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群臣上寿刻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群臣上寿刻石 《群臣上寿刻石》又名《娄山刻石》,刻有“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此山北”一行15字。清杨兆璜于道光年间 (1821—1850) 官河北永平时访得。“赵廿二年”,清刘位坦考为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为现存前汉刻石中年代之最早者。康有为评其书云: “朴茂雄深,得秦相(李斯)笔意。” 西汉无碑,刻石既少又小,且篆书所占的比重很大,多承袭秦代小篆的传统。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前,篆书占着绝对的优势。但也有转笔处使用方折的笔势,表现了隶意。有些刻石中篆书与隶书并列或参杂使用,介于篆、隶之间,又出新意。如此刻与传世的《鲁北陛题字》、《广陵中殿石题字》、《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等都未脱离秦篆的范畴; 《霍去病墓刻石》、《巴州民杨𣊹买山记》《五凤二年刻石》、《麃孝禹刻石》、《莱子侯刻石》等则已是由篆入隶的“古隶”。此刻与秦刻石相较,草率自然而不经意是其特点,是为草篆。结体方正,用笔方圆并用,笔画粗细稍有变化,径直遒劲,笔画间架随意,不如《泰山刻石》工整均匀。布白自然,行款因笔画的随意而不整齐。结体已由秦篆之长形演化为方形,笔画平直,转折处带有方折的笔意,已摆脱篆书圆弧的用笔。隶书的笔意及汉篆的意态较浓,体势在诏版权量和汉篆之间,应为秦篆向汉篆过渡时的书风。 群臣上寿刻石 群臣上寿刻石西汉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石质。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杨兆琪官河北广平时在河北永平发现,据清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记:“高五尺二寸六分,广六寸。字径三寸许。”篆书。一行15字。赵廿二年立。是现存最早的汉篆石刻。此石为汉赵王遂的下属为他献寿的刻石。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评论《上寿刻石》说:“以笔势审之,似与秦篆差异,‘丙寅’二字,转笔方折,全是隶意。”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体皆方扁,笔益茂密。”又云:“朴茂雄浑,得秦相笔意。”汉代篆书已变秦小篆长方为方形。此刻石的字体除秦篆以外,已时有古隶的字法,用笔圆转而趋于方折,由篆向隶演变的过程,从此可见一斑。书法质朴简率,古拙自然.笔画丰满,粗细不一,轻重相间,富于变化。此作品清代以来颇受书家推重。 ☚ 公乘得守丘刻石 祀三公山碑 ☛ 群臣上寿刻石刻石为清道光时杨兆璜在河北广平发现。石上刻“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寿此石北”,字为小篆,内容为祝寿记录。石刻的年代有不同说法: ❶清沈涛《交翠轩墓记》定为后赵石虎建武六年(340),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