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业革命参见“美国产业革命”条。 美国工业革命美国社会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的转变过程,也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过程。“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该词始见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工业革命于十八世纪中叶发端于英国,九十年代扩展到美国。当时美国已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国内市场逐步形成,手工工场有长足的发展。美国“工厂制度的前身”,即所谓的“为订货而生产的小作坊”大量涌现,规模日益扩大。不断到来的移民带来新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奴隶贸易、对印第安人的掠夺、海上走私等原始积累手段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工业革命的基本前提已经具备。美国资产者力求采用机器生产向英国的垄断地位挑战,他们通过引进的办法获得生产机器的技术。英国技工斯莱特于1789年到达美国,并于次年底在波特基特建成美国的第一座纺纱厂,从而宣告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始,施莱特因之被称为美国“制造业之父”。1804年奥利弗·埃文斯制造出美国的蒸汽机,使机器动力发生革命,拓宽了工业革命的领域。钢铁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均出现创新和飞跃。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已初具规模,不仅能生产各种机床和量具,而且推出制造可替换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使大批量生产成为现实,大幅度降低成本和简化生产环节。用机器生产机器标志着美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但美国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基础,工业革命进展缓慢,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工业革命使美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并成为先进的工业大国,同时也使美国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和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