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川灯影牛肉
传说在清代光绪年间,四川梁平县人刘仲贵,在川北大巴山南麓的达县开了家小酒店。刘精于烹调,为闯出名气,精心研制了一种下酒佳肴。此菜用薄如纸片的牛肉制作,呈半透明状,在灯前照看,可以透出灯影,故名为“灯影牛肉”。
不久,成都、重庆等地相继仿制,其做法也大体相似。他们均选用牛后腿上的腱子肉,去除膜皮用清水洗后切去边角,批成大薄片,放在案板上,撒上炒干的盐,裹成圆筒形,晾至牛肉呈鲜红色。然后平铺在烘炉内的钢丝架上,用炭火烘烤约15分钟,至牛肉片干结。接着,牛肉片还要上笼蒸半小时,下用姜片炸香的油锅,以小火慢慢炸透,然后滗去多余的油,烹入黄酒,加辣椒、白糖、调味品等,颠翻均匀淋上麻油即成。
重庆的老四川馆,还将“灯影牛肉”放在玻璃柜内,里面点一盏灯。入夜望去,犹如民间牛皮灯影。从此“灯影牛肉”之名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