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学
老年人心理学是五十年代以来心理学中正在迅速兴起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随着人的年龄增长、逐步年老而发生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是老年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人整个一生中心理发展规律的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的年龄范围是从人的成年直至老死的阶段。由于人的心理活动都以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的功能作为基础,同时也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年老心理学涉及生物和社会两方面的内容。老年人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个别差异大。同是年龄70岁的老年人,有的心理发展可以相当于50~60岁的人,而有的却和80~90岁的老年人近似。老年人的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变化也不一致,如有的老年人运动反应已经很慢,而对熟悉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还很清晰准确。老年人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有:
运动反应时间 心理运动作业指人体随意肌完成的一种由人的意识控制的习得反应。它包括对刺激的知觉、作出如何反应的决定和运动反应动作三个部分。老年人运动反应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观察环境作出决定及考虑动作如何掌握、操纵上花费时间。如果允许老年人观察考虑然后作出反应,则和年轻人反应时间上的差别缩小,并且错误较少。老年人复杂反应 (对几种刺激有选择地作几种反应) 的反应时间与年轻人的差别,大于简单反应(对一种刺激作一种反应)的反应时间的差别。对较弱刺激、不恰当刺激或者包括选择的复杂动作序列,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反应时差别都会加大。老年人的反应时间一般比年轻人约慢10~20%。反应时间常被看作是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的一种表现。有报道观察到人的平均反应时间和平均α时间(α频数的倒数)有很高相关。
学习和记忆 学习新事物困难,记忆力差是老年人的特点。时间因素对老年人学习影响的研究表明,学习的材料呈现速度较快,则老年人和年轻人学习成绩的差距较大,如果让被试自己掌握呈现刺激的速度,老年人虽仍比年轻人差,但差距小得多。老年人学习的错误多属遗漏性质。如要求在很短时间内作出反应,则老年人学习比年轻人更受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在记忆仓库里提取反应信息花费时间。如果学习材料内容与老年人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老年人会学得和年轻人几乎一样好,但当材料内容对老年人是生疏时,就学得比年轻人差得多。学习和记忆紧密联系,学习包含获得、储存的记忆过程。对于在几秒钟内刚刚听过或看过的、当时还保留在脑子里的事物的识记,为初级记忆。如记5、6位数字的电话号码或词,老年人的这种记忆减退的很慢甚至不减退。国内外研究表明,象顺背数字这种包含初级记忆较多的记忆,老年人减退较慢。如要求被试识记一序列刺激材料时,老年人对序列中最后呈现的几个刺激识记较好。这都证明老年人初级记忆很少减退。次级记忆即先行储存,然后从记忆仓库里提取的记忆过程,在这方面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差别比较明显。老年人对图片、故事或词的回忆都明显比年轻人差。老年人很难同时进行两项工作,在分散注意的条件下记忆障碍表现更为明显。再认是再度感知曾经感知过的事物时确认它是曾感知过的事物的心理过程。在这方面老年人虽略有减退,但还保持很高的水平。
智力 智力是否随年老而衰退,目前尚有争论。早期工作采用横断研究法,看到18~25岁以后,智力成绩即有明显的逐步衰退,因此认为智力是随年龄增长而显著衰退的。另一些研究者采用纵向研究法,发现人的智力是很稳定的,认为智力并不因年老而衰退。
很多采用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的研究观察到,测验中的语文量表成绩在年老时仍然保持得很好,直至70岁才开始有较明显的减退,而与心理运动速度,知觉整合等能力有关的作业量表成绩在25岁后就逐步衰退。语文量表中的常识、理解两个项目到75岁还可以保持相当高的水平,如果其成绩明显衰减,往往是老年器质性精神病的指征。
有人将智力机能分为“液化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和“晶化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两类。前者指不依赖文化知识背景的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在成年早期达到最高峰后即随年老而逐步衰退,如注意力,知觉的整合能力,心智的敏捷度等;后者则指习得的能力,和文化知识、积累的经验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这种智力自成年以后不但不减退反而有所增长。
智力的发展个别差异很大,与教育、职业、健康状况和性格等很多因素有关。有人看到,工作顺利、生活和家庭环境满意,会使智力机能的减退明显推迟。在青少年时期具有较高智力水平的人,到年老时智力机能减退也较晚。经常用脑的人,其智力衰退也推迟。
性格和社会适应 性格变化和年老的关系,因问题复杂、研究方法困难,结果常有分歧。关于一些个别的性格特点如自我中心、内倾、固执、谨慎、顺从等和年老化的关系,除发现内倾随年老而愈益明显外,其他性格特点和年龄的关系结果不一致。美国密契根大学对40~80岁的大量被试者进行了各种测验和访谈,发现人们在对待环境上有从主动转向被动、由朝向外部世界转而朝向内心世界的明显趋势。这和上述“内倾”的发展趋势类似。但这也可能是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有人用纵向研究看到,老年病人的活动性、反应能力、控制能力和情绪在7年内大体上保持稳定,少数有变化者常与患病或环境出现重大不幸事件(如亲人亡故等)有关。年龄不是影响性格变化的决定因素。智力、社会地位、教育和健康情况以及当时环境中的其他因素等对性格都有重要意义。
性格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密切关联。有人观察到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预测他的适应能力。某些性格类型(如成熟型、逍遥型和防御型)对环境有较好适应,有些性格类型(如易怒型和自我憎恨型)则容易对环境适应不良。老年人常有抑郁感,这是由于丧失自尊心、疾病、寂寞感引起。
近年来国内不少地区对影响长寿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其中指出性格是长寿的一个因素。长春地区调查了274名9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性格属开朗乐观和从容温和者各为40%,急躁易怒者约占20%,孤僻抑郁者无一人长寿。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