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罗素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罗素1872—1970Bertrand A.W.Russell英国逻辑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威尔士特雷莱克。1894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在驻法使馆短期任随员。后回剑桥大学任教,为三一学院的评议员。积极参加费边社活动。1896年在德国写出其第一本著作《德国的社会民主》。190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10—1913年与怀特海合著《数学原理》(三卷),企图建立逻辑主义数学体系,把整个数学归结为逻辑学。1916年曾因反对英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宣传和平主义而被囚,并被剑桥大学免职。战后短期访问苏俄,写了《布尔什维主义的实践和理论》。1921年来中国北京大学讲学,并写下《中国问题》一书。曾在英、美许多大学任客座教授,主讲哲学。其哲学观点,从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演变为接近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倡逻辑实证论,反对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放弃和平主义,反对侵略战争,并从美国回剑桥大学任教。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57年和爱因斯坦联合声明反对氢弹试验。1961年9月因举行反对核武器的静坐示威被判处短期徒刑。1963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主要著作还有《哲学原理》、《神秘主义与逻辑》、《心的分析》、《物质分析》、《人的认识及其极限和范围》、《原子时代的价值》、《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西方哲学史》、《哲学大纲》等。 罗素Russell
罗素 罗素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现代西方有深远影响的哲学家,英国人。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金委员会称他是“当代理性和人道的最杰出的代言人,西方最无畏的自由言论与自由思想的斗士”。其性爱婚姻观主要体现在《婚姻与道德》和《我们的性道德》中。 ☚ 霭理士 性典 ☛ 罗素1872—1970Russell Bertrand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贵族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后在该校的三一学院任教。1908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34年皇家学会授予他西尔威斯特奖章,皇家数学学会授予他德摩根奖章,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问题》、 《心的分析》、《西方哲学史》、《道德原理》、《宗教与科学》、《婚姻与道德》、《权力》、《伦理学和政治中的人类社会》等。罗素站在忧虑现代战争的破坏性的情感立场,认为由于人们的愿望互相冲突,伦理学是必要的。他曾否认伦理学是关于选择和行为的“实践”问题,认为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伦理学属于“科学”之列。“善”或“内在价值”是伦理学的中心概念,但是,像穆尔一样,罗素坚持认为它们是不可定义的。当我们碰到一个“善”的表面上的定义与对意义的语言分析不相一致时,只要诉诸于我们自己的“心境”便可确定它是不可定义的结论。由此,他把“善”的特点描述成“由于它自己的原因就应该存在的东西”。既然善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所以它的存在就独立于我们的欲望。这与他后来的观点形成对照。罗素还接受了穆尔对“正当”所作的目的论解释,认为正当行为的判断能够被经验所证实。能够带来最多的“善”的行为是“最幸运”的行为,而“客观上正当”的行为,就是在全部可能采取的行为中,能带来最好结果的行为。后来,罗素改变了自己的实在论观点,对伦理学的重要问题又采取了主观主义的立场。认为正是我们创造了价值,赋予其物价值的正是我们的欲望。不可能有任何可以用来证明欲望正当性的理由,并且,互不相容的目的所导致的相互冲突的欲望,也是不可能用理性论证加以检验的。科学不能决定价值问题,因为价值问题根本不能被理智决定,它们超出了真理和谬误的范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实践”问题,是不同个人与不同集团之间在欲望方面的冲突。他认为,虽然要“证明”某种欲望的“正确”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设法改变欲望,使它们更具有普遍意义。情感能控制情感,冲动和欲望可以用相反的冲动和欲望来制止。价值判断所能发挥的正是这样的作用。由此,他又讲:伦理学除非能指导人类的欲望趋向共同的目的,否则它不可能有任何重要性。即使道德理论中的基本定义,就其特性来说,也是说服性的。罗素自己也认为,他后来回复到了这样的一种观点,即道德判断实际上是不能建立的,它们完全不同于“科学的”命题。罗素伦理思想的前后矛盾与变化,反映了非理性主义思潮对他的强烈影响。 罗素英国哲学家。1872年5月18日生于英格兰蒙茅斯郡,1970年2月2日卒于梅里奥尼斯郡。11岁时已掌握欧几里得几何。1890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894年毕业。1895年发表《论几何基础》,获三一学院研究员职位。1901年发现“罗素悖论”,对20世纪的数学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1913年,与A.N.怀特海(Whitehead)合著的《数学原理》问世,在书中提出逻辑主义的主张,把全部数学问题都归结成逻辑,但晚年承认了这一主张不可行。1920年曾应邀来中国讲学1年。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三一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的终身研究员,两度担任亚里士多德学会会长。 罗素 罗素1872—1970Luosu, B·A·W·Russell英国哲学家,1872年5月生于特雷克,1890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在该院任教。1908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920年曾来中国讲学,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0年2月2日去世。罗素的哲学观点多变,早期属新实在论。在G·E·摩尔的影响下,他接受了分析方法成为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以后与L·维特根斯坦共创逻辑原子主义,认为语言结构与世界结构一致,命题与事实相对应,一个原子命题表达一个原子事实,原子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与原子事实的关系。原子命题通过逻辑连词联结成分子命题,分子命题为原子命题的真值函项,一切知识都可由原子命题与分子命题来表述。以后他又接受W·詹姆斯的中立一元论,认为心与物都是感觉经验的逻辑构成品。 ☚ 分析哲学 维特根斯坦 ☛ 罗素 罗素B. A. W. 1872—1970Lousu. Russell英国数理逻辑学家,生于英国蒙茅斯郡,是本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学术活动以哲学为主,涉及数学、物理学、历史、政治、教育、宗教诸方面,而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895年写完论文《论几何学基础》,是用康德哲学处理非欧几何的文章。自1901年—1911年十年间,他写成巨著《数学原理》,该书对数理逻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罗素发现康托尔的集合论有矛盾,于是提出“罗素悖论”。为解决此悖论,二十世纪初数学家投入了很大精力。在数学方面,还引入了类型论,等价类的概念,阐论数学思想,倡导数学基础的逻辑主义等。罗素荣誉很高,1908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 1949年获得勋章, 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嘉当 勒贝格 ☛ 罗素 罗素1872—1970LuosuHailunkaile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一生著述很多,主要伦理学著作有《道德原理》、《我信什么》、《婚姻和道德》、《到幸福之路》、《宗教和科学》、《权力》等。罗素伦理思想的主要倾向是快乐主义。他认为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社会的最高目标。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并无真假之别,只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欲望等即“趣味”的不同。一个内在的价值判断并不是一个断言,它不反映任何的客观社会内容,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主观心愿,如当人们说:“仇恨是坏的”时,实际是说,“但愿无人感觉仇恨”,但他又声称,愿望就其发生来说是个人的,所愿望的东西则是普遍的。罗素一贯反对“自然主义”,认为从关于事实的陈述中推导不出关于善或恶的道德判断来。罗素的这些观点对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流派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 海伦·凯勒 马卡连柯 ☛ 罗素1872—1970Bertrand Russell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一生兴趣广泛、思想多变、著述丰富。在数学上试图把数学逻辑化,提出了类演算、层次演算、类型论和摹状词理论。在哲学上,1899—1900年,采纳皮亚诺的数理逻辑技术,提出逻辑原子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事实构成的。主张用逻辑的观点看世界,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和常识进行逻辑分析,并用逻辑构造来代替推论出来的实体。参见“逻辑原子主义。”1898—1911年,与摩尔、怀特海一起又提出新实在论哲学。把“感觉材料”和共相看成中性的东西,以后进一步用中性词“事素”代替“感觉材料”,宣称心与物都不过是事实形成的逻辑构成品。在政治上,一生追求正义,道德与和平,曾两次访问德国,研究“德国社会主义运动”;五六十年代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废除核武器。1966年与萨特等人组织“国际战犯审判法庭”。1970年抗议以色列发动中东战争。曾两次访问中国,对中国人民怀着友好的感情。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与怀特海合著)、《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人类的知识—它的范围与限度》等。参见“逻辑学”、“天文学”、“教育”中的“罗素”。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1927年至1932年曾在索塞克斯开办一所私立进步学校。主张自由教育,认为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是教育的基本目的。著有《论教育》、《教育与社会秩序》等。参见“哲学”中的“罗素”。 罗素1877—1957Henry Norris Russell美国天文学家。在赫茨普龙之后独立发现了恒星光度光谱关系,并以图示之,即“赫罗图”。定出一些双星的轨道以及恒星的某些物理参量,首次测定太阳的化学成分。对食双星和太阳光谱等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著有《太阳系及其起源》、《天文学》以及大量科普文章。 罗素英国逻辑学家。建立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的完整体系,标志数理逻辑的成熟。所发现的集合论悖论,导致了对数学基础的研究,被称为“罗素悖论”。建立了分支类型论来消除悖论。试图从他所构造的逻辑公理出发,推导出全部数学,成为数理逻辑中逻辑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对摹状词理论有重大贡献。参见“哲学”中的“罗素”。 罗素 罗素1872—1970英国分析哲学家,逻辑实证论的代表和逻辑原子主义的创始人,数理逻辑学家。出身于贵族家庭,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先后在英、美大学里担任教授。早年是著名的实在论者,后来第一个把哲学的主要任务规定为逻辑分析,即把复杂的命题分析为最简单的“原子事实” (即凭感觉经验可直接确定的事实); 为了使这种分析变得精确,他创立了“摹状词”理论,并主张建立一种“人工语言”,在其中每个名词都有且仅有一个事实与之对应; 而当我们一旦认识了所有的原子事实,就可以在理论上通过逻辑推出其他一切真理。他将这一原理首先运用于数学,在数理逻辑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后又试图用个人感觉经验材料构造物理世界,从中建立一元论的立场调和物理学和心理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这种立足于个人感觉之上的“一元论”仍然是相对主义的多元论。主要著作有《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哲学问题》、《对意义和真理的探讨》,还有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等等。 ☚ 李凯尔特 摩尔 ☛ 罗素 罗素1872—1970Russell,Bertrand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曼摩兹郡一个贵族家庭。1890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罗素博学多才,涉猎数学、哲学、艺术、经济、社会政治多个领域。1908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曾几次获皇家奖章,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年代初曾到中国讲学,回国后写成《中国问题》。他一生关注政治问题,晚年曾因参加反战活动入狱,是西方著名的自由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 ☚ 分析哲学 维特根斯坦 ☛ 罗素Russell,Bertrand(Arthur William)(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