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老子指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老子指略

 又名《老子指略例》、《老子指归略例》、《老子微旨例略》。阐发老子思想的哲学著作。一卷。三国魏王弼撰。成书于三国时代。本书题名《老子指略》,即是概述老子主要思想之义。(撰者事迹参见“《周易注》”条)
 本书最早见录于《旧唐书》,其中题为不知作者。《新唐书·经籍志》中著录本书,题名《老子指略例二卷》,始署名王弼著;以后《宋志》及《通志·艺文略》均标名王弼著。宋末以后,本书佚失。近人王维诚对宋代张君房的编《云笈七签》中的《老子指归略例》和明代《道藏》中的《老子微旨例略》二文加以考证,发现其中思想与王弼《老子道德经》中的思想观点非常接近,于是断定是二文很可能就是王弼所著《老子指略》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并特别辑出,使本书失而复得。
 本书不分卷次,采用论说文体裁,集中阐述老子思想的核心宗旨,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作者自己对老子思想的发挥解释。书中说明老子思想的宗旨是“崇本息末”:“故其大归也,论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极以定惑罔之迷。因而不为,损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贱夫巧术,为在未有;无责于人,必求诸己。此其大要也。”并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所谓“本”是指无形无名的万物本体和因任自然、无为而治的统治方法,“末”是指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和伦常名教等人为设立的统治措施。书中发挥老子的思想,认为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本,“若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因此一切具体的事物一定以无形无名没有限制的绝对存在为根本,“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天地万物既然以无为本,圣人的统治教化也应当“崇本息末”、自然无为。礼乐刑政与仁义道德等之各种名教制度的设立,本欲息淫闲邪、绝盗止讼,然而由于它们的局限性,结果是利于此而害于彼,助长了人们的欲望、智巧与纷争。因此要真正使天下平安、仁德归厚、盗贼无有,就应当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绝圣去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故竭圣智以治巧伪,未若见质素以静民欲;兴仁义以敦薄俗,未若抱朴以全笃实;多巧利以兴事用,未若寡私欲以息华竞。故绝司察,潜聪明,去劝进,翦华誉,弃巧用,贱宝货,唯在使民爱欲不生,不在攻其为邪也。故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皆崇本息末之谓也”。
 本书与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相互发明,是研究王弼哲学思想及魏晋玄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收在《王弼集校释》内,并有楼宇烈所作校释。《王弼集校释》由中华书局于一九八○年出版。
老子指略

老子指略

魏晋玄学的著作。王弼(生平见《周易注》条)著。《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弼注老子,为之指归,致有理统,著道略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王弼《老子指略》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载王弼《老子指略》二卷,《宋史·艺文志》载王弼《道德略归》一卷。原书已佚。近人王维诚考证,《道藏》中保存的《老子指归略例》和《老子微旨略例》,便是王弼《老子指略》的遗文(详见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七卷第三号),共一卷。基本思想与《老子注》同。
作者把《老子》的哲学归结为“崇本息末”:“《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认为只有崇本息末,才能不迷失原则和不脱离主宰。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名教”和“自然”,把它们看作“末”和“本”的关系,只有懂得名教出于自然,从而顺应自然,名教才能自然而然地被遵守。“绝圣而后圣功全,弃仁而后仁德厚”。否则“舍本而攻末”,一味地“崇仁义”,反而会使人变得虚伪。作者认为老子的“见素抱朴以绝圣智”,“皆崇本息末之谓也”。老子使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是杜绝道德虚伪的根本原则。
此书认为万物的本体是无形无名的道:“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有形的万物对于无形的本体(道)来说只能是“末”,“可道之盛未足以官天地,有形之极未足以府万物。”可以表述的和有形可见的最盛大的事物,也不能统御和包括天地万物。作为万物之本,是人们的感官不能感受到的,“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它不具有任何物质属性,“其为物也混成,其为象也无形”。这就论证了“以无为本”的观点。
在“言意”之辩上,作者对“名”与“称”作了区分。认为“称之曰道”、“谓之曰玄”,是“称谓”而不是“名号”。“名也者,定彼者也;称也者,从谓者也。名生乎彼,称出乎我。”就是说,名号是与对象相对应的,而称谓在于表达“我”所把握的义理。认为给本体以各种称谓都是有局限性的:“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深也者,取乎探赜而不可究也……然则道、玄、深、大、微、远之言,各有其义,未尽其极者也。”就是说,称本体为道、玄、深、大、微、远等,也都是分别取其某个“义”,而没有全面地“尽其极”。这是认为名言是不可能完全把握本体的。
强调对《老子》要着重领会其精神实质,而不可拘泥于个别的文句。“《老子》之文,欲辩而诘者,则失其旨也;欲名而责者,则违其义也。”这种解《老子》的方法和其解《易》的方法是一致的。
现收入中华书局版《王弼集校释》。

☚ 老子注   论语释疑 ☛

老子指略

三国魏王弼著。一卷。原书已佚,近人王维诚于《道藏》中重新发现。比较儒、道、墨、法、名、杂诸家思想,认为唯老子之学“致以明至之理”。展开本无有无之辨,得出“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的结论。后收入《王弼集校释》。

老子指略

老子指略

三国魏王弼著。原书久佚,近人王维诚据《云芨七签》中《老君指归略例》及《道藏》中《老子微指例略》辑录而成。《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曰:“弼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著《道略论》。”陆德明《经典释文》亦言作《老子指略》1卷,体例为概说《老子》宗旨。其言曰:“《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其本即“无”;“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此亦王弼哲学思想之大旨。今人楼宇烈《王弼集校释》收录。

☚ 老子注   有子 ☛
000002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