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绿色革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绿色革命lǜsè gémìng

以培育改良谷物品种,改进耕作、灌溉技术,提高谷物产量为目的的农业技术改革活动。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初已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绿色革命lǜsègémìng

指农业技术革命。即在农业指导思想、生产结构和技术方面的重大变革。也叫“绿色工程”。
 ◇ 发端于1980年的“绿色革命”,目前正以较大规模在赞比亚全国展开。(人民日报.1985.7.8)
 ◇ 该县方兴未艾的绿色革命正在诉说着这样一个真理:黄土高原虽然干旱贫瘠,但深厚的黄土地下面蕴藏着无限生机。(人民日报.2000.12.15)

绿色革命lǜsèɡémìnɡ

指通过培育和推广高产品种、改善灌溉、改革农业技术等措施来提高农业产量。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

发展农业的技术革新。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东南亚和世界许多水稻产区国家,曾以培育良种、大力发展化肥、使用杀虫剂为主要技术革新的内容,大面积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人们称之为“绿色革命”。70年代以来,生物工程应用于农业,它按照人类的需要,创造新的生物类型,从而使农作物又能大幅度的增产。国外把这种农业史上的转折,称之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 鸵鸟业之父   白色革命 ☛

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

20世纪60年代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促使其粮食增产的一项技术改革活动。如“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水稻”等,在某些国家推广后,曾使粮食产量显著增长。此后不久,就逐渐暴露了其局限性,主要是它导致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90年代初,又发现其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用作粮食常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而削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最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展受阻。由此有人提出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设想,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国际力量,为发展中国家培育既高产又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物新品种。迄今已发现一种既高产而又能从贫瘠土地中吸收锌,并将其富集于种子中的小麦种质;一种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体)的木薯种质。

绿色革命

由发达国家兴起的帮助不发达国家引进和培育高产稻麦新品种的活动。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1961年培育出高产矮秆“墨西哥小麦”品种,1965年育成IR—8“菲律宾水稻”高产矮秆、抗倒伏品种。70年代绿色革命已在20多个国家推行。

绿色革命

指本部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从1953年始,经10余年工作,广泛利用日本品种“农林10号”的矮秆基因源,培育出一系列墨西哥半矮秆小麦。这些品种具高产、抗倒、抗病和适应性广等优点,使墨西哥从一个小麦输入国变为完全自给的国家。其中一些品种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推广,大幅度提高产量,在小麦生产上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为此,小麦育种主持人勃劳格(N.E.Borlaug)博士获1970年诺贝尔和平奖。


绿色革命

发展中国家进行科学培育并推广农业优良品种的一系列活动。旨在解决粮食问题。1943年开始于墨西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阿根廷和亚洲某些国家相继开展。参见“农业”中的“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

发展中国家为解决粮食问题在农业生产上进行各种技术革命活动的总称。其主要内容为: 发展生物技术; 采用高产良种; 扩大灌溉面积;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增加和改进农业机械等。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拉美和亚洲国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特别在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进行绿色革命方面,有的国家取得明显效果。如印度、菲律宾等国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70年代以后,绿色革命在亚非拉国家广泛兴起。为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问题,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 密德兰银行财团   维克斯公司 ☛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

发达国家在第三世界开展的以培育和引进高产稻麦新品种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技术改革活动。它发端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和福特财团派农业专家到亚、非、拉国家,设立各种农业研究中心,选育、推广稻麦高产品种(如1961年育成高产矮秆“墨西哥小麦”品种,1965年育成高产矮秆、耐肥、抗倒伏的IR—8“菲律宾水稻”品种),对粮食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绿色革命,七十年代已在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推行。通过种植各种良种作物,加上化肥、农药、灌溉及改良农机具,能使农作物得到不同程度的增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用逐渐消失。绿色革命的进程与其说是革命性的,不如说是一个进化过程。绿色革命在取得某些成功的同时,也遇到种种问题:诸如有些高产品种容易遭受病虫害,需要一整套措施才能达到和本地品种相等的产量,而且有时蛋白质含量还低于传统品种。它表明单凭技术,特别是单凭单一的技术措施,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虽然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的新品种不但具有抗病力,而且增强了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再象早期的高产品种那样必须投入很大的力量,才能适应当地的具体条件。但是,绿色革命遇到的一些遗传适应性无法解决的问题,是由社会制度和基础设施的限制造成的。比如,推广高产品种需要优良的水利、化肥等条件,这就使生产费用增加,因此良种只能在少数富裕农民中间推广;有机肥料是高产作物所需氮肥的主要来源,但一些国家燃料缺乏,农民往往将粪肥晒干改作燃料之用;等等,都使高产品种的优越性无法发挥。因此,近年来,绿色革命已由原来的推广高产品种为主,逐步转向进行综合的农业技术改革。
科学界认为,遗传工程的研究将促进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优良性状的基因转入植物体以改良其品质,使植物具有固氮、抗寒、抗高温、抗盐碱、抗病害等性状,固然尚须较长时间,但目前已有不少可喜的阶段性成果,比如关于固氮基因工程,近年来在固氮基因的组成、功能、调控以及固氮机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都有了很大进展。可以预期,采用遗传工程技术以改善谷物营养、改进作物固氮能力、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研究一旦取得突破,将给农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海洋科学技术 ☛

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

发展中国家采用先进技术,促进谷物生产迅速增长的农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谷物品种(主要是玉米、小麦、稻米)的改良,化肥的大量使用和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它始于194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派农业专家J·乔治·哈拉前往墨西哥制定农业研究规划,1951年将研究成果在墨西哥开始推广,于墨西哥西北部荒芜地区开辟了新水源和水浇地,试种了抗锈病的小麦高产新品种,使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墨西哥由小麦净进口国变为稍有出口的自给国。1963年又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国际机构资助下,成立墨西哥“改良玉米和小麦品种国际中心”,为世界各地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在亚洲,洛克菲勒基金会与福特基金会一起在菲律宾创办了“国际稻米研究所”。经过4年的研究,培育了高产的“奇迹稻”。20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科学家研究出一种不但能抗锈病,而且成熟较早的小麦新品种,在印度和世界各地迅速推广,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谷物生产。绿色革命虽然需要增加农业投入,需要政府在价格、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但由于它能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因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推广。

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

20世纪60年代某些发达国家将高产谷物品种及其农业技术引入部分发展中国家,以推进粮食生产的技术改革活动。曾使某些国家粮食显著增产,但因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灌溉,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引起土壤肥力衰退,面临回报递减的现实。后发现其所培育的高产谷物中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用做粮食常因微量营养元素不足而引起疾病。20世纪90年代末,又提出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设想,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多个转基因控制的高产优质品种,在环境良好、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提高其潜在产量。

绿色革命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推广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农业科技革新运动,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无污染农业的发展。前者称为“第一次绿色革命”,后者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在第一次绿色革命中,各参与国家大规模引进与推广抗倒伏和适应性强的矮秆、高产小麦和水稻的优良品种,并围绕良种特性改进灌溉、施肥和喷洒农药等技术,促进粮食大幅度增产。绿色革命的兴起,使农业取得了重要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对解决世界粮食危机起了重大推动作用。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滥施化肥和无机磷杀虫剂,对农业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使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所下降,甚至危及人畜健康。与此同期,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及其在农业的应用上取得了进展。1990年,世界粮食理事会第16次部长会议正式提议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第二次绿色革命。新的绿色革命着重解决无污染农业的发展问题,借助生物技术、基因工程、遗传学的新成果,培育抗病、抗旱、抗冻、抗热、抗盐、抗病虫害的新品种,发展生物固氮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生物克隆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

绿色革命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所谓“解决粮食问题”的一系列农业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培育高产品种,加施农药、化肥,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技术等措施来提高粮食产量,企图在维护现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农业落后的状况,“解决世界人口的日益增长所需要的粮食问题”。他们认为这一活动可以同十八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对产业革命的作用相比,故称为“绿色革命”。最早从事这项活动的是美国的洛克菲勒财团。目前已有二十多个国家、国际援助机构、私人组织参加了这项活动。“绿色革命” 的真正目的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财团为自己的投资和农药、化肥及农业机械等商品的销售寻找出路。“绿色革命”虽然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但是它需要大量资金、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而这些条件,在大多数还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还不具备。因此,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

绿色革命

60年代中期兴起的促进印度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及措施。主要内容是以推行现代化农业技术为中心,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和农产品价格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农业的发展。通过实行 “绿色革命”,印度政府加强了农业信贷工作,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农业金融制度。印度政府目前向农村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有: 合作信贷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中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地区农村银行及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它们主要为农业提供较优惠的资金融通,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

60年代中期兴起的促进印度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及措施。主要内容是以推行现代化农业技术为中心,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和农产品价格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农业的发展。通过实行“绿色革命”,印度政府加强了农业信贷工作,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农业金融制度。印度政府目前向农村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有:合作信贷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中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地区农村银行及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它们主要为农业提供较优惠的资金融通,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 雷发巽信用合作运动   菲律宾国家开发银行重组案 ☛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

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产上进行各种技术革命活动的总称。主要内容有培育和推广粮食高产品种,增加化肥施肥量,加强灌溉和管理,使用农药及农业机械等。通过这些措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达到粮食自给。这种农业技术革命活动的影响,犹如18世纪产业革命那样,故得名“绿色革命”。早在40年代,墨西哥就对玉米、大豆等进行品种选优。60年代以后,亚洲各国加强对本国农业的科研,推广种植农作物优良品种,也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 单一经济   国民收入 ☛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了一场以推广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农业技术革命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各参与国大规模引进推广抗倒伏和适应性广的矮杆、高产小麦和水稻优良品种,并改进灌溉、施肥、农药等技术,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一缘起于农业种子革命的运动,使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进展,故被誉为 “绿色革命”。
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更使粮食供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各国政府和科技人员把选育、推广粮食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作为当务之急,大力培育和推广粮食高产品种。60年代初,被人们誉为绿色革命的杰出代表品种——“墨西哥小麦” 和 “菲律宾水稻” 相继问世,实现了现代农业育种史上继20年代美国育成双交玉米之后的第二次突破。这些优良品种以其特有的矮杆、早熟、优质、高产和抗倒伏、抗病、适应性广的特点,为各发展中国家所广泛注意。在国际有关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先后有20多个国家大规模引进推广。仅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10年之间,发展中国家种植高产稻麦的面积就从4.5万英亩扩大至10.1万英亩,相当于引种国家谷物种植总面积的1/4。由于这些高产品种的增产潜力相当于当地品种的2~3倍,极大地提高了引种国农作物的生产率,缓解或根本解决了这些国家粮食供给的压力。
绿色革命在农业上的成就是史无先例的。“墨西哥小麦”于1963年育成后,首先在本国大面积推广。到1969年,全国小麦平均单产增长3倍以上,一改粮食进口的局面跨入粮食输出国的行列。这一奇迹使世界上25个国家纷纷引种。仅在印度一地,推广 “墨西哥小麦”使全国小麦总产在1977~1978年度达到3.175万吨,是绿色革命前1961~1962年度的2.63倍,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菲律宾水稻” (IR系统水稻品种的统称) 在60年代初期问世后,其特有的矮杆、抗倒伏、早熟 (热带地区一年三熟) 和高产 (一般亩产800~1000斤)等优点,使各国把其称作“奇迹米”纷纷引种,并使引种推广国普遍受益。其中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11个主要引种国,80年代末水稻年产量比引种初期的70年代初平均增产60%以上。在玉米、棉花、大豆、油料、木薯等主要农作物的育种和生产上,绿色革命同样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以推广农业优良品种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革命,实际上在中国开展得比国外更早,规模更大、成效更显著。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各级农业科研部门相继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累累,先后育成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数千个,其中仅水稻新品种即达500多个。早在1956年,我国就育成早稻早熟矮杆品种。随着一批早稻矮杆品种相继问世并大面积推广,使60年代我国水稻单产由50年代的四五百斤提高到六七百斤。70年代我国杂交水稻的育成,更是世界水稻科研历史上的一次改变历史的重大突破。杂交水稻在我国从育成到大面积推广的第一个10年里,累计推广达3.7亿亩,增产稻谷约370亿斤,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在我国目前的约5亿亩水稻总播种面积中,杂交水稻品种已占50%以上,而矮杆品种则占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每年可增产粮食500亿斤以上。我国在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育种和推广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各种主要农作物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先后进行过3~5次品种更换,被采用推广的优良品种都是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采用优选、杂交或其他途径选育出来的。这些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的持续增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绿色革命不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良种与良法相结合、现代科技与精耕细作相结合、高产与优质高效相结合的基础上,我国的绿色革命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绿色革命本质上也是农作物育种的科技革命。在绿色革命中打响第一炮的墨西哥小麦品种,是科学家选用日本矮杆小麦品种作亲本与墨西哥当地抗锈病的高产小麦品种杂交,经8~9年异地选育而成的。在墨西哥小麦的选育与推广上,设立于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功不可没。而绿色革命的另一代表品种——菲律宾水稻,则是设立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杰作。该所以矮杆、早熟、高产为目标,先后培育并推广IR系统水稻新品种数十个,大大促进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稻生产,对发展中国家改良水稻品种,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绿色革命正是在这些国际农业科技机构的强大支持下得以成功的。为了配合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国际有关机构和国家从60年代起,先后在世界各地(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建立了14个具有广泛国际性的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其中就有著名的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和国际水稻研究所。这些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对于推动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革命,起了相当重要的历史作用。
进入80年代以来,以推广使用优良品种为代表的绿色革命的第一波已经过去,随着良种的大面积普及带来的粮食增产潜力基本消失。各国在享受绿色革命成果的同时,也在品尝着现代农业滥施化肥和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苦果。而同期新技术革命特别是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深入研究,使各国都看到了其在农业上运用的光辉前景,准备迎接一场新的绿色革命。1990年世界粮食理事会第16次部长会议上,正式提议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第二次绿色革命。新的绿色革命将在生物技术革命的引导下,着重解决如下问题:
(1) 在巩固水稻、小麦、玉米育种等第一次绿色革命成果的基础上,向农业其他领域以及林业、渔业、牧业等领域扩展。
(2) 在有效利用灌溉地的同时,向旱地、低地、丘陵和山地扩展。充分运用各种农业节水新技术,发展旱作农业,改变地球上生活在缺水贫困地区的近20亿人口的生活状况。
(3) 借助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以及植物遗传学的新成果,选育可能的抗病、抗旱、抗虫甚至抗冻、抗热、抗盐等高产新品种,发展生物固氮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生物克隆、生物防治技术等,发展现代农业。
生物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有可能操纵遗传物质,按人类的需要来改造生物利用生物。其在农业上的运用前景不可估量,有可能成为决定第二次绿色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 资源   协作 ☛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

以培育、推广高产良种为基本特征,辅之以良好的灌溉条件、适当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等技术措施的世界性的农业生产变革,因为农作物是绿色的,故称绿色革命。第一次“绿色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取得了良好成果:据世界银行的资料估计,自1950年以来,粮食增产的一半是由于“绿色革命”获得的,后人赞誉这场革命开创了世界新纪元。一些发展中国家由此实现了粮食自给。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特征是: 应用遗传工程,培养优良种子,种植高产品种、优质品种,注重生物防治(如以虫治虫等) ; 从小麦、水稻开始,推广到玉米、高粱、秫子、木薯,从水利较好地区推广到干旱地区。但是,这场绿色革命也暴露出一些弱点:能源涨价使大量施肥和灌溉等花费在土地上的投资得不偿失; 培育出的杂交良种,许多还有耐病性差的缺点; 大量使用农药,污染了粮食和环境。此外:依据传统的育种技术,进行良种培育需要的时间长,而且不同种的植物还不能结合产生后代。为了克服这些弱点,又开展了“生物工程”的研究,从而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前奏曲。

☚ 机械化农具   蓝色革命 ☛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

为了使经济社会从原来的不可持续发展向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所进行的一系列 “绿色化” 变革的总称。“绿色化” 的基本含义是 “生态与经济协调化”。进行绿色革命是从工业社会转变到生态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工业社会,特别是工业社会后期,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系统的破坏严重阻碍着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为了治理片面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产品对人体的伤害等生态危机问题,就出现了世界范围的绿色革命,内容广泛涉及人们经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生态经济意识的树立、生态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产品的无公害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日益被重视等。
绿色革命首先是一场思想认识上的革命。经济发达国家在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超过人们预期地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伦敦烟雾事件”、日本 “水俣病事件”、美国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等重大生态不安全问题的出现,使发达国家认识到了片面工业化所带来的严重负面作用,并且于20世纪60—70年代对其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高强度的投资和治理,当时也基本治理了工业化过程中积累的许多环境污染问题。但是这种治理都是 “末端治理”,西方经济学把这类以治理积累的末端污染 (包括企业、居民、城市排放的关注污染物) 问题的环境投入叫做 “抵御性的支出”。这种做法是一种对生态环境 “先污染、后治理” 和“先破坏、后整治” 的被动过程; 这类支出的经济效率也很低。但是伴随着这一巨大的环保投资和环境治理,环境科学、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等也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从而唤起了广大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力地推动了绿色革命的前进。在此基础上,逐渐找到了在工业化中既能提高经济效率、又能减轻或消除污染的新技术及投资方式,从而真正推动了绿色革命以及绿色产业和产品的兴起。绿色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也使本身得到了加强。
联合国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 “人类环境会议”,特别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 “环境与发展大会”,对全人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从而对推动全球进行绿色革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如 “环境与发展大会” 通过的 《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森林问题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 等文件,都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制定的。因此这次大会也是人类进行绿色革命的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对于指导进行绿色革命,《里约宣言》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和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指出了进行绿色革命的必要性。提出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当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指出了进行绿色革命的具体途径。又提出: 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即使经济增长同社会发展和生态改善有机结合,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指出了进行绿色革命的核心是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减少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压力,并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消灭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合理限制过度满足眼前而影响将来需要的某些生产能力,力求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产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率或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时的替代资源的开发速率。要鼓励清洁工艺和可持续消费方式,使每单位经济产品的资源消耗量和废物产出量尽量减少。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去根本变革人们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树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和统一的思想观念。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   绿色运动 ☛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

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以培育和引进高产稻麦新品种的种子改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生产技术改革活动。绿色革命发轫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和福特财团派遣农业专家到亚、非、拉国家,设立各种农业研究中心,选育、推广稻麦高产品种(如1961年育成高产、矮秆“墨西哥小麦”品种,1965年育成高产、矮秆、耐肥的IR8“菲律宾水稻”品种),60年代后,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墨西哥、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大面积推行这些高产水稻和小麦品种。良种加上化肥、农药、灌溉及改良农机具等条件的配套,农业增产效果显著。绿色革命的实质是生物技术变革。其显著特征有:
❶随着高产良种的大面积推广,化肥的施用量迅速增加;
❷绿色革命的技术是规模中性的,在大、中、小农场都可以有效应用。绿色革命使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由于技术上要求农业的精耕细作,大大缓和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盲目流动和失业问题,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但是,在缺乏良好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绿色革命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突出的是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主要是因为推广高产品种需要的优良的水利、化肥等条件,生产费用随之增加,因此良种往往只能在少数富裕农民中推广。近年来,绿色革命由原来的推广高产品种为主,逐步转向进行综合性的农业技术革命。

☚ 农业革命   农村经济 ☛
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

发达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开展的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活动。为了同18世纪的“产业革命”相区别,称之为“绿色革命”。这个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培育和推广高产粮食品种,增加化肥施用量,加强灌溉和管理,使用农药和农业机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粮食总产量。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和福特财团分别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派遣农业专家到墨西哥和菲律宾设立农业研究中心,选育和推广高产稻麦品种。发起这一活动的人认为,绿色革命将有助于解决世界人口日益增长所需要的粮食问题。20世纪70年代,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突尼斯、肯尼亚、巴西等20多个亚、非、拉美国家推行了绿色革命。各种优良品种作物的种植、对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的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高产作物需要有良好的水利灌溉、化肥、农药、农具等条件,增加了生产费用,是“高成本、高产量”农业经济。因而良种作物推广受到很大限制。同时还扩大了富裕农民和贫穷农民之间的差距,加速了农民的分化。基于这些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绿色革命的主要内容,逐步由单纯推广高产作物品种为主转向综合性的农业技术改革。

☚ 合伙农场   三色革命 ☛

绿色革命

green revolution


绿色革命

green revolution

绿色革命

Green Revolution
指第三世界国家用良种使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活动introduction of high-yielding seeds and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