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罗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罗素1872—1970Bertrand A.W.Russell

英国逻辑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威尔士特雷莱克。1894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在驻法使馆短期任随员。后回剑桥大学任教,为三一学院的评议员。积极参加费边社活动。1896年在德国写出其第一本著作《德国的社会民主》。190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10—1913年与怀特海合著《数学原理》(三卷),企图建立逻辑主义数学体系,把整个数学归结为逻辑学。1916年曾因反对英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宣传和平主义而被囚,并被剑桥大学免职。战后短期访问苏俄,写了《布尔什维主义的实践和理论》。1921年来中国北京大学讲学,并写下《中国问题》一书。曾在英、美许多大学任客座教授,主讲哲学。其哲学观点,从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演变为接近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倡逻辑实证论,反对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放弃和平主义,反对侵略战争,并从美国回剑桥大学任教。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57年和爱因斯坦联合声明反对氢弹试验。1961年9月因举行反对核武器的静坐示威被判处短期徒刑。1963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主要著作还有《哲学原理》、《神秘主义与逻辑》、《心的分析》、《物质分析》、《人的认识及其极限和范围》、《原子时代的价值》、《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西方哲学史》、《哲学大纲》等。

罗素Russell

罗素来湘讲学与青年毛泽东
罗素访华平议
罗素访华缘起
中国人对罗素思想的误解
胡适与罗素
罗素(1872—1970)
莫质斌
冯崇义
冯崇义
袁伟时
史云波
甘观仕
湖南社会科学1990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91年4期
学术研究1992年6期
学术研究1997年11期
安徽史学1998年4期
中国革命史上的外国人物第203页
罗素

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是现代西方有深远影响的哲学家,英国人。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金委员会称他是“当代理性和人道的最杰出的代言人,西方最无畏的自由言论与自由思想的斗士”。其性爱婚姻观主要体现在《婚姻与道德》和《我们的性道德》中。
❶试婚制理论。罗素他认为,人类性欲是天生的,但性行为却是后天的;爱情和婚姻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人们是否有丰富的性经验,而试婚制则是取得性经验的最佳形式。他说:实际上,“大概全美国大多数的女子,嫁后做了很体面的人家的,嫁前都曾有过性经验,并且大都和几个情人发生过关系”。对这种观点,潘光旦先生曾中肯地指出:“见习期之说,译者不敢苟同。见习的时间短,见习的方面少,等于不见习;见习的时间长,见习的方面多,就等于实行婚姻,等于曾子所说的‘学养子而后嫁’,婚姻好比人生的许多别的大事,原是一个冒险的历程,要把全部历程的安全与事前完全加于肯定,是事实上所不可能的。”
❷两性生活私事原则。他强调,婚姻的目的是生儿育女,因此婚姻成为立法和道德的对象之依据就在于儿女。既然如此,不生育子女的一切性关系都是个人的私事,社会无权干涉,无子女的婚姻只要一方愿意就应当解除,在孩子出生之前,婚姻也不能视为圆满。他说“人们可以只为性关系而结合,如嫖妓,或者可以结为有性的成分的伴侣,如林德生法官建议的伴侣婚姻;或者可以为生子立家而结婚。”
❸妇女“性解放”理论。他认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根本点是男女平等。这种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也表现在性关系上,即要求在性交方面拥有和男子同等的权利和自由。罗素的性爱婚姻观对西方性生活影响极大,成为西方性革命中的伦理基础。

☚ 霭理士   性典 ☛

罗素1872—1970Russell Bertrand

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贵族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后在该校的三一学院任教。1908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34年皇家学会授予他西尔威斯特奖章,皇家数学学会授予他德摩根奖章,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问题》、 《心的分析》、《西方哲学史》、《道德原理》、《宗教与科学》、《婚姻与道德》、《权力》、《伦理学和政治中的人类社会》等。罗素站在忧虑现代战争的破坏性的情感立场,认为由于人们的愿望互相冲突,伦理学是必要的。他曾否认伦理学是关于选择和行为的“实践”问题,认为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伦理学属于“科学”之列。“善”或“内在价值”是伦理学的中心概念,但是,像穆尔一样,罗素坚持认为它们是不可定义的。当我们碰到一个“善”的表面上的定义与对意义的语言分析不相一致时,只要诉诸于我们自己的“心境”便可确定它是不可定义的结论。由此,他把“善”的特点描述成“由于它自己的原因就应该存在的东西”。既然善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所以它的存在就独立于我们的欲望。这与他后来的观点形成对照。罗素还接受了穆尔对“正当”所作的目的论解释,认为正当行为的判断能够被经验所证实。能够带来最多的“善”的行为是“最幸运”的行为,而“客观上正当”的行为,就是在全部可能采取的行为中,能带来最好结果的行为。后来,罗素改变了自己的实在论观点,对伦理学的重要问题又采取了主观主义的立场。认为正是我们创造了价值,赋予其物价值的正是我们的欲望。不可能有任何可以用来证明欲望正当性的理由,并且,互不相容的目的所导致的相互冲突的欲望,也是不可能用理性论证加以检验的。科学不能决定价值问题,因为价值问题根本不能被理智决定,它们超出了真理和谬误的范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实践”问题,是不同个人与不同集团之间在欲望方面的冲突。他认为,虽然要“证明”某种欲望的“正确”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设法改变欲望,使它们更具有普遍意义。情感能控制情感,冲动和欲望可以用相反的冲动和欲望来制止。价值判断所能发挥的正是这样的作用。由此,他又讲:伦理学除非能指导人类的欲望趋向共同的目的,否则它不可能有任何重要性。即使道德理论中的基本定义,就其特性来说,也是说服性的。罗素自己也认为,他后来回复到了这样的一种观点,即道德判断实际上是不能建立的,它们完全不同于“科学的”命题。罗素伦理思想的前后矛盾与变化,反映了非理性主义思潮对他的强烈影响。

罗素

英国哲学家。1872年5月18日生于英格兰蒙茅斯郡,1970年2月2日卒于梅里奥尼斯郡。11岁时已掌握欧几里得几何。1890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894年毕业。1895年发表《论几何基础》,获三一学院研究员职位。1901年发现“罗素悖论”,对20世纪的数学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1913年,与A.N.怀特海(Whitehead)合著的《数学原理》问世,在书中提出逻辑主义的主张,把全部数学问题都归结成逻辑,但晚年承认了这一主张不可行。1920年曾应邀来中国讲学1年。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三一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的终身研究员,两度担任亚里士多德学会会长。

罗素

罗素1872—1970Luosu, B·A·W·Russell

英国哲学家,1872年5月生于特雷克,1890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在该院任教。1908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920年曾来中国讲学,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0年2月2日去世。罗素的哲学观点多变,早期属新实在论。在G·E·摩尔的影响下,他接受了分析方法成为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以后与L·维特根斯坦共创逻辑原子主义,认为语言结构与世界结构一致,命题与事实相对应,一个原子命题表达一个原子事实,原子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与原子事实的关系。原子命题通过逻辑连词联结成分子命题,分子命题为原子命题的真值函项,一切知识都可由原子命题与分子命题来表述。以后他又接受W·詹姆斯的中立一元论,认为心与物都是感觉经验的逻辑构成品。
在认识论上,他只关心意义的分析,认为关于物的字,其意义就在其所指。在逻辑思想方面,他提出的命题演算、谓词演算、关系逻辑和抽象的关系理论、摹状词理论、类型论、集合论等在哲学上和数理逻辑的发展上都有很大的贡献。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论几何学的基础》、《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西方哲学史》等。

☚ 分析哲学   维特根斯坦 ☛
罗素

罗素B. A. W. 1872—1970Lousu. Russell

英国数理逻辑学家,生于英国蒙茅斯郡,是本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学术活动以哲学为主,涉及数学、物理学、历史、政治、教育、宗教诸方面,而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895年写完论文《论几何学基础》,是用康德哲学处理非欧几何的文章。自1901年—1911年十年间,他写成巨著《数学原理》,该书对数理逻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罗素发现康托尔的集合论有矛盾,于是提出“罗素悖论”。为解决此悖论,二十世纪初数学家投入了很大精力。在数学方面,还引入了类型论,等价类的概念,阐论数学思想,倡导数学基础的逻辑主义等。罗素荣誉很高,1908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 1949年获得勋章, 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一生不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很坎坷。但他却能够在此环境中写成80部著作和2000多篇文章。除了最精通的数学、逻辑和哲学外,他还几乎探讨了人类全部重要知识领域,如历史、政治、社会,心理、伦理、教育、宗教、物理、国际关系及东西方文化比较等。他的著述活动也并不限于理论领域,甚至在80高龄时,他还开始创作小说,如《郊区的撒旦》,《杰出人的恶梦》。他曾风趣地说:“我一生中前80年献给哲学,而后80年可能献给小说。”罗素勤奋治学、努力探索的一生, 使他逐步成为博学多才, 百科全书式的一代哲人。在知识广度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现代西方学者能与他媲美。
罗素和怀特海合作,经过10年的艰苦劳动写了三卷巨著《数学原理》。当此书付印时,由于缺乏经费,他们自己掏了50镑。罗素乐观地说:“整整十年苦干,我们挣了负50镑,打破了失乐园的纪录!”乐观豁达几乎是每一个伟大人物的特点之一。
罗素在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不忘记观察和思考。罗素说过关于归纳主义者火鸡的故事, 借以揭示归纳推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这只火鸡发现,在饲养场的第一天上午九点给它喂食。然而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归纳主义者,它并不马上作出结论。它一直等到已收集了有关上午九点喂食这一事实的大量观察。在星期三或四;热天或冷天;雨天或晴天。最后,它的归纳主义良心感到满意,得出结论:“总是在上午九点给我喂食。”但是,在圣诞节前夕, 没有给它喂食而是把它宰杀时就证明了这一结论是错误的。罗素得到结论:一个具有真的前提的归纳推理导致一个错误的结论。
罗素在他著作《伦理学与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中说,他同意休谟的名言: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也应当是激情的奴隶。”他的一生的爱憎都必然地为他的道德热情、为始终如一地对人类的关心、为促使他前进的令人惊异的智力与体力所左右。他活了98岁高龄。

☚ 嘉当   勒贝格 ☛

罗素

罗素1872—1970LuosuHailunkaile

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一生著述很多,主要伦理学著作有《道德原理》、《我信什么》、《婚姻和道德》、《到幸福之路》、《宗教和科学》、《权力》等。罗素伦理思想的主要倾向是快乐主义。他认为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社会的最高目标。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并无真假之别,只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欲望等即“趣味”的不同。一个内在的价值判断并不是一个断言,它不反映任何的客观社会内容,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主观心愿,如当人们说:“仇恨是坏的”时,实际是说,“但愿无人感觉仇恨”,但他又声称,愿望就其发生来说是个人的,所愿望的东西则是普遍的。罗素一贯反对“自然主义”,认为从关于事实的陈述中推导不出关于善或恶的道德判断来。罗素的这些观点对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流派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 海伦·凯勒   马卡连柯 ☛

罗素1872—1970Bertrand Russell

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一生兴趣广泛、思想多变、著述丰富。在数学上试图把数学逻辑化,提出了类演算、层次演算、类型论和摹状词理论。在哲学上,1899—1900年,采纳皮亚诺的数理逻辑技术,提出逻辑原子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事实构成的。主张用逻辑的观点看世界,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和常识进行逻辑分析,并用逻辑构造来代替推论出来的实体。参见“逻辑原子主义。”1898—1911年,与摩尔、怀特海一起又提出新实在论哲学。把“感觉材料”和共相看成中性的东西,以后进一步用中性词“事素”代替“感觉材料”,宣称心与物都不过是事实形成的逻辑构成品。在政治上,一生追求正义,道德与和平,曾两次访问德国,研究“德国社会主义运动”;五六十年代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废除核武器。1966年与萨特等人组织“国际战犯审判法庭”。1970年抗议以色列发动中东战争。曾两次访问中国,对中国人民怀着友好的感情。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与怀特海合著)、《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人类的知识—它的范围与限度》等。参见“逻辑学”、“天文学”、“教育”中的“罗素”。


罗素1872—1970

英国哲学家。1927年至1932年曾在索塞克斯开办一所私立进步学校。主张自由教育,认为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是教育的基本目的。著有《论教育》、《教育与社会秩序》等。参见“哲学”中的“罗素”。


罗素1877—1957Henry Norris Russell

美国天文学家。在赫茨普龙之后独立发现了恒星光度光谱关系,并以图示之,即“赫罗图”。定出一些双星的轨道以及恒星的某些物理参量,首次测定太阳的化学成分。对食双星和太阳光谱等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著有《太阳系及其起源》、《天文学》以及大量科普文章。


罗素

英国逻辑学家。建立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的完整体系,标志数理逻辑的成熟。所发现的集合论悖论,导致了对数学基础的研究,被称为“罗素悖论”。建立了分支类型论来消除悖论。试图从他所构造的逻辑公理出发,推导出全部数学,成为数理逻辑中逻辑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对摹状词理论有重大贡献。参见“哲学”中的“罗素”。

罗素

罗素1872—1970

英国分析哲学家,逻辑实证论的代表和逻辑原子主义的创始人,数理逻辑学家。出身于贵族家庭,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先后在英、美大学里担任教授。早年是著名的实在论者,后来第一个把哲学的主要任务规定为逻辑分析,即把复杂的命题分析为最简单的“原子事实” (即凭感觉经验可直接确定的事实); 为了使这种分析变得精确,他创立了“摹状词”理论,并主张建立一种“人工语言”,在其中每个名词都有且仅有一个事实与之对应; 而当我们一旦认识了所有的原子事实,就可以在理论上通过逻辑推出其他一切真理。他将这一原理首先运用于数学,在数理逻辑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后又试图用个人感觉经验材料构造物理世界,从中建立一元论的立场调和物理学和心理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这种立足于个人感觉之上的“一元论”仍然是相对主义的多元论。主要著作有《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哲学问题》、《对意义和真理的探讨》,还有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等等。

☚ 李凯尔特   摩尔 ☛
罗素

罗素1872—1970Russell,Bertrand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曼摩兹郡一个贵族家庭。1890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罗素博学多才,涉猎数学、哲学、艺术、经济、社会政治多个领域。1908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曾几次获皇家奖章,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年代初曾到中国讲学,回国后写成《中国问题》。他一生关注政治问题,晚年曾因参加反战活动入狱,是西方著名的自由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
罗素前后期哲学思想变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尔主义,深信绝对、共相的存在,把数学视为柏拉图理念的证据。后来与摩尔一起叛离了绝对唯心主义,转向新实在论。1900年与意大利逻辑学家皮亚诺接触后,思想出现重大转折,以数理逻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此后10年与怀特海共同完成三卷本的《数学原理》,试图建立逻辑主义的数学体系,其中提出的“罗素悖论”、摹状词理论等对数理逻辑有重要贡献。1911年结识维特根斯坦,两人共同创立了逻辑原子主义,这是罗素思想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他认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世界是由与逻辑上的“原子命题”相应的“原子事实”构造的。原子事实指当下的感觉经验,它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而是中立的,这种中立一元论实际上是马赫主义的变种。罗素把逻辑分析引入哲学研究的做法对日后分析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哲学问题》(1912)、《心的分析》(1921)、《物的分析》(1927)、《对意义和真理的探讨》(1940)、《西方哲学史》(1945)、《人类知识:它的极限和范围》(1948)、《我的哲学的发展》(1959)等。

☚ 分析哲学   维特根斯坦 ☛

罗素

Russell,Bertrand(Arthur William)(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