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羹gēng本指五味調和的濃湯,亦泛指煮成濃液的食品。揚雄《蜀都賦》:“調夫五味甘甜之和,勺藥之羹。”張衡《東京賦》:“毛炰豚胉,亦有和羹。” 羹原指有肉的浓汤,后泛指煮成浓汁的食品(肉或蔬菜)。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诗:“羹煮秋莼滑”。《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愧客茹藜羹。”《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劝客驼蹄羹。”王建《新嫁娘》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羹 羹gēng五味调和的浓汤。此指大羹和铏羹。《大雅·荡》六章: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郑《笺》: “饮酒号呼之声,如蜩螗之鸣。其笑语沓沓,又如汤之沸、羹之方熟。”《鲁颂·閟宫》四章:“毛炰胾羹,笾豆大房。”毛《传》:“毛炰,豚也。胾,肉也。羹,大羹、铏羹也。大房,半体之俎也。” 《说文》:“羹,五味盉羹也。”段玉裁注:“盉 (hé),调味也。凡羹,齐宜五味之和。”朱熹《集传》:“羹,大羹、铏羹也。大羹,太古之羹,湆煮肉汁不和,盛之以登,贵其质也。铏羹,肉汁之有菜和者也,盛之铏器,故曰铏羹。” 《商颂·烈祖》一章:“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郑《笺》:“和羹者,五味调,腥熟得节,食之于人性安和,喻诸侯有和顺之德也。其在庙中,既恭肃敬戒矣,既齐立平列矣。” ☚ 靡靡 疆 ☛ 羹读音g·eng(-),为eng韵目,属ing—eng韵部。古行切,平,庚韵。 上一条: 甮 下一条: 更 羹读音l·ang(ˊ),为ang韵目,属ang—iang—uang韵部。卢当切,平,唐韵。 上一条: 艆 下一条: 阆 羹〔geng〕 ![]() ![]() ![]() ![]() ![]() ![]() ![]() ![]() 羹geng用肉或菜调制的带汁食品。《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书·说命下》:“若作和~,尔惟盐梅。”(和:和美的。尔:那。惟:只有。) 羹ɡēng带浓汁的或糊状的食物 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肉~︱豆腐~︱鸡蛋~。 羹gēng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蛋羹。 羹(2次) 五味调和的浓汤;亦泛指煮成浓汁的食品。惩热~而吹䪢兮《章·诵》 味豺~只《大》 羹gēng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诗经·商颂·烈祖》:“亦有和羹。”孔颖达疏:“羹者,五味调和。”《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孟子·尽心上》:“箪食豆羹见于色。”《惜诵》:“惩于羹者而吹𩐋兮,何不变此志也?” 羹geng羹匙1 羹汤 菜羹 肉羹 闭门羹 豆腐羹 鸡蛋羹 残羹剩饭 尘饭涂羹 羹gēng作成糊状的食物;也泛指菜肴:近日园中姊妹,皆各在房中吃饭,炊爨饮食亦便,宝玉自能变法要汤要~调停,不必细说。(五三·1228)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于荤~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五八·1385) 羹gēng羹内謂之羹。《儀禮·鄉射禮》: “羹定。”鄭玄注: “肉謂之羹。” 《儀禮·聘禮》: “賜饔,唯羹飪。” 鄭玄注: “羹飪,謂飪一牢,肉謂之羹。” 《儀禮·公食大夫禮》: “羹定。”鄭玄注:“肉謂之羹。”《儀禮·士虞禮》: “羹飪升。” 鄭玄注: “肉謂之羹。”《儀禮·特牲饋食禮》: “請期曰:羹飪。” 鄭玄注: “肉謂之羹。” 《禮記·禮器》: “納牲詔於庭,血毛詔於室,羹定詔於堂。”鄭玄注: “肉謂之羹。” 古代名物 > 飲食類 > 菜肴部 > 羹湯 > 羹 羹 gēng 古代用肉或菜調和五味做成的帶湯食物。《詩·大雅·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左傳·隱公元年》:“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荀子·非相》:“君子啜其羹,食其胾。” 羹【同义】总目录 羹骨在 羹gēng〖名词〗 羹gēng带汁的肉或菜。《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韩非子·五蠹》:“粝粢之食,藜藿之~。”(粝粢lìcí:泛指粗糙的粮食。藜藿líhuò:泛指野菜。) 羹gēngC17D 羹*gēngB8FE 拟状物 拟状物圆形物:球(雪~;气~;棉~;绣~;煤~;铁~;铅~;篮~) 毬 团(花~;泥~;石~;纸~;云~) 蛋(铁~;泥~;粪~) 珠(~子;数~;滚~;眼~;水~;钢~;念~;记~;佛~;露~)弹(~子;铁~) 丸(~子;肉~;泥~;弹~;蜡~;药~) ☚ 某种形态的物品 其他拟状物 ☛ 羹 羹羹(~汤;肉~;鸡~) ☚ 饮料 乳汁 ☛ 羹gēng古行切,平庚。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带汤的食物。《荀子·非相》:“啜其~,食其胾。” 〖羹〗 粵 gang1〔庚〕普 gēng 用肉或菜調煮成的濃湯,比湯濃稠。孟軻《孟子.告子上》:「一豆〜。」(豆:古代食具。)羹 羹羊肚羹:羊肚一具洗净,粳米50克,葱白数茎,豆豉适量,生姜6克切碎,胡椒适量。先将粳米等拌匀放入羊肚内缝口,用水煮烂熟,调五味佐料,空腹而食。此羹祛风散寒,凡属胃素虚寒,诱发呕吐、胃脘作痛、身冷喜暖等症,皆可辅食。羊脏羹:羊肝、肚、心、肺、肾各一具洗净,牛酥30克,胡椒30克,毕拨30克,豆豉30克,陈皮6克,良姜6克,草果2个,葱5茎。先将羊肝等(肚除外)慢火煮熟,滤汁,再将牛酥、胡椒等盛绢袋内与羊肝、心、肺、肾同放羊肚内缝合,再煮熟,放入盐、姜等佐料,即可。此羹补肾填髓,适用于肾虚劳损,骨髓败伤之痿症。猪蹄羹:母猪蹄二只,木通45克,佐料适量。先将木通以水煎,去木通,入猪蹄加佐料,如常法煮羹即可。此羹适用于血虚和虚实不典型者。鲫鱼羹:大鲫鱼一条,大蒜两瓣,胡椒3克,小椒3克,陈皮3克,缩砂仁3克,毕拨3克,葱、盐适量。先将鲫鱼洗净去鳞及肚肠,然后将蒜、椒等放入肚内缝合煮熟作羹汤即可。此羹补益脾胃,中和止痢,适于因脾胃虚寒而致久泄痢下者。百合枇杷藕羹:百合30克,枇杷30克去核,鲜藕30克洗净切片,淀粉、白糖适量。将百合、枇杷和藕合煮,将熟时放入淀粉调匀成羹,食时加少许白糖和桂花即成。此羹滋阴润肺,清热止咳。适用于肺阴不足、口舌干燥、舌苔薄干、脉细无力者。胡桃栗子糖羹:胡桃肉30—50克,栗子30至50克炒熟去皮,白糖适量。先将炒熟之栗和胡桃肉同捣如泥,再加入白糖拌匀即可。此羹补益肾经,适用于因肾气不足、经脉失荣而引起的耳聋及腰疼膝酸、发干易脱等症。银耳羹:银耳5克,鸡蛋1个,冰糖6克,猪油适量。将银耳加温水浸泡30分钟,发透后去蒂择净杂质,并将银耳分成片状,然后用火煮烂;另将冰糖加水用文火溶化成汁;将鸡蛋清兑入少量水搅匀烧沸,然后将它们倒在一起,起锅时加少许猪油即可。此羹养阴润肺,益气生津,有补脑强心、和血止血之作用。可用于作为治疗肺热、咳嗽、肺结核、胃出血、高血压、血管硬化等症的辅助食品。猪肝羹:猪肝100克,洗净切片,放锅内加水以文火煮汤,待猪肝熟后加豆豉、葱白少许,再卧鸡蛋两个即可。此羹有养肝明目,补益气血之功用。可适用于营养性弱视、肝病、贫血患者。汤 大麦汤:羊肉100克切碎,草果5个,大麦仁50克。先将羊肉、草果熬汤,过滤后用汤煮大麦仁熬熟,加盐少许即可。此汤温中健脾,下气消胀,对脾胃虚弱者适用。甘麦大枣汤:小麦30克,大枣10个,甘草6克。水煮作汁去渣即可。此汤养心宁神,和中缓急,凡属心脾不足而引起的精神恍惚,呵欠频作等症,皆可饮用。四和汤:白面500克炒,芝麻500克炒,茴香60克炒研末,盐30克炒研末。将四物拌匀,每日早晨用开水冲服,调30克即可。豆腐红糖汤:鲜豆腐500克,红糖30克。将豆腐切成小条块,水煮后加入红糖即可。此汤和血逐浊。人参汤:人参12克,橘皮3克,紫苏叶6克,沙糖50克。水煮熬成汁,去渣澄清即可。此汤顺气开胸,止渴生津,适用于老年体弱者。五味子汤:五味子50克,紫苏梗6克,人参6克,砂糖100克。水煮熬成汁,去渣澄清即可。此汤生津止渴,暖精益气。凡属肺之气阴两伤,肾水不能上承而引起的咳嗽、胸闷、口渴、气少力乏等症,皆可辅饮此汤。佛手姜汤:佛手10克,生姜6克,白糖适量。水煮佛手、生姜,去渣,加入白糖饮用。此汤舒气宽胸,和胃止呕。适用于因肝肾不和而引起的胸脘堵闷疼痛作胀,呕恶时作等症。瓜萎根冬瓜汤:瓜萎根30克,冬瓜适量,盐少许。先将冬瓜去皮子切成薄片,再与瓜萎根同煮汤,加入少许食盐即可。此汤生津止渴,清暑利尿。凡因暑热炽盛,灼伤津液而引起的发热、多汗、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皆可辅饮此汤。 ☚ 糕 汁、浆 ☛ 羹gēng以肉、菜、水果等为主料,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如:鸡蛋羹,橘子羹。 羹 羹古代食品,以肉煎成。郭璞注《尔雅》曰:“旧说肉有汁曰羹。”先秦食用羹已十分普遍,而且种类繁多,高下不等。《礼记》称:“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秦汉时期常见的羹有大羹、白羹、巾羹、逢羹、苦羹、臛羹等种类。 ☚ 雁羹 大羹 ☛ 羹ɡēnɡ (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 a thick soup:鸡蛋 ~ egg custard; 羹lánɡ同“”[lánɡ] same as “”[lánɡ] 羹thick soup 羹参见“吴羹”。 羹饮料,和味的汤。《广雅·释器》谓湆。《尔雅》释: 肉有汁者曰羹。《释名·释饮食》释:“羹,汪也,汁汪郎也”。秦汉时的羹分为两类: 肉羹与菜羹。而前者又分为纯肉羹和调五味的羹。做肉羹的肉种很多,除牛羊猪外,还有鸡鸭鱼鳖蟹等。五味指醯醢盐梅菜。《齐民要术》与《食经》载有多种做羹法,如: 猪蹄酸羹法,胡羹法,鸡羹法、筍笴鸭羹法等。《史记·项羽本纪》载: 楚汉相争时,项羽俘刘邦之父,且扬言要做成肉羹,刘邦对项羽讲:“幸分我一杯羹。”《后汉书·陆续传》记: 陆续在狱中,因食饷羹,识母自调。 羹gēng
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