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翁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翁仲 翁仲传说秦朝人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始皇命他出征匈奴,死后铸铜像立于咸阳官司马门外。后就称铜像、石像为“翁仲”。 ☚ 沆瀣之水 司马门 ☛ 翁仲 “翁仲”,原是指秦代猛将阮翁仲。传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他死后铸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就称铜像、石像为“翁仲”。 关于“翁仲”,有一个有趣的历史传说: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经下江南巡游。有一次,他来到一座规模很大的坟墓前,那里除石碑外,还有石人石马。乾隆皇帝指着一个石人问随行的一个翰林:“它叫什么名字?”这位翰林一时记错,把翁仲叫成了仲翁。据说乾隆回京之后,把这位翰林降为通判。降职的命令是四句诗:“翁仲为何作仲翁,只因窗下少夫工。从今不许为林翰,贬入朝房作判通。”诗中的“工夫”“翰林”“通判”等词,乾隆都故意颠倒说成“夫工”“林翰”和“判通”,实是对这位翰林的嘲讽。 翁仲指称铜像或墓道石像。翁仲本为传说中秦时巨人名。《淮南子·记论》:“秦之时……铸金人。”汉高诱注:“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长人见于临洮,其高五丈,足迹六尺。放写其形,铸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后以代称铜人或墓道石人。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翁仲借指墓前石人。唐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翁仲wēngzhòng“翁仲”,原是指秦代猛将阮翁仲。传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他死后铸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就称铜像、石像为“翁仲”。 翁仲传说为秦时巨人,身长一丈三尺。受秦始皇之命出征匈奴,死后铸其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泛指铜像、石象。《史记·陈涉世家》:“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司马贞索隐:“各重千石,坐高二丈,号曰‘翁仲’。”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四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虚草树平。”此处指墓前石人。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喪葬部 > 碑志 > 翁仲 翁仲 wēngzhòng 亦稱“石翁仲”。古代帝王陵墓前武士石雕像。相傳翁仲乃秦始皇時巨人,阮姓,勇猛異常。鎮守臨洮,威震匈奴。死後,秦始皇爲之鑄銅像,置於咸陽宫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見銅像而懼。後世因稱立於宫闕、廟堂及陵墓前的石人爲翁仲。《淮南子·汜論訓》:“秦之時……鑄金人”漢·高誘注:“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長人見於臨洮,其高五丈,足迹六尺。放窵其形,鑄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宋書·五行志一》:“魏明帝景初元年,發銅鑄爲巨人二,號曰‘翁仲’,置之司馬門外。”唐·柳宗元《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别》詩:“伏波故道風烟在,翁仲遺墟草樹平。”明·葉盛《水東日記·豐文慶復清敏故園》:“既而先墓前石翁仲等皆以漸而復,今家焉。”明·王穉登《客越志》卷上:“行三里,至大慈,過史丞相墓……石將軍二,石翁仲二,雕刻如絲,皆非今制可及。” 雕像 雕像用泥、土等塑的人像:偶(泥偶;土偶;土偶人) 泥人 泥像 塑像 土人 土梗 土禺人 土耦人 另见:塑造 雕刻 ☚ 画像 佛像 ☛ 翁仲《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始皇收天下兵器,铸金人十二。《索隐》云:“各重千斤,坐高二丈,号曰翁仲”。又传说秦始皇帝时的大力士叫阮翁仲,身高丈余,相貌魁伟,受命镇守临洮,匈奴丧胆。翁仲死后,始皇帝铸其像于咸阳司马门外。匈奴闻翁仲死,派人探听虚实,至咸阳,见铜像,慌忙逃走。后世也将墓道旁的侍卫石像叫翁仲。 翁仲传说秦始皇时有长人出现于临洮,高有五丈,秦始皇用金属铸成人形,即称翁仲,后也称墓前的石人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