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翻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翻车fān chē动怒。〔例〕有个饭虫儿“炸单”, 经理也发现了他的破绽:这小子趁小姐没留神,把一个鞋钉子捏进了馒头里。经理跟他翻车,饭虫儿却一个劲儿“叫板”。(晚97.11.29)∣李德贵一跟她商量就翻车了,几句话就噎得她爹不敢再提了。(城40) ![]() ![]() ![]() 翻车〈隐〉北京犯罪团伙指跟公安机关对着干,不服管教。 翻车 翻车❶武术动作术语。多在地躺拳中出现。两手撑地,两脚前掌着地,身体成俯卧式,然后紧体、推手、蹬脚,上下同时用力,将身体腾起, 转体180°,成直体仰身。 ☚ 踺子 翻身扑虎 ☛ 翻车fānchē〈动〉原指车辆翻覆。喻指事情中途受挫或失败。 翻车1;翻车2◉ 翻车1 fān // chē 动 翻车fān chē车辆翻覆。比喻工作中途受挫折或失败。 翻车fān chē❶原指车子翻了,北京话用来借指和别人吵架以至感情破裂。如:你跟他~了,这是我早就料到的。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狩獵部 > 網竿 > 罦 > 翻車 翻車 fānchē 即覆車。 倒下 倒下倒(推~;拉~;压~;炸~;枯~;顷倒) 倾(倾偃) 僵 ☚ 倒下 倒塌 ☛ 农具 农具? 田具 佃具 生具 耕器 田器 农用 耒耜 耒耨 锄钩 钱镈 齐天鐥 另见:农民 耕种 除草 收割 使用 ☚ 农具 锄头 ☛ 翻车fān chē抽水的工具。《后汉书·张让传》:“又作~~。” 翻车tipcar skipcar即水车。古代利用齿轮和链唧筒原理汲水的排灌机械。又称踏车、龙骨车。翻车发明于东汉晚期。《后汉书·张让传》:“又使掖廷令毕岚铸铜人……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但毕岚制作的翻车尚未用于农业。三国时马钧所制作的翻车才真正使用于园圃灌溉:“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傅玄序之曰:……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由于马钧制作的翻车,提水功效高,很受后人欢迎,被推广到各地。至唐代已成为农村最重要的灌溉机械。唐朝政府曾大力推广过翻车:“(大和二年)闰三月丙戌朔,内出水车(即翻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缘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翻车在唐代称为水车,有着重大的发展。马钧的翻车是由“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应该是手摇的。但唐代的水车却已发展为手转、脚踏、牛转数种。据日本《类聚三代格》记载,日本天长六年(唐大和三年,829年)五月《太政府符》命作水车在日本民间推广。 翻车dragonbone waterwheel又称龙骨车、踏车、水车。旧时用于农田排灌溉的机具。车身为槽形,长约二丈。槽中架有在行道板上、下环绕大小轮轴的龙骨及刮板。大轮轴的两端各有拐木4~8根,工作时车水者凭架踏动拐木转动大轮轴,刮板循槽刮水上行,轮流不断,周而复始。翻车按动力可分为人力、畜力、水力、风力4种。 翻车古老的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东汉(公元25~220)毕岚发明,三国(公元220~280)马钧加以改进。翻车用人力转动转轴提水。小型用手摇的,称为拔车;大型用脚踏,称为踏车。 翻车 翻车水车。《后汉书·宦者列传》载,“为中常侍、封侯贵宠”的张让,使掖庭令毕岚 “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唐李贤等注: “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之《杜夔传》注载,扶风马钧,“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此种水车有多种用途,如供洒水、灌农田等。 ☚ 法拉吉 桔槔 ☛ 翻车 072 翻车中国大约在东汉时期,由毕岚发明了手摇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翻车作了改进。翻车,又叫龙骨水车。在唐代由朝廷颁发水车样式,令京兆府制造水车,发给百姓使用。此时已有脚踏翻车;南宋初年已有牛转翻车;元初发明水转翻车;明代还有风转翻车。这是中国古代农村中常用的灌溉工具。 ☚ 筒车 畜牧兽医 ☛ 翻车 082 翻车一种古老的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最初为东汉毕岚于中平三年(186)制作以洒道路。后经三国魏人马钧改进,用以灌溉城内园地。其型制因动力不同,又可分为多种:小型用人力手摇的称为拔车;大型脚踏的称为踏车;畜力的有牛转翻车,风力的有风转翻车,水力的有水转翻车。 ☚ 龙骨水车 桔槔 ☛ 翻车 翻车又称龙骨车。三国时代的关中发明家马钧所创制的一种水利灌溉机械。据《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唐裴松注,当时魏京城内有一片地势较高的坡地,无法引水灌溉,一直荒芜闲弃。马钧为向这块高地引水,于是创制了翻车,它比一般提水工具的效率有较大提高,操作轻便,甚至可令儿童转之。据《王祯农书》,翻车已使用了轴、轴承、传动链等机械零件,其车身用木板作成槽形, 长约两丈, 阔四寸或七寸,高约一尺。槽中架有一条行道板,阔狭同槽相称, 长则比车身木板槽两端各短一尺,空出的位置放上端的大轮轴和下端的小轮轴。行道板上面和下面环绕着,通连的龙骨板叶,上端绕过大轮轴,下端绕过小轮轴。上端大轴的两头,各有四根拐木。大轴安装在岸上的两个木架之间, 人身靠在架的横木上,脚下踏动拐木,大轮轴就转动,并带动板叶向上移动,水即被刮上岸,轮流不断。翻车的排水能力很强,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运河干涸不能行船,于是调运42部水车,从无锡梁溪河车水灌入运河, 只5天便可行船。苏轼亦有《无锡道中赋水车》称:“翻翻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畦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公不念老农泣,笑取阿香推雷车(翻车)。”翻车以后由人力翻车演变为水转翻车、牛转翻车、高转筒车、井车、木水车、刮车等形式,在农田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后汉书·张让传》,中平三年(公元187年)掖庭令毕岚亦作翻车渴乌, 引水用于京城洒道。 ☚ 羽人试飞 水转百戏 ☛ 翻车 翻车亦称“脚踏翻车”、“踏车”、“龙骨车”、“水龙” 、“水蜈蚣”、“水车”。一种灌溉提水工具。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宦官毕岚创造, 供洒道之用, 三国时经机械制造家马均改进, 用于农业排灌。极似一种链式唧筒, “灌水自覆, 更入更出”, 可以连续不断地提水, 运转轻快省力, 功效高, 得以迅速推广,至北宋普及, 成为水田稻作的必备农具, 元、明、清、近代一直沿用。车身以木板作漕为水道, 槽中设行道板, 环以龙骨板叶作刮水器, 两头装大、小轮轴。利用人力、畜力或风力带动龙骨板将水刮入车槽, 水沿车槽提升至高处而流入田间。在近代水泵发明之前, 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 对于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渴乌 扇车 ☛ 翻车(of a car)overturn;suffer a setback 翻车❶即水车。又叫龙骨车。汉魏时,毕岗、马钧都制作翻车,取水灌园或溉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