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的社会学理论
目前,关于老化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理论模式:
❶疏远理论。E.库明和W.E.亨利在1961年提出。他们认为:伴随着衰老,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往来关系减少,这是不可避免的。老年人与社会相互疏离,是正常的,保证个人的满足感和社会制度的连续性都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由于老人与社会交往的机会不断减少,疏远成为一个自我循环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社会必要性是通过疏离而实现的,而这个必要性具体以退休形式将其制度化。疏离包括两层含义,社会疏离即指社会制定有关疏离制度以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个人疏离则指人进入老年期后,逐步转向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减弱。
❷活动理论。这是1971年由美国迪克大学老年和人类发展中心提出来的。认为老年人与社会上其他人一样对社会保持同等的期望,只是放慢了行动速度。大多数老年人仍参与社会活动,参与次数是受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力量的影响,而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内在的必然过程。
❸连续性理论。这一理论是从发展心理学的立场来看待老化问题,是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及其变化的同时,表现出的连续性。人在成长的同时,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反映,即人们不同的个性。即使进入老年期,人们仍旧依靠这种模式去适应他们遇到的新状况。这种模式植根于过去,同时又是不断发展的,具有连续性。
❹亚文化理论。由A. M.鲁斯提出,认为一个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互动多于与其他群体的互动时,就形成一种亚文化。随着人口和社会的变迁,一个相同的老年亚文化将会产生,在老年亚文化中不再强调作为社会地位基础的财产的影响,而更加重视健康和社会活动。
❺社会挫折理论。认为老年人在生理老化过程中通常表现出他们自己丧失了能力和独立性,这导致了老年人产生一种挫折感,进入一种挫折性循环。社会能力和自尊意识的丧失将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极重要甚至是病态的影响。
❻交换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参与各种社会互动是因为他们能从中获益,而老龄化使老年人在互动中付出的报酬增加。因而老年人从以往的各种交换互动中退出是对他们收益减少的一种反映。
❼此外,还有年龄分层理论、认同危机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