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翎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翎子

翎子

传统戏曲中某些脚色盔头上装饰的雉羽。野鸡尾毛制成,长约五、六尺。作用在于帮助演员加强表演的舞蹈性和感情的表达,并增加装饰的美观。许多剧种中扮演周瑜、吕布等英武勇猛人物的“雉尾生”,尤其要求有深厚的“翎子功”。

☚ 行头   场面 ☛
翎子5608暗示。吴语。上海〖〗。豁拨侬一个~,看侬接勿接给你一个暗示,看你懂不懂。江苏苏州。

翎子

清代冠饰。亦称花翎。由皇帝赏给有功之臣,并用以区别官员的品级。《清会典·事例·礼部·冠服》:“戴翎之制,贝子戴三眼孔雀翎,根缀蓝翎; 镇国公、辅国公戴双眼孔雀翎,根缀蓝翎; 护军统领、护军参领戴单眼孔雀翎,根缀蓝翎; 护军校戴染蓝鹭鸶翎。”

翎子;绫子

◉ 翎子línɡ·zi 
❶清代官吏礼帽上装饰的表示品级的翎毛。〈例〉少大爷高升了,换上了红顶子,得了大花~。
❷戏曲中武将帽子上所插的雉尾。〈例〉~功。
◉ 绫子línɡ·zi  像缎子而比缎子薄的丝织品。〈例〉~手绢儿/ 一丈~/ 穿一件~做成的短衫。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戲舞用物部 > 戲裝 > 翎子
翎子  língzi

古代戲曲盔帽之飾物。即雉尾。或成對插於少數年輕將帥盔帽上,舞動之以增强身段之優美,稱“翎子功”,爲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如吕布、周瑜等脚色所用,稱“雉尾生”。或成對插於番邦將帥、山大王、妖精盔帽上。或插於劊子手盔帽上,僅單翎,且較短。

翎子líng·zi

旧时戏曲行谓戏盔上的野鸡尾翎。《切口·优伶》:“翎子: 长雉尾也。”

帽饰

帽饰

冠饰
头上的冠戴服饰:首服
古代帽上的玉饰:冠玉
帽上作装饰的玉:瑬 斿 旒
天子礼帽或礼服前后的玉串:冕旒
冠冕上垂在两侧塞耳的玉:
皮弁皮块连接处缀的五彩玉:
古代高官贵人的冠饰:簪缨
古皇冠前下垂的装饰:
皇帝侍臣的冠饰:金貂
明代官帽上的装饰品:铎针
清代官员的冠顶饰物:顶(顶子)
清代官帽上表示品级的羽毛:翎子 顶戴花翎
清代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帽饰:顶戴 顶带
清代举人和生员的冠饰:雀顶
垂在紞两侧悬纩的彩绦:

☚ 刀饰   面饰 ☛

翎子língzi

清代官员礼冠上的一种饰物。清代凡戴礼帽,一般在顶珠之下都装有二寸长短的翎管一支,借此安插翎子。翎子有花翎、蓝翎之别。花翎用孔雀翎毛,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所谓“眼”,即指翎毛尾梢的彩色斑纹。一般以三眼为最贵。蓝翎以鹖羽为之,无眼。据称明代已有冠帽上插戴翎子的现象,但明、清两朝翎子的装法不同,明朝是翎子插在帽顶中间,呈直竖状。清朝则将翎子装在帽边,拖至脑后。《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少大爷高升了,换上红顶儿,得了大花翎子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六回:“他抬头一看,只见那官果然是袍儿、褂儿、翎子、顶子,不曾缺了一样。”

翎子

翎子

也叫 “花翎”。是清代官员官帽上的一种冠饰。有品级的区别。冠上装羽饰,相传最早见于战国,赵武灵王效胡缎,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汉以后沿之。汉时有武冠,《后汉书·舆服志》云: “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纱縠单衣。” 明朝的冠饰,按《养吉斋丛录》记: “前朝都督江彬等在白红笠 (遮阳帽) 之上,植靛染天翎,贵者三英(枝),次者二英,最次一英。”清朝的冠饰有花翎、蓝翎之分。花翎为雄孔雀翎毛,又称孔雀翎。有单眼 (指翎毛尾梢的彩色斑纹,又名“目晕”) 双眼、三眼三种。以三眼为最贵。蓝翎是鹖的羽毛,鹖毛无晕,因呈蓝色,故称蓝翎。其制比花翎为低。明、清两朝翎子的装法不同,明朝是翎子插在帽顶中间,呈直竖状。清朝则将翎子装在帽边,拖至脑后。清朝孔雀花翎有例戴和赐戴之分。但是清初,翎子还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赏赐。如据《清世祖章皇帝实录》记载: 顺治四年 (1647)五月,世祖皇帝“遣官赐大学士洪承畴东珠、孔雀翎、凉帽、四团补蟒袍”,以示恩宠。从《圣祖仁皇帝实录》看,直到顺治十八年 (1661) 清朝才做出翎制规定: “固山贝子戴三眼孔雀翎。镇国公、辅国公戴二眼孔雀翎。内大臣、一等二等三等侍卫、入内大臣额驸、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前锋参领、护军参领、诸王府长史、一等护卫戴一眼孔雀翎,俱根缀蓝翎。贝勒府司仪长,王府、贝勒府二等三等护卫,贝子,公府护卫及护军校,俱戴染蓝翎。内外额驸俱不许戴。诸王府散骑郎,有阿达哈哈番以上世职者,许戴一眼孔雀翎,根缀蓝翎。其余虽加级,不准戴。” “亲、郡王、贝勒,为宗臣贵位,向例皆不戴花翎。”清代除例戴花翎外,蒙恩赐带花翎者颇多。乾隆时,年幼的郡王曾向上乞花翎,清高宗说: “花翎乃贝子品制,诸王戴之,反觉失制。” 然而年幼的亲、郡王,欲戴花翎以为美观,被高宗许之。于是亲、郡王屡有蒙恩赐者。礼亲王昭连九岁时即蒙乾隆特恩赐戴双眼花翎。亲、郡王虽有被赐戴花翎者,但遇大典时仍不能戴用。另外,对清朝勋臣、军功伟茂者,皇帝也多有赐戴花翎。如高宗时平金川战争中有功的傅恒; 文宗(1851—1861)、穆宗 (1862—1874)时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曾国荃,都曾被赐戴双眼花翎。晚清的李鸿章因办洋务有功,也曾被慈禧太后赐戴三眼花翎。按清朝规定,外任文臣不赐戴花翎,但乾隆时,直隶制府方观承因古北口大阅,蒙特恩赐戴花翎。《啸亭续录》卷1云: “嗣后外任督、抚屡有蒙恩赐者。”道光以后,花翎实行 “开捐制”。初时,花翎实银1万两,蓝翎5,000两。咸丰九年(1859),花翎降为7,000两,蓝翎4,000两。此后,翎子的品制越发松弛。

清单眼、双眼、三眼孔雀花翎

☚ 朝珠   红绒结顶 ☛

翎子

戏曲中演员盔帽上的两根五六尺长的雉鸡尾制饰物。插翎子多为英武、勇猛、强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现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称为“翎子功”。

翎子

翎子

传统戏曲中某些角色盔头两侧装饰的2根雉鸡的长尾羽。作用既可帮助演员表演各种优美的舞蹈,加强表达剧中人的感情,又可增加装饰的美感。多用于番王、番将、山大王等。京剧剧种中的周瑜、吕布等青年将领的盔头上也戴有2根长翎子。这类演员一般都有深厚的“翎子功”(参见“翎子功”条)。

☚ 七星额子   过桥 ☛

翎子ling zi

peacock feathers worn at the back of a mandarin's ha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