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羌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羌族

 羌族自称“尔玛”、“尔麦”或“日玛”、“日麦”,集中分布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及其邻近县,这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有羌族人口十万多人。
 (1) 历史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殷商时主要生活在西北地区。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当时殷王朝曾掠虏羌人作为奴隶,羌人甚至可以在殷王朝中做官。商朝后期,羌人主要生活在河(黄河)、湟(湟水)一带(今青海境内)。据金文(钟鼎文)记载,羌人中的羌姓和周人中的姬姓曾长期互相通婚,结成了长期的婚姻集团。公元前1098年,羌人参加周武王伐讨的战争,因而羌人在周王朝中有一定的地位。殷周时期,羌人大部分尚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基本上是一个“行居无常,依随水草”的游牧民族。羌字屡见于甲骨文中,许慎《说文解字》释之为从羊从人,“西戎牧羊人也”,可见羌人牧羊业特别发达。
 公元前4世纪中叶,时当春秋时期,秦献公时(前384—前362),秦国崛起于西北,不断向外扩展,吞并了许多戎狄部落和小国。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人由于受到秦国的压力,其一部分开始向西北和西南迁徙。其西南的一支从今青海、甘肃到松潘草地,再经梭磨河和单克基一带翻越太白山、横梁子、沿孟董沟南下到达杂谷脑河和岷江上游今羌族聚居区。这是史籍记载的羌人最早的一次向西南的迁徙。迁徙到岷江上游的羌人,经过艰苦的战争,打败并赶走了当地的冉、𩧪部族(即“戈基人”)在此定居下来。此后一千多年间,又有羌人不断南下,汉武帝时开通西域,置天水及河西四郡,以隔绝匈奴与羌人来往,当时就又有一批羌人南下。魏晋南北朝时西北的宕昌、邓至羌人势力强大,也一度将其势力伸入岷江上游。唐初吐蕃强大,一部分党项羌人又为吐蕃所逼而南下至今松潘茂县一带。这些先后南下定居于岷江上游的古代羌人,经过融合发展,共同形成了今天的羌族。羌氐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民族(羌、氐同源,居低地为氐,居高山为羌),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西北、西南乃至中原的广大地区。其绝大部分都在数千年的民族融合中消失了,唯有岷江上游茂县一支得以发展至今。羌族的存在,对于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秦时羌人入蜀并赶走戈基人后,继承了戈基人季节性南流北返的传统。冬天进入成都平原避寒,以为人作佣谋生,到夏天又返回其居住地,说明羌人很早就开始与汉族经常性的交往。
 汉代羌族已是四川西部地区的一支重要的民族,除汶山羌外,还有广汉羌(又称白马羌)、蜀郡徼外羌和越嶲羌(又称耗牛羌)等,广泛分布于今四川西北和西南的阿坝、绵阳、雅安、甘孜、西昌等地。
 唐时,吐蕃势力扩大,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发动进攻,进入今四川西北部地区,大多数羌人部落被吐蕃征服。唐时有部分羌人脱离吐蕃,纳土内附。至宋时,仅咸州(今理具薛城)、茂州(今茂县凤仪镇)两羁縻州为羌人居住,称威州蛮和茂州蛮,其他地区的羌人已不见诸记载。威、茂二州在宋朝的直接统治下,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宋初时羌族地区还相当落后,羌人盟誓还有杀奴取信的习惯,神宗时在成都知府赵抃的干预下才变为以牲代人。熙宗时,成都府官冯京积极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到羌族地区,使以游牧为主的羌族人转向农耕生活,农业开始发达起来。
 元朝在唐、宋羁縻州制度的基础上,在这一地区推行土司制。明承元制,设茂州、松州、潘州卫。清初对明末的土司继续委任,并设置安抚司、长官司、巡检司进行管理。元代羌人统称为番,明代沿袭这个称谓,并根据其汉化程度,分别称为“生番”和“熟番”。明末张献忠起义失败后,有不少汉族人迁入羌族地区,带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铁质农具就在这个时期输入,羌族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明以来,茂州等地始设州学、文化教育开始开展,各地区陆续修建了文庙,兴办了学校并开始兴建道教、佛教寺院,汉羌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明朝后期,已开始在羌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的土司制,代之以州县流官直接管理,清乾隆十七年废除杂谷脑土司后开始普遍推行,至道光年间大致完成,羌族地区进入了封建地主经济时期。
 (2) 宗教和民俗
 羌族宗教信仰最大的特色是白石崇拜,这种崇拜从先秦一直延续至今。白石是一种乳白色的石英石,羌人认为它是神的代表而加以崇拜。其起因见于羌族民间传说羌戈大战。在远古的时候,羌人迁徙至岷江上游地区,与身强力壮的土着戈基人发生战争,在屡战屡败,已准备弃地远迁时,羌人在梦中得到了神的启示,用坚硬的白石和木棍打败了戈基人。于是羌人视白石为神的力量的体现和神的代表,为报答神恩而将白石世代祀奉。
 羌族的宗教信仰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原始的拜物教,认为万物皆有灵。从明朝初年以后,由于羌汉文化交流的发展,羌区发现了佛教和道教的寺观,对羌人原有的宗教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羌人的宗教虽仍未发展成熟,但已经有了神鬼之分,在万物皆神的诸神中也有了主神,其主神为天神即太阳神,其次有山神、火神、羊神等共三十余种神祗,受白石崇拜的影响,这些神均以白石为其代表,供奉白石即为供奉诸神。代表各路神祗的白石供于不同的地方,如在山上、地里、屋顶上或者庙里,以此区别诸神。如代表最高神天神的白石即供奉于屋顶。在上述诸神之外,各寨均有寨神,各家有家神,寨神因地方不同而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并伴有不同的传说故事,是原始部族图滕崇拜宗教化后的遗迹;家神则是祖先崇拜的神化发展。
 在羌族诸多祭神仪式中,最为经常的是祭天神,而最隆重的则是祭山神。山神仅是次于天神的重要神祗,羌族聚居区为山高谷深的高山区,山神的护佑对于羌人的农、牧业收成至关重要。因而每年一次的祭祀就十分重要和非常隆重。祭祀由祭师——端公(羌语称为“许”)主持,妇女禁止参加,全寨所有的男人不得缺席。祭祀时必须杀牛或羊并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这实际上是一种祈祷丰年的活动。
 与祭祀山神时歧视妇女的习惯相反,羌族的民间习俗中却有许多并不歧视妇女的习惯。这当然不能称是妇女解放的结果,而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度在民俗中的子遗。
 羌族家庭一般是父系小家庭。虽然家庭中夫权也很大,如父亲死后,财产由儿子继承。但若没有儿子时,女儿也可以继承,甚至还可以由女儿招赘女婿来继承。在家庭中,母亲家族的代表——母舅,有相当大的权力,家中的一切大事,如婚丧嫁娶、财产继承、分家等,都必须取得母舅的同意并且由母舅主持进行。
 羌族婚俗,婚姻首先必须征得母亲的同意,结婚年龄一般是女大于男,姑舅表亲优先婚,新婚一年以内,新娘一般住在娘家。尤其具有突出特点的习俗是寡妇再嫁被视为正常,并不受任何歧视。
 羌族历来就是一个与汉族交往很多的民族,远在秦汉时,羌族的下层人民就有冬天到成都平原为人作佣过冬的习惯,历代相沿,几成风俗。羌族人民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汉族人民的影响,羌族习俗中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很多汉族地区的习俗。如年节习俗,羌族大体与汉族相似。与汉族年节不同的不多,年节就是一个。羌族以汉族农历十月初一为年节。这一天羌族人要停止劳动,聚在家里过节。家里要准备许多用面捏成的牛、羊、鸡等祭品,用以祭祀天神和家神。一般羌人还要在这一天邀请亲友跳“锅庄”,饮杂酒。
 羌族在远古时期就实行火葬,这种葬俗一直保持到近代。近百年来,由于受汉族影响,开始盛行土葬,火葬的习俗演变为非正常死亡如凶死或害传染病死亡者的殡葬方法。
 羌族火葬要先殡后葬。人死后先要殡殓入棺,停灵三天后连棺木一起火化。
 羌人一般一个村寨或一个家族有一个公共的“火坟”,即火葬场兼骨灰收藏所。火葬场为一石堆,顶上放一块大石板,死者即置于石板上火化。石堆旁建有一小屋,用以收藏骨灰,火化后由端公将骨灰投入。
 羌人火葬时,死者的舅家仍然扮演重要的角色。火化时要用舅家砍来的木板,并由舅家浇上清油助燃,点火焚烧者仍然必须是舅家的人。火化时在火坟前的供祭也要用舅家提供的羊等祭物。
 羌人丧葬习俗中有很多灵魂崇拜的因素,具体和集中体现在回煞和由此而来的出灵仪式中。羌人认为,死者灵魂不灭,并且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祸福生人,为求生者的幸福,必须对死者的灵魂进行安顿,这就是回煞和出灵习俗的由来。
 羌人认为,死者的灵魂留恋家园,要返回家中,这就是“煞气”。为避免煞气作祟,在丧事完毕后,就要请端公推算死者回煞的时间。临期死者家属要将死者生前的衣服和鞋子放在家中的椅子上,将一些食品放在桌子上,然后将一只小公鸡的血抹在门坎上,家人全部躲出去。几小时后鸣枪吓走灵魂,随后以酒食、纸钱上坟祭祀。
 死者死后一年或三年,家人请端公、道士或喇嘛念经,把灵牌送到坟前火化。这就是出灵,其用意是永远告别死去的灵魂。从来源看,当是“二次葬”的一种发展变形。
 羌族服饰特色鲜明,大抵是“服”的部分即衣服款式不分男女,而以“饰”即装饰上加以区分。羌族无论男女都穿自织的麻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包头帕,裹绑腿,束腰带。男子不着任何饰物,妇女衣服绣有花边,衣服上镶一颗梅花形图案的小银饰物,腰带绣花,喜欢戴银耳环、圈子、簪子、银牌等饰物,脚上穿勾尖绣花鞋。
 (3) 语言与建筑艺术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本民族的语言。在语言学上,羌语属汉藏语系,是汉藏语系藏缅族语的羌语支。羌语又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包括茂县南部、中部和北部偏南地区;茂县的赤不苏等地属北部方言区。羌族地区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很早就通行汉语,通用汉文。至今保存在羌族地区的隋唐以来历代的石碑均系汉文记述,说明羌族地区很早就通行汉文。到清代,甚至羌族民间买卖田地的契约、借贷契约等都用汉文书写,汉文的通行,是羌族这样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民族,没有自己本民族文字的重要原因。而汉语的通行,也是羌族地区一些乡、寨间若使用羌语反而不完全畅通的原因之一。
 羌族的建筑有其独特的艺术和精湛的技术,尤其是碉楼和索桥的建筑,最能体现羌族的建筑艺术和技术特色,很早就着称于世。
 碉楼即羌族民居,远在汉代就开始在羌族地区发展盛行,隋唐典籍中对羌族已有“千碉”(《隋书·崔仲方传》和“千碉国”(《剡源文集·唐画〈西域图〉记》)的称谓,说明碉楼建筑已成为羌族地区的一大特色,到五代以后,碉楼建筑技术就已经成熟。碉楼一般建于沿河谷高山或半坡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结合地形,利用有限的平台,纯用石头筑成,平顶,外形有四角、六角、八角等。一般分二层或三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高二三丈,称为“邛笼”;高的可有十三四层,达十余丈,称为碉。碉楼由羌族专门的砌石匠修建,原料为乱石,用泥土粘合,不吊线、不绘图,全凭经验,信手砌成,其壁面能达到光滑平整,不留缝隙,其坚固程度则可在川西这个地震多发区耸立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经历数次地震而不倒塌。在这种地形上,利用这样的原料和施工条件,能建造出如此坚固、实用和漂亮的建筑,其建筑水平令人叹为观止。难怪羌族崇拜的诸神中赫然有一个砌石匠神。
 岷江上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两岸交通全仗索桥。远古汉代,羌人即以善建索桥闻名。历代相传,成为羌族的传统建筑技术。索桥多建于河面较窄处,所用索具,多为竹索(篾索),下面用两条巨索跨河平列,两端固定于石柱或木桩上,上铺木板以便行人通过并使桥形相对稳定,桥两侧稍高处再用巨索为栏,以提高过桥者的安全系数,建桥方法,是先用射箭等方法将一根细绳送至对岸,然后用细绳将巨索牵引过河而成。羌族的索桥建筑对汉族也很有影响,川西地区与羌族地区毗邻,受其影响,也建有不少索桥,现在仍然在使用的都江堰安澜索桥便是一例。

羌族Qiang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198.3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汶州、理县、黑水、松潘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绵阳市的北川等县。羌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另一说法为藏语支),分南、北2种方言。多数人懂汉语。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跳皮鼓”等,其中“跳沙朗”分“忧事沙朗”(办丧事时跳)和“喜庆沙朗”(办喜事时跳)。羌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爬悬崖、推杆、羌族摔跤、观音秋、扭棍子等,其中推杆、羌族摔跤流行较广。
❶推杆。源于1千余年前。竿是长约4米、小碗口粗的木杆。先由1人半蹲在地上,双手紧握木杆的一端,双腿夹竿用力顶住,作为防守;另1人相对,双手紧攥木杆另一端用力前推,作为进攻。要求木杆平衡。裁判发令,攻者开始向前推,以拍5下或10下巴掌(约5~10秒)的时间为限,进攻方将守方推倒或推过约15厘米的界线即胜,反之为败。双方轮流攻守,实行三局二胜制。
❷羌族摔跤。一种为“抱花肩”,即双方互相抱住肩膀,以用脚将对方拌倒者为胜;另一种是双方相互交叉抱抓对方腰带,较量时不能用脚踢、绊,以连续3次将对方摔倒为胜。


羌族推竿

羌族qiāng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

羌族qiāngzú

〈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四川。

羌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尔玛”或“尔咩”,意为“本地人”。1990年人口有198 252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的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汶川、理县、松潘等县。羌语属汉族语系藏缅语族。无本民族文字,多数人通用汉语和汉文。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畜牧业也较发达,刺绣、挑花、编织等传统工艺也很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改革,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国家在其主要聚居地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

羌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尔玛、尔麦。四川羌族人口196195人 (1990年)。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岷江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绵阳市所辖的北川县。春秋战国时期古羌人由西北向西南迁徙。其中一支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此后又有不少羌人部落南下,经过长期融合,演变成今日之羌族。岷江上游秦代曾置湔氐道,汉代设汶山郡,以后历朝均有州、县的建置。元、明在羌区实行土司制度,清改为流官。羌区长期处在封建制社会。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区,创建了苏维埃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藏族联合联立1个自治州、21个羌族乡。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文字。实行一夫一妻制。崇信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诸神均以白石为象征。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女儿节等。主食为玉米,喜欢自酿的咂酒。农村羌民喜着麻布或棉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头缠青或白色帕,缠绑腿,束腰带,着草履或布鞋。依山垒石建屋,碉楼高丈余,古称 “邛笼”。擅长掘井和建笮桥。妇女善挑花、刺绣。行火葬、土葬和水葬。主要从事农业,兼有畜牧业。民间流传《开天辟地》、《羌戈大战》、《斗安珠和木姐珠》等神话故事。流行锅庄舞,即 “跳萨朗”。所用羌笛古今闻名。

羌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98252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北川县等地。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主食玉米、土豆、小麦、青稞等。传统服饰以麻布长衫为主,外套黑色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脚着勾尖绣花鞋。妇女擅长挑花刺绣。村寨多建于高山或半山台地上,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等建筑风格独特,工艺奇妙精湛。宗教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均较普遍。其历史悠久,可溯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古羌人。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羌人中的一支从甘肃、青海地区陆续南迁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

羌族

自称“尔玛”或“尔咩”。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以及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北川等县。102,768人 (1982年)。汉时其先民遍及中国西北、西南各地。魏晋时西北的宕昌、邓至等羌人尚属父系氏族阶段。唐时发羌等融于吐蕃。唐末宋初,除岷江上游的羌族外,大都发展为藏缅语系各族, 或融于汉族或其他民族。据岷江上游新石器的发现, 几千年前该地就有人类居住繁衍。现存的石棺葬,属羌人中戈基人的墓葬, 经考古鉴定为西汉文物。在此的古羌人部落甚多, 以冉、两部落为最大。明代推行土司制度, 清代实行改土归流。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时, 成立了茂县工农民主政府。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操羌语,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无文字。除邻近藏区的信喇嘛教外,多信原始宗教,最敬*白石神。解放后,实行了社会改革,建立了一个自治县。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畜牧,擅长掘井和石砌建筑艺术。妇女善挑花。各项事业均有发展。

羌族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汶川、理县、松潘等3县。人口为306072人(2000),其中男155981人,女150091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66人,大学本科1615人,大学专科4695人,中专10633人,高中10671人,初中65546人,小学150334人,扫盲班8779人,未上过学22432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15335人,采掘业56人,制造业416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1人,建筑业71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4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66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574人,金融、保险业76人,房地产业11人,社会服务业232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47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386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0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426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68人,专业技术人员749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324人,商业、服务业人员776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5304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802人。羌族有自己的语言,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2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主要经营农业,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青稞、豆类等4种。盛产虫草、贝母、鹿茸、麝香、熊胆等5种名贵药材。

羌族

羌族

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少数人与汉、藏、回等民族人杂居。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分5种土语。大多数羌族人通汉语。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使用汉字。过去羌族人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羌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玉米、大豆为主。羌族人生活的地区峰峦重叠、河川纵横,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主要产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的洗礼,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羌族人民的农业生产和其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水利水电的发展最为突出,他们生活的山区小型水电站可说是星罗棋布。
羌族人服饰朴素。无论男女,一般穿土布长衫,外套羊皮或棉布长背心,包头巾,缠绑腿,羌族妇女的衣服绣有花边,有的衣领上还镶一排梅花形图案的银饰,系绣花腰带,足穿勾尖绣花鞋,喜戴耳环、圈子、簪子、银牌等首饰。羌族男子的头巾,头帕多为黑白两种颜色,妇女的头巾除黑白两色外还加些丝织品,头巾上绣有色彩秀丽的图案。

☚ 四川彝族   川剧 ☛
羌族

057 羌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98252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以及汶川县、理县、墨水县、松潘县等地。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历史悠久,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畜牧业。擅长掘井、索桥、栈道、筑堰等建筑艺术。妇女善挑花、刺绣等。旧时多崇信原始宗教及喇嘛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建立了自治县。

☚ 仫佬族   布朗族 ☛

羌族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川阿坝地区。人口102768人(1982年)。羌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通用汉文,源于3000年前的古羌人。以农牧业为主。信奉喇嘛教。男女穿麻布长衫,外套羊皮背心,包头帕,束腰带。主食为玉米、小麦和土豆。丧葬分火葬、土葬和水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停留在封建地主经济阶段,1950年获得解放,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农牧业生产得到提高。

羌族

羌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以及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北川等县。人口为102,768人 (1982年)。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时,成立了茂县工农民主政权。操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除邻近藏区的信喇嘛教外,多信原始宗教,最敬白石神。解放后,实行了社会改革,建立了1个自治县。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畜牧,擅长掘井和石砌建筑艺术。文化丰富多采,民歌与民间故事内容广泛,语言生动。舞蹈以羌庄族锅“跳沙朗”最流行。民间工艺美术则以挑花、刺绣和编织毪子、地毯最为出色。

☚ 京族   波兰人 ☛

羌族qiang zu

Qiang nationality,an ancient nationality in China

羌族

自称“尔玛”、“尔麦”。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共有198252人(1990)。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以及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丹巴、北川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一般懂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很早便通汉文。古羌人历史悠久,上古时代主要活动在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其名最早见于甲骨文卜辞。传说黄帝时代已有部分入居中原定居。商周时,曾有部分羌人随武王伐纣。据文献载,秦人崛起后,有大量羌人向西北和西南逐渐迁移(一说在此以前已有羌人南下)。其中的一支迁至岷江上游,开垦土地,从游牧逐渐转向农耕,但仍兼营畜牧。后来部分融于吐蕃,部分发展为今日之羌族。汉武帝时曾于此地置汶山郡;隋唐置羁縻州治理,并委任羌人首领为刺史,密切了羌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有助于汉羌间交往,促进羌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宋沿唐制,仍在此地设羁縻州。明代在元代基础上在当地全面推行土司制度,使羌族地区封建领主经济得以确立和发展。清初沿明制,对土司继续加以委任。明初以来还在茂汶设立州学,不少羌民子弟入学读书,汉化影响不断加深。但由于土司的残酷剥削和封建王朝实行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引起羌族人民不断反抗。清中叶后,在当地逐步实行改土归流,由州县官直接统治,封建地主经济逐步代替领主经济,并在羌族地区推行“里甲制”,加强对羌族人民的统治,还实行食盐专卖。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羌族人民不断起来反抗清朝腐败政府。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给羌族人民带来极大苦难,还强迫羌族种植鸦片,造成严重恶果。后来国民党又进一步加强对羌族地区的统治和剥削,使羌族地区暗无天日。1942年在茂北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羌族地区的统治。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汶川、茂县,羌族人民迎来新生。一般三五十户聚居一个寨子,建筑独具风格,石垒“邛笼”(碉房)高十数丈,居屋多为三层,中层住人,上层贮物,下层为牲畜厩舍。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婚姻父母包办,残留姑舅表优先婚,一些地区保留抢婚习俗。服饰朴素美观,男女一般喜穿麻布长衫,外套羊皮背心,妇女衣服多绣有艳丽花边。多行土葬,也有个别火葬和水葬。信仰多神,普遍供白石为天神。传统节日有农历四月初一的“祭山会”,十月初一的“过小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如《开天辟地》、《羌戈大战》等。大多能歌善舞,男女青年把唱歌、跳舞作为社交活动的重要方式,歌词内容多与现实生活有关,质朴感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