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缪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缪勒1863—1930Friedrich Wilhelm Karl Muller,

德国东方学家、民俗学家。自1887年到柏林民俗学博物馆工作后, 即致力于东方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曾攻读突厥、印度、泰、马来、日本等语言,并对用古波斯文、古突厥文书写的摩尼教和佛教的经典进行解读。1896年升任副馆长,1906年出任馆长。主要著作有《关于北部蒙古的伊朗文献》、《摩尼教赞歌抄叶》等。

缪勒1823—1900Friedrich Max Müller

德国语言学家。自然主义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重视俗语、俚语的研究,区分语言学和语文学。把语言学与历史科学相对立,把语言的发展与自然的生长等同起来。著有《语言科学讲话》。参见“自然主义语言学派。”

缪勒

缪勒

缪勒(Muller,H. J.1890~1967),美国遗传学家。因发现X射线能促使基因突变,获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缪勒生于纽约。由于入学考试成绩优良,1907年依靠奖学金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生物学。在学习期间勤工俭学。1908年阅读了洛克(Lock,R. H.)关于遗传学的著作,遂向往这一学科。以后威尔逊(Wilson,E. B.)的讲课使他加深了对遗传学的热爱。1909年他主持了一个学生生物学俱乐部。毕业后去康奈尔医学院教生理学(1911~1912),为了生活晚间兼任英语教师。
直至1912年缪勒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动物学的教职,他才有机会开展遗传学的研究。在1912~1915年期间,他的主要精力放在果蝇的遗传学上,从而成为摩尔根研究集体成员之一。当时他探索了连锁基因的同时性相互关系,为交换理论提供了证据。他还利用“标志基因”分析了多基因,从而扩大了染色体遗传和基因稳定性的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他于1916年提出了平衡致死理论。
1915年缪勒到休斯敦的赖斯(Rice)学院任讲师,讲授生物学(1915~1918),并且开始了对突变的研究。1918年他回到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担任讲师,在此期间(1918~1920)他创立了定量研究突变的方法。他与阿尔顿伯格(Altenburg)协作发现了温度可致突变等现象。
1920年他来到得克萨斯大学任副教授,1925年晋升为教授,主要讲授遗传学和进化论。其主要研究课题仍然是突变。在此期间他提出了关于自发性基因突变的主要原理,其中包括下列论点:突变是在随机性分子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超微理化学变化的点效应,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和隐性的,基因具有引起本身变化的特性。这些论点推进了基因论的发展。
他于1926年证明了X线的照射很容易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化,这项发表于1927年的论文为他和他的同事及学生开辟了一大领域,使他们足足研究了二十年之久。缪勒之着手研究X线致突变作用是从温度致突变的事实中获得启发的。“温度”这样温和的因子尚且能够引起突变,何况X线? 他的第一次试验即出现了丰硕的成果。经过半小时的照射,在生殖细胞中出现的突变较之自发性突变增加数百倍。
缪勒的进一步研究表明,X线照射引起的是部分染色体的断裂和重新排列,而且染色体变化与实验室和现场出现的自然突变时的变化基本相同。
在缪勒的影响下,生物学家发现了许多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都可引起染色体的突变,从而为生物育种等科学和生产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932年他应邀去柏林,在奥斯卡·沃格特(Oscar Vogt)学院遗传学实验室工作一年。1934年受苏联科学院的邀请,任遗传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三年半,培养了一大批遗传学工作者。1937年去英国爱丁堡大学动物遗传所工作。1940年回到美国在阿默斯特大学工作了五年,在此期间他集中研究了衰老和自发性突变的相互关系。1945年去印第安那大学动物学教研室工作,从事放射突变的遗传学分析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不久即退休,任该校名誉教授至1966年。
缪勒在接受诺贝尔奖后发表了题为《突变的产生》的诺贝尔演讲。他的主要著作有《关于果蝇遗传学的文献》(1939)和《人类可以控制的是什么样的遗传过程》(1967)等。

☚ 阿德里安   班丁 ☛

缪勒1850~1934Georg Elias Muller

德国心理学家,生于萨克森的格里马。曾在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1872年转至哥廷根大学师从陆宰一年,同年获得博士学位。1881年继任陆宰在该校的讲座任教授达40年之久。他曾研究过哲学、历史、考古学、艺术史、自然科学,从1890年起专门研究视觉和听觉的心理物理学。主要学术成就: (1)修订和补充了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的理论与正误法。认为刺激进入心灵时的损失不能从心理物理学来解释,应从生理心理学来说明。(2)改进和丰富了海林的色觉学说。认为感觉不像海林所说的是同化与异化作用所致,只假定有两种相反而又可逆转的化学作用,并认为皮质上经常有相当于灰色的作用。此说被后人所采纳。(3)发现全部学习比部分学习优越的规律,创造印象法和记忆鼓,揭示了决心(目的)和心向(定势)对记忆效果的重要影响。著有《心理物理学基础》(1878)、《记忆与想像活动的分析》 (共三卷,1911、1913、1917)、《论色觉:心理物理学的研究》 (共两卷,1930)。

缪勒

缪勒1801—1858Johannes Peter Müller

亦译“弥勒”。德国自然哲学家、生理学家、解剖学家,实验心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生于科布伦茨。1822年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后任柏林大学教授、校长。对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贡献有: (1) 以青蛙为实验对象,验证了贝尔-马戎第定律的正确性,并提出反射理论,发现反射活动有三段神经活动,即感觉器官接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先传到脊髓背根,脊髓神经发生联结作用,由脊髓腹根神经传出冲动至肌肉和腺体表现出反射活动。(2) 提出感觉神经特殊能力学说,首先提出主观映象依赖于生理结构的问题。主要著作有《视觉感官的比较生理》(1826年)、《视觉错误》(1826年)、《人类生理学手册》(1833—1840年)。

☚ 孔德   弥勒 ☛

缪勒

缪勒1850—1934Georg Elias Müller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生于萨克森的格里马。早年在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1872年在格丁根大学学习,1876年任格丁根大学讲师,1881年接任洛采在格丁根大学的讲座,长达40年。对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了一些修订和补充。也作了很多有关视觉的研究。发现整体学习比部分学习的效果更好,在解释记忆的遗忘原因方面提出干扰理论。主要著作有《心理物理学基础》(1878年)、《心理物理的方法论观点与事实》(1903年)、《复合学说与格式塔学说》(1903年)、《记忆活动和观念的进程分析》(1911年、1913年、1917年)、《心理学概要》(1924年)。

☚ 艾宾浩斯   里普斯 ☛
缪勒

缪勒1801—1858Johannes Peter Müller

德国自然哲学家、生理学家、解剖学家。实验心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西方生理学史上被誉为生理学之父。1822年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后任柏林大学教授、校长。提出感觉神经特殊能力学说,首先提出了主观映像依赖于生理机构的问题。主要著作有《视觉感官的比较生理》、《人类生理学手册》等。

☚ 韦伯,厄恩斯特·海因里希   费希纳 ☛
0000017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