解表剂较为常用,但必须注意汗勿过,太过不仅伤津耗液,还损伤阳气,甚至亡阳。一是在药物上有所选择,不用麻桂,而用荆芥、防风、菊花、桑叶等;二是在用药剂量上控制,取其微汗而已;三是视病情佐以人参、黄芪、麦冬、沙参等扶正药。
❻脾贵健运。脾之运化,对于老年人尤关重要。倘若脾失健运,一则水谷不化,饮食停滞;二则水湿不运,聚湿生痰,故老年病的治疗要时时顾及脾的健运。如兼脾湿而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者,可兼用平胃散;兼脾虚加用甘淡渗湿之品,如茯苓、苡仁、山药、扁豆等;同时应注意补脾药多味甘,有使脾胃壅滞之弊,可佐和胃调气之品,如砂仁、木香、陈皮等。
❼养阴潜阳。老年人阴阳俱衰,而以阴衰为基础,阴精衰则阳不潜纳,常见头晕目眩等上实下虚证,故临床必遵循滋阴潜阳的法则,阴精充足,亢阳虚火自会潜纳;常用的养阴药有首乌、生地、黄精等,还可配合使用一二味潜阳药如白菊花、石决明、牡蛎等。
❽调畅气血。老年人气血虚弱,而以气虚为主导,气虚则易滞易逆,滞则血涩而瘀,导致气滞血瘀证,常见脘胀、呃逆、身痛、身麻、胸痛、胁肋胀痛等;故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是治疗老年病常用治法,常用药物有丹参、赤白芍、桃仁、红花、香附、枳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