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罗斯福新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罗斯福新政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为挽救严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施政纲领。1932年11月罗斯福当选第32任美国总统。面对当时美国经济危机的严重处境,他邀请一批学者和官吏组成“智囊团”,积极推行新政。罗斯福新政一般分为1933~1935年、1935~1939年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重在“复兴”和“救济”,后一阶段重在“改革”。新政的基本内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它在现存社会制度范围内,运用政权的力量,对资本主义制度个别极端的方面作一定限制,对财政信贷和生产流通作某种调节,以稳定局势,恢复生产,渡过危机。其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整顿银行金融。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进行逐个审查,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继续营业;经营无方、基础薄弱的银行予以淘汰。 6月16日,国会又通过银行条例,规定由政府拨款与银行共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使银行信用逐渐恢复。在金融方面,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2〉调整工业生产。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宣布国家要调整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实行对生产的某种监督。为此成立了国家工业复兴局,该局分别为各工业部门制定了“公平竞争法规”,规定各企业之间的生产规模、产品的数量和规格、产品的价格和销售范围以及雇佣工人的条件。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上,工业复兴法宣布工人有权组织起来通过自选代表同雇主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规定。〈3〉实施“农业信贷法”和“农业经济调整法”,目的在于缩减农业生产,销毁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4〉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难民。罗斯福新政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医治资本主义痼疾,但它对促进经济恢复,使社会趋向稳定,为美国后来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经济基础。新政的经济措施,以及社会改良和社会保险立法对美国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Luosifu xinzheng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于1933—1939年间实施的各项经济社会改革措施的总称。因其强调用国家力量大规模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摆脱危机, 从而有别于此前的自由放任政策,故名。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局面。1933年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39%, 农业总收入降低57%, 进出口贸易下降70%, 失业人数达1700万, 破产农户达100余万户, 1万家银行倒闭 (占全国银行总数的49%)。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急剧恶化。阶级矛盾尖锐, 工人罢工, 失业者示威游行, 饥民哄抢食品店, 小农武装反抗, 时有发生。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极不适应的状况,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为了摆脱危机, 缓和阶级矛盾,维持资产阶级统治, 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总统后, 立即改变胡佛总统任内基本上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开始了以 “救济、复兴、改革” 为指导思想的新政改革。一般认为1933— 1935年初为第一次新政,主要目的是救济、复兴;1935年中至1939年被称为第二次新政,改革是其主要目标。第一次新政期间,以 1933年3月9日—6月16日颁布的新政立法和命令最多(达70多个), 史称“百日新政”。新政主要内容为: ☚ 柯立芝繁荣 工业复兴法 ☛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Luosifu xinzheng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实施的经济社会改革。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局面。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急剧恶化,阶级矛盾尖锐。为了摆脱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资产阶级统治,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改变以往政府一贯奉行的自由放任政策,运用国家权力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救济、复兴、改革”为指导思想推行新政。主要内容有: ☚ 凯末尔革命 麦卡锡主义 ☛ 罗斯福新政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期间实施的经济、政治改革。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克服经济危机,组织智囊团,提出一系列法案,促使国会通过银行条例、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和对外“睦邻政策”,称为“新政”。虽是改良主义政策,但对缓和国内危机,复苏资本主义生产,起了刺激作用。1937年后,“新政”逐渐停止实行。 罗斯福新政Roosevelt’s New Deal美国政府为摆脱1929~1933年大危机而推行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由罗斯福总统倡导并实施,故称。根据政策重点的不同,新政的制定和实施可分为第一次新政(1933~1935年)和第二次新政(1936~1939年)。在第一次新政时期,美国国会除授予总统“紧急全权”外,还通过了近百个反危机的经济立法,并建立了相应的政府机关负责实施。法令内容涉及金融、信贷、税收、工业、农业、劳资关系等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其中最重要的是1933年5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和6月通过的“全国产业复兴法”,二者并称新政的两大支柱。农业调整法以维持农产品产销平衡、提高农产品价格为目标,成立“农业复兴局”负责实施。主要措施有:(1)控制小麦、玉米、棉花、猪肉等7种基本农产品的产量;(2)由联邦土地银行发行20亿美元公债,改善农场主的借贷处境;(3)政府收购并销毁大量农产品以缓和农畜产品过剩状况。全国产业复兴法以缓和经济矛盾、调节垄断资产阶级内部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主要目标,并成立“全国产业复兴局”作为执行机构。具体措施有:(1)各工业部门分别制定“公平竞争法典”,确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信贷条件、销售定额和雇用工人条件等;(2)建立公共工程管理局,举办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者(原定拨款35亿美元,后增至120亿美元);(3)承认工人有权组织工会并通过代表与资方签订集体合同,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每周40小时)和最低工资(每小时0.3美元~0.4美元)的规定。此外,政府还改革银行体制,废弃金本位制,促使美元贬值。实行这些政策使国内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人心趋稳。但由于这些措施侵犯了大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1935年5月和1936年1月,最高法院先后裁决全国产业复兴局和农业复兴局的活动违宪,第一次新政结束。推行第二次新政是罗斯福总统在1935年1月4日的年度国情咨文中提出的。他在咨文中还建议停止失业救济,推行以工代赈计划和综合社会保险计划。嗣后到1938年,政府先后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全国劳工关系法”、“新农业法”、“班克黑德-琼斯农场租佃法”、“公平劳动条件法”等一系列替代性法令和新法令,复活了“全国产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的部分内容,并把新政进一步扩展到社会改革领域,加强了政府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干预。1939年以后,欧亚大陆政治军事形势急剧恶化,罗斯福政府的改革劲头和计划突然中止。在同年1月4日的年度国情咨文中,罗斯福总统没有要求新的改革立法,实际上宣布了第二次新政的终结。新政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大规模试验,其实质是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它的实行对缓解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起了一定作用,但并没有阻止新经济危机的爆发,反而使美国的国债在1932~1938年间增加了130亿美元,加剧了国家财政状况的恶化。 罗斯福新政美国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Fran klin Delano Qoossevelt,1882—1945)于1933年3月就任后推行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旨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摆脱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经国会通过由总统颁布的二十多项重要立法,以复兴(Recovety)、救济(Relilf)和改革(Reform)“三R”措施为核心。主要有: (1)颁布《紧急银行法》。实行新的货币银行政策,恢复和维持银行信用,加强政府管理货币和信贷的能力,整顿和重建金融银行体制。(2)颁布《全国产业复兴法》。运用政府干预手段限定各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调整经济关系;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复兴,并提供社会失业救济等。(3)颁布《农业调整法》。采取政府补贴办法,缩减种植面积,销毁农产品和畜产品,以维持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过剩危机。新政时期,国会通过了775个法令,建立十几个委员会或管理局,国家为实施新政药费350亿美元。新政对缓和经济危机、复苏生产、增加就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一些措施触及资本家的眼前利益,遭到国会和最高法院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国家产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这两个最主要的立法,于1935年、1936年先后被废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完全废止。 罗斯福新政Roosevelt's New Deal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执政后推进的一系列大胆改革。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主要包括: 罗斯福新政面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1933年罗斯福(Roosevelt,Franklin Delano,1882—1945)接任美国总统后为挽救经济所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其主旨是强化政府干预,通过采取一系列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来克服严重的信贷危机及经济衰退。在财政金融方面,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命令全国银行“休假”四天,即延缓偿付期,以遏制各银行因挤兑而出现的普遍倒闭风潮。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再度延缓银行偿付期限,并授予总统管制信贷、通货、黄金、白银和外汇交易等的紧急权力。之后,美国政府又实行了清理银行、存款保险、控制证券发行、发放巨额贷款给金融界、货币贬值、黄金国有和收购白银等政策。在产业政策方面,罗斯福于6月16日批准公布《全国产业复兴法》,宣布所谓“不公平竞争”是应该“加以消灭”的最大罪恶,成立国家产业复兴局,由其负责在各行业中制定公平竞争法规,明文规定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信贷条件、销售定额和雇用工人的条件等。公平竞争法规,实质上是政府依靠与工业垄断企业合作,通过强制卡特尔化来实现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的“国家调节”和“消除”生产过剩。《全国产业复兴法》也承认了工人阶级的一些基本权利,以此进行劳资关系的“国家调节”。美国政府还设立公共工程管理局,兴办公共工程以扩大就业,减少失业人数。美国政府对农业也加强干预,颁布《农业调整法》,设立农业调整局,利用政府的奖励及津贴,控制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等。美国政府还设立农业信贷局,加强对农业信贷和债务的整理。新政还包括加强失业救济、加强垄断资本对交通及公用事业的控制等内容。新政在推行初期对缓和经济危机、缓和阶级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未能阻止1937—1938年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临近,新政的许多措施逐渐名存实亡。 罗斯福新政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2年竟选中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其基本政策精神是: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即运用所得税制、预算拨款、政府债券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节;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对发展国民经济某些重要环节予以促进; 对不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企业活动进行管制。新政的目的是复兴与改革。首要的目的在于把全国从灾难性的萧条中拯救出来,第二个目的是试图补救经济发展中的十分明显的和导致灾难的那些缺陷。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目的,那就是试图使经济体制趋于平衡,加强薄弱的环节,如劳工和农业等部门,并且使其他部门,如财政和工业等部门,受联邦政府更为严格的控制。要达到以上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扩大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活动,这使联邦政府的官僚机构大为扩张。一般认为,新政的实施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33年~1935年,罗斯福试图与私营企业密切合作从而取得经济的恢复,所采取的措施是鼓励物价上涨,从而使利润增加,并用提高工资的方式使购买力落到那些能应用已经增加的购买力去刺激经济复兴的社会阶层手里。第二个时期是1935年~1938年,罗斯福想要把购买力注入到在社会上得到特权较少的那部分人手里,并且用 “社会保障制度” 的方式担保他们的未来,以期使全国经济复苏转变为永久的复兴。虽然罗斯福新政不能根治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但它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首先实行了失业救助、老年保险、医疗照顾等社会保障制度,为美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安全网”和经济的 “内在稳定器”;其次,通过劳工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缓和了阶级矛盾; 再次,兴办了各种社会福利事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转移支付,使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得到缓解;第四,用国防军事开支促进了新技术发展,开发了新产品和新市场;第五,由政府大量投资改善了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普遍地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 第六,由政府大力兴办科学教育事业,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力。这一切在战后造就了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Roosevelt New Deal见“美国新政”。 ☚ 美国新政 马歇尔计划 ☛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推行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为摆脱特大的经济危机,美国国会第73届特别会议通过《紧急银行法》、《全国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田纳西河流域发展法》、《紧急救急法》 等一系列新政法令。其主要内容是: 清理银行、遏制存户挤兑,由政府保障存款,发放巨额贷款给金融界,货币贬值,黄金国有和收购白银等,以加强政府管理货币和信贷的能力,重建财政金融体制; 限定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销售定额等,以调节经济关系,消除生产过剩; 举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促进经济复兴; 缩减农作物耕种面积,销毁过剩农产品,以维持农产品价格,阻止农场主破产; 对失业者给以最低限度的救济等。对解救美国经济危机,促进经济恢复,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的一部分,与垄断资本家的眼前利益相抵触,遭到国会和最高法院中保守势力的反对。1935—1936年,一批重要立法先后被废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废止。新政对此后美国乃至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伦敦世界通货经济会议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