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
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 常见的良性肿瘤是腺淋巴瘤,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来自残存于邻近淋巴结内的异位涎腺组织。常发生于腮腺表面边缘及下极部位,少数发生于颌下腺。多为单侧,偶见双侧,单、双侧为100:7。男性多于女性,为5:1。多发生于40岁以后,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此瘤占腮腺肿物的5%。生长缓慢,无明显症状,一般体积较小,质地较软,表面平滑,活动性大。治疗方法是手术摘除。术后很少复发,几乎没有恶变。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口腔颌面部癌多见于老年人。其中80%以上是鳞癌,其次是腺性上皮癌。老年人常见的鳞癌是唇癌、舌癌、口底癌。腺体上皮癌中常见的是囊腺癌、粘液表皮样癌、腺癌、偶尔可见到涎腺的鳞癌。
唇癌 多为鳞癌,常见于下唇,好发于下唇中外1/3交界处的唇红缘粘膜。早期呈疱疹状结痂的肿块,或局部粘膜增厚,随后出现火山口样溃疡或菜花状肿块。生长慢,一般无自觉症状,肿瘤可向周围皮肤及粘膜扩散及深部肌肉浸润。晚期可侵犯口腔前庭及颌骨。常有颏下及颌下淋巴结转移。上唇癌向耳前,颌下及颈深淋巴结转移。上唇癌较下唇癌转移早,与其它癌相比,唇癌的转移较少,转移的时间也较晚。采用手术或放射治疗,效果良好。如颈部已转移,应行病灶颈部淋巴清扫及切除术。原发灶切除后,可用邻近组织瓣立即整复。
舌癌 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男多于女,多为鳞癌。好发部位在舌前2/3的侧缘,其次为舌尖、舌背、舌根部。为溃疡型或浸润型。舌癌恶性程度高,生长快,浸润性强,常侵犯舌肌而使舌运动受限,讲话、进食、吞咽均发生困难。晚期舌癌可蔓延至口底及颌骨,向后发展可以侵犯舌腭弓及扁桃体。舌癌常发生早期颈淋巴结转移。舌前部癌多转移到颌下及颈深上中群淋巴结; 舌尖部癌转移到颏下和颈深中群淋巴结; 舌根部癌转移到颌下或颈深淋巴结,还可转移到茎突后及咽后部淋巴结。舌癌还可以发生远处的肺转移。治疗方法: 舌尖及舌前2/3侧缘的癌,直径不超过1cm者,可作局部切除(包括部分正常组织)。对较大的癌,如对放疗敏感,一般先作放疗,待原发灶控制后再行颈淋巴清扫术。对放疗不敏感者,可行原发灶切除及颈淋巴清扫术。对侵犯口底及下颌骨的舌癌应作一侧舌、下颌骨及颈淋巴联合根治术。舌侧缘癌常与残根及不良修复体的刺激有关,因此为预防舌癌应尽早拔除残根,去除不良修复体。
口底癌 常发生于口底前部舌系带的一侧或中线两侧。多为中度分化的鳞癌。在口底前部较后部者恶性程度低。早期为溃疡型,以后向深层浸润而引起疼痛,口涎增多,舌运动受限,出现吞咽困难及言语障碍。并可向周围组织蔓延,侵犯舌体、咽前柱、牙龈、下颌骨、舌下腺、或穿过肌层进入颏下及颌下区,并侵犯颌下腺。口底癌常有早期的颏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仅次于舌癌,并为双侧转移。早期表浅的口底癌可采用放疗。对较晚期的癌如果已侵犯下颌骨或已有颈淋巴结转移,则应行口底部、下颌骨、颈淋巴结联合根治术。双侧淋巴结有转移者,可同时或分期作颈淋巴清扫手术。晚期患者可用放疗、化疗等姑息疗法。
涎腺癌 早期病变不易发现。其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男女无明显差别。预后比口内的恶性肿瘤好。发病部位多为颌下腺,腮腺及腭部次之,而舌下腺和唇、颊、舌、口底等处粘膜下小涎腺都较少见。涎腺癌中,最常见的是粘液表皮样癌、囊腺癌、腺癌,偶尔可见鳞癌及未分化癌。涎腺癌一般生长较快常转移至颈部淋巴结,但囊腺癌、粘膜表皮样癌及混合癌变的病程较为缓慢,质地一般较硬,边缘不清,常有自发痛,其症状视癌的部位及所侵犯的组织而不同,涎腺造影可表现为碘油外溢形成的碘油池。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辅以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