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绿营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绿营兵 清代常备兵之一。在清廷统一全国过程中,参照明军旧制,把收编过来的明军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故称绿营兵。绿营兵是清王朝的主要武装力量之一,在咸丰以前约有六十万左右,多出八旗兵三至四倍。主要是步兵,分为战兵和守兵两种。此外,还有马兵和水兵。其营制分为标、协、营、汛四种。标、协管辖一至五营不等,营以下分若干汛。每营人数少则二三百人,多则六七百人。京师设巡捕五营;在内地各直省,均有绿营兵驻守。绿营兵的军职,最高的军官是提督,可以节制总兵以下各级军官。地方绿营兵的基本任务是“慎巡守,备征调”。此外,还担负差役、西北用兵、东南海防和边防、屯戍、河工、漕运、守陵等任务。在清代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乾隆历次用兵中,绿营兵都曾起过重要作用。后来,升平日久,营务废弛,日趋腐败,不堪一击。至清晚期,绿营兵已失去常备军作用,仅存空名而已。 绿营兵 清朝入关后改编或招募汉人组成的军队。以绿旗为标志,故称绿营兵或绿旗兵。建制分标、协、营、汛四级,大部驻各省。设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由漕运总督统辖。在京师设巡捕营,隶步军统领管辖。有马、步、水师等兵种,以步兵居多。常用武器主要为刀、枪、矛,亦间用铜铁大炮和小型火器。兵额时有增减,一般在六十万上下,乃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工具。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太平天国与各地反清起义打击下,土崩瓦解。至清末裁废。 绿营兵中国清代的军队名。清代满族入关之前主要是八旗兵。建立清政权以后,由于形势变化,八旗兵不能适应统治需要,又招募汉人、收编汉人降军组建了绿营兵。因为绿营兵以绿旗为标志,初称绿旗兵,后因以营为建制单位,改称绿营兵。绿营兵分战兵(包括步兵、马兵,马兵也叫骑兵)、守兵和水师三种。在京师为京营,也称巡捕营,为八旗兵的步兵统领兼九门提督管辖。在各省绿营兵由提督统辖,并受总督或巡抚的节制,不设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官。为了防范异志,绿营兵的重要将领均由满族贵族担任。绿营兵与八旗兵一样都是清代重要统治工具,也曾起过一定历史作用。但到后期,绿营兵逐渐飞扬跋扈,无所不为,为各族人民制造了许多灾祸。 绿营兵清代兵制。清入关后,改编的汉军,以绿旗为标志,以营建制,故名“绿营兵”。绿营的最高组织为标。由各总督统辖的称督标;由巡抚统辖的称抚标;由提督统辖的称提标;由总兵统辖的称镇标;由将军统辖的称军标;由河道总督统辖的称河标;由漕运总督统辖的称漕标。标下设协、副将领之。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统之。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外委统之。全国绿营兵,嘉庆年间为六十六万,光绪年间为四十六万二千人。绿营兵有马兵、战兵、守兵三种,在外海、内河及长江另设水师营,在京师设巡捕营。 绿营兵 绿营兵Luyingbing清代军制。其制与满洲八旗兵不同,是招募汉人组成的,因用绿色旗而名绿旗兵,又因是以营为主要基层编制亦称绿营兵。绿营兵除在京师五城戍卫以外, 绝大部分分驻全国各省。在京师担任卫戍的称为巡捕五营, 与八旗步军营同隶步军统领。步军统领下辖左右翼总兵及16门(内城9门,外城7门) 千总。绿营兵的最高组织为 “标”, 下设“协”、“营”、“汛”。标分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 军标, 设于四川、新疆, 由将军统辖; 河标, 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 由漕运总督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 镇标, 由总兵统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为各省绿营的最高武官, 分为陆路与水师,共设水陆提督23人,惟东北三省不设。提标一般设左、右、中、前、后5营, 并辖城守营与分防营。所辖军队一般为五六千人或六七千人。统辖镇标的总兵是仅次于提督的武官,也分陆路与水师,共有83人,镇标所辖一般为三营、二营,兵力一般为三四千人。各军标下设协, 由副将统领, 协下设营, 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 营下设汛, 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兵分步兵、马兵两种。绿营兵直辖于兵部, 将官的铨叙也属于兵部。绿营兵初期作为清王朝的辅助兵力,配合八旗兵驻守京师与全国各地,并受到八旗兵的监视和控制, 中叶以后变为主力, 其兵额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60多万。清末渐裁,仅存营制而已。 ☚ 内务府 清代柳条边 ☛ 绿营兵 绿营兵清代汉族兵用绿旗,亦称绿营兵,或称绿旗兵。《清史稿·兵志二》: “绿营: 绿营规制,始自前明。清顺治初,天下已定,始建各省营制。绿营之制,有马兵、守兵、战兵。战守皆步兵。额外外委皆马兵。综天下制兵都66万人,安徽最少,闽、广以有水师故最多,甘肃次之。绿营隶禁旅者,惟京师五城巡捕营步兵。将军兼统绿营者惟四川。有屯兵者惟湖南、贵州。其新疆之绿营屯防,始乾隆二十五年 (公元1760年) 由陕、甘陆续移往驻防。各省标兵规制,督府得随时疏定。绿营战功,自康熙征三藩时,用旗、绿兵至40万,云、贵多山地,绿营步兵居前、旗兵继之,所向辄捷。其后平定准部、回疆、金川,咸有勋绩。乾隆四十六年增兵,而川、楚教匪之役,英、法通商之役,兵力反逊于前。迨粤寇起,广西绿营额兵23000,土兵14000,遇敌辄靡。承平日久,暮气乘之,自同治迄光绪,迭经裁汰,绿营之制,仅存而已。” ☚ 旅顺船坞 銮舆司 ☛ 绿营兵又称绿旗兵。清代军制。因汉兵用绿旗而得名。兵种分马兵、步兵,江海之地设水师。兵额一般在60万人左右。清末废。 绿营兵清代以绿旗为标志编制汉兵而构成的一部分清军。清入关后改编投降的汉军和新招的汉军编制而成。因用绿色军旗,又以营为建制单位,所以称为绿旗兵或绿营兵。兵种分马兵(又称骑兵)、步兵和水师。驻京师者称巡捕营,人数较少,隶八旗步军统领。大多数分驻各省的绿营,最高组织为标,标下编协、营、汛。标分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军标(由八旗驻防将军统辖,四川、新疆设)、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由漕运总督统辖)。多标防务,都汇总于兵部,兵权集中于皇帝。 “协”归副将统领。 “营”归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 “汛”归千总、把总分别统领。清初以八旗兵为主力,中叶以后,绿营兵最盛时达66万之众,转变为清军主力。鸦片战争以后,绿营兵制几经裁撤而最终被取消。 绿营兵清代军队。因军旗为绿色,又称绿旗兵,是清入关后,改编和新招募汉人组成的军队。其制度,肇自明朝。兵种分为马兵、步兵、守兵。营制分标、协、营三系统(惟京师为巡捕营,隶属步军统领,营制不分标、协)。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亲自统领的称“标”,副将所属的称“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的称“营”。兵皆土著,将皆选调。兵额一般为六十万左右。其任务是镇压人民,防守边疆,当差役使。清末裁废。 绿营兵清代的汉兵。清初招募的汉兵,其营旗为绿色,后来即称驻各省的汉兵为绿营兵或绿旗兵。清代各省驻兵,其初以旗兵为主力,中叶以后,由于绿营兵额的发展,变为以绿营兵为主力。绿营兵的兵种分为马兵与步兵,沿江沿海之地又设水师。绿营兵在京师者有巡捕五营,由步军统领统辖。在各省的绿营兵,以标为其最高组织,由总督统辖者称为督标,由巡抚统辖者称为抚标,由提督统辖者称为提标,由总兵统辖者称为镇标,由将军统辖者称为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河道总督统辖者称为河标,由漕云总督统辖者称为漕标。其中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是属于总督、巡抚、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兼辖的军队,实际上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与镇标。各标的防务均汇总于兵部。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中叶以后,绿营兵额一般在六十万人左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