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美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美刺

美刺

儒家有关诗歌社会职能的主张。语见《毛诗序》: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美”,指对统治者“盛德”的歌颂; “刺”,指对统治者政治失当的讽刺与批评。其间虽渗透着浓厚的封建主义倾向性,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但它要求诗人密切注意社会政治,用诗歌给予颂扬和批评,而不少批评家、作家又强调以批评为主,遂使后世很多诗人以此为武器,勇敢地干预社会政治生活,使这一理论表现出积极意义。

☚ 比兴   为世用 ☛
美刺

美刺

古代诗学概念。“美刺”之说,成为系统理论概念,是汉儒之事。但追溯源流,则早在先秦时代,已见影迹。《诗经·魏风·葛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运用诗歌武器,对于社会不平现象作出讽刺和批判。《诗经·大雅·蒸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穆,和美。意谓尹吉甫作诗歌颂,其和美犹如化养万物的春风,让人受到感染。《诗》三百篇,诗人针对不同的社会现实,美刺并用,爱憎分明。但当时重在具体运用,而没有及时对“美刺”作出理论总结。直到汉初,《毛诗序》(包括大、小序)才提到理论上来概括。如《诗大序》在解说“六义”时提出了“美刺”概念:“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是“刺”。在《毛诗》小序中,更是具体运用“美刺”理论来具体分析诗歌作品,被后儒视为典范。其实,汉时何止是儒家古文学派的《毛诗》,即儒家今文学派的三家诗,也曾广泛运用“美刺”理论来分析《诗经》作品。如《关雎》之诗,薛君《韩诗章句》曰:“故咏《关雎》,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张楫《齐诗》以为《伐檀》是“刺贪”(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这是“刺”。《汉书·董仲舒传》载其对策:“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后世称诵,至今不绝。”董仲舒习《齐诗》,一样称“美”。后来汉末大儒郑玄学兼今古文,他在《诗谱序》中明确提出:“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认为诗歌“美刺”,反映了诗人对于所反映事物的立场、态度和评价,或是歌颂美好事物,作为榜样,加以敬仰和学习;或是讥刺丑恶的事物,作为反面教材,加以无情的讽刺和鞭挞,号召人们反对它、抛弃它。当然,汉儒之“刺”,是有局限的,《毛诗序》所谓“主文谲谏”,郑玄释为“咏歌依违,不直谏”,孔颖达释为“不直言君之过失”,要求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这又会削弱“美刺”理论的现实性和斗争性。但总的说来,“美刺”理论对后代古典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杜甫、白居易等,无不运用这一锐利武器,就像史家褒贬历史一样,针对现实斗争,积极干预生活。直到今天,文学的歌颂与暴露问题,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文人相轻   讽谕 ☛

美刺

 所谓“诗言志”的最初意义是讽与颂,也就是后来“美”“刺”的意思。“美”,善也;“刺”,责也。
 《小序》,据朱先生看,与《毛传》同出一人之手,二者联络得很密,有许多地方得合观才能明白其解释。《小序》讲美、刺,这对后日影响大。在“风”、“雅”全体中,明说“美”的占二十五篇,明说“刺”的占一百二十九篇。“美”、“刺”与教化有关系。这一百五十四篇明说“美”、“刺”的诗中,属“兴”诗的共六十七篇,其中:属“美”的六篇,而属“刺”的六十一篇。“美”、“刺”的来源,应远溯至献诗讽颂。讽颂就是美刺观念的远源。毛公何以不说讽颂而说美刺?这与“春秋家”有关系。《春秋》里有一原则,就是褒贬。战国时专解释《春秋》的公羊、穀梁二家,固然用“褒贬”二字,有时也用“美恶”。《穀梁传》有一次用“刺”字。《毛传》中“美刺”之意念,甚至字眼,都是从春秋家出来的。春秋家重咬文嚼字,这大概受当时辩者影响。咬文嚼字,则不但断章取义,而且断句取义了。这就陷于支离破碎穿凿附会。这种精神影响《毛传》解释诗。在《魏风·葛屦》篇亦有“刺”字:“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小序》里“美”“刺”的来源大概如上述。孟子说:“诗亡而后《春秋》作,《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这亦是重诗的讽颂作用。孟子的暗示,表示诗与《春秋》之关系,都与政教有关。这个暗示对后日解释诗的人影响很大。

美刺 - 可可诗词网

美刺

 汉代经学家关于诗歌功能的一种观念。“美” 即歌颂,“刺” 即讽刺。按照 《毛诗序》 的说法,“美” 就是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刺” 就是 “下以风刺上”,孔子就说过 “诗可以怨”。于是,《诗经》 的主题被概括为 “美刺” 二端,如 《卫风·木瓜》: “美齐桓公也。” 《大雅·云汉》: “美周宣王也。” 《邶风·雄雉》: “刺卫宣公也。” 《小雅·鸳鸯》: “刺幽王也。”这些篇什许多与国君时政并不相关,甚至无所谓 “美刺”,只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的歌谣。汉儒所以都要解释为歌颂和讽刺这两大主题,是因为他们将《诗经》 当作参与政治的工具,用“三百篇” 当 “谏书”。汉儒对《诗经》 的这种理解,代表了统治者对文艺的要求: 既要歌颂光明,也要讽刺黑暗。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刺” 被视为诗歌创作的正统原则,唐代诗人白居易的 “讽喻诗” 就是这一原则的实践。宋代理学家朱熹始反对以“美刺” 二端解释 《诗经》,认为古人作诗和今人一样,也有吟咏情性的时候,不必尽是歌颂和讽刺。但 “美刺” 作为一种正统的文学观念,影响却经久不息。

朱自清文学批评讲义之《美刺》 - 可可诗词网

美刺

所谓“诗言志”的最初意义是讽与颂,也就是后来“美”“刺”的意思。“美”,善也;“刺”,责也。

《小序》,据朱先生看,与《毛传》同出一人之手,二者联络得很密,有许多地方得合观才能明白其解释。《小序》讲美、刺,这对后日影响大。在“风”、“雅”全体中,明说“美”的占二十五篇,明说“刺”的占一百二十九篇。“美”、“刺”与教化有关系。这一百五十四篇明说“美”、“刺”的诗中,属“兴”诗的共六十七篇,其中:属“美”的六篇,而属“刺”的六十一篇。“美”、“刺”的来源,应远溯至献诗讽颂。讽颂就是美刺观念的远源。毛公何以不说讽颂而说美刺?这与“春秋家”有关系。《春秋》里有一原则,就是褒贬。战国时专解释《春秋》的公羊、穀梁二家,固然用“褒贬”二字,有时也用“美恶”。《穀梁传》有一次用“刺”字。《毛传》中“美刺”之意念,甚至字眼,都是从春秋家出来的。春秋家重咬文嚼字,这大概受当时辩者影响。咬文嚼字,则不但断章取义,而且断句取义了。这就陷于支离破碎穿凿附会。这种精神影响《毛传》解释诗。在《魏风·葛屦》篇亦有“刺”字:“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小序》里“美”“刺”的来源大概如上述。孟子说:“诗亡而后《春秋》作,《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这亦是重诗的讽颂作用。孟子的暗示,表示诗与《春秋》之关系,都与政教有关。这个暗示对后日解释诗的人影响很大。

美刺

中国古代的文学伦理思想。美,指对美好事物的赞美称颂;刺,指对丑恶事物的讽刺。文学艺术家通过赞美和讽刺的主观评价方式,起到惩恶劝善的道德教化作用,达到某种社会政治目的。《诗经》已涉及美刺问题。后在《毛诗序》中发展为重要的诗论观点——美刺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美刺说表达了古代对诗歌创作目的和社会作用的认识,对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唐代白居易提倡讽谕诗,他对美刺问题有精辟的论述。《策林·议文章碑碣词赋》:“且古之为文者,上以纽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故惩劝善恶之柄,执于文士褒贬之际焉;补寄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矣。”认为文学作品能否起到泄导人情、补察时政的功用,取决于文学家褒贬美刺的主观态度。

美刺

美刺meici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关于文艺社会功用的概念。汉代儒者解释《诗经》大抵以美刺为标准。“美”即歌功颂德,“刺”即“怨刺上政”。《毛诗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此谓《关雎》乃赞美后妃盛德之作,乃“美”诗也。又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此谓“风”乃上刺上政的手段,乃“刺”诗也。
清人程廷祚曾谓:“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国风小雅为刺者多,大雅则美多而刺少,岂其本原固有不同者与?夫先王之世,君臣上下有如一体。故君上有令德令誉,则臣下相与诗歌以美之。非贡谀也,实爱其君有是令德令誉而欣豫之情发于不容己也。……诚有爱君之心则虽国风之刺奔刺乱,无所不刺,亦犹人子孰谏父母而涕泣随之也”。(《青溪集》卷二)这是讲“美刺”二端之发源。“美”诗乃臣民对具有好名声好行为的君主的自然流露之赞美,“刺”诗乃臣民对昏聩之君主如儿女对父母似的讽谏规劝。由此观之,“美刺”作为诗歌创作原则,对社会是有好处的,也有益于人民。但从总体上讲这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主张。正因为这样,“美刺”说虽强调“刺”的重要性,但对它却有许多限制。《毛诗序》云:“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所谓“变风”“变雅”乃指“王道衰政教失”之后的“乱世”中的诗歌。基本均为“刺”诗。按儒家观点,这种诗虽不得已而刺上,但毕竟落了下来,不得与《关雎》之流相提并论,故曰“变风”“变雅”。“发乎情,止乎礼义”,即是用现行“礼义”来限制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其实质是,诗人们可以写一些不关痛痒的“怨刺之作”,但不能从根本上反对统治者。说到底,诗歌必须为统治阶级服务。
在古代,“美刺”之说常常是诗人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理由。在客观上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它使人们关心生活、干预生活,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所以“美刺”之说,既是儒家文艺思想的精华所在,又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集中表现。其中虽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精神,毕竟较之一味主张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文艺观有价值得多。

☚ 文质   文笔 ☛

美刺

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指诗歌颂扬美和讽刺恶的社会功能。是诗歌创作原则之一。美刺的思想在《诗经》和《毛诗序》中有充分的体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要求文学作品发挥干预生活、匡时救弊的社会政治功用,是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核心和立论的基础。

美刺

诗歌实现政教目的的两种途径。《诗大序》在六义的解说中提出了美刺的概念:释颂为“美盛德之形容”;释风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美刺的分析贯串于小序之中。其实,美刺说也是先秦时的产物,《诗经》中许多作品,目的就在于颂美或刺恶。而且,诗三百篇中就直接提到过:“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屦》);“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后来郑玄《诗谱序》又明确提出:“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可见美刺就是诗人对诗所反映的事物所作的评价,对于美好的事物给予赞美,对于邪恶的事物加以讥刺,目的在于有益风化,劝善惩恶。刺恶颂美。敢于对历史、政治事件和人物表达自己鲜明的态度,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但是,《诗大序》中美刺观念是有局限的,尤其是对“刺”的要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郑玄释曰:“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孔颖达注曰:“其作诗也,本心主意,使合于宫商相应之文,播之于乐;而依违谲谏,不直言君之过失。故言之者无罪,人君不恕其作,主而罪戮之;闻之者足以自戒,人君自知其过而悔之。”诗可以反映时世的弊端,对统治阶级罪恶进行揭露,但要采取委婉曲折的方式。这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是一个调子,又反映了古代诗家和诗论家的保守。“美刺”观念对中国古代诗学影响深远,后世诗人如白居易,理论家如陈廷祚等都对“美刺”理论有所阐述和发挥,直至今天,歌颂和揭露仍是文艺创作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0: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