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规划zōng hé guī huàкóмплексное план рование综合规划围绕黄河的治理、开发、利用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归纳、准备、实施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着手研究治理黄河问题,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治黄工作由分区治理走向全河统一治理,下游防洪仍是治黄的中心任务。1952年5月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在《关于黄河治理方略的意见》中建议:“鉴于我们设计大工程的经验缺乏,我们建议三门峡水库的设计请前苏联专家做,与苏联订立设计合同。在进行设计之前,聘请苏联各种高级专家,组成查勘组,进行一次全河查勘,统筹全局,做出流域开发规划,务使先做的工作成为整个开发中的一部分”。水利部及燃料工业部都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要求聘请前苏联专家综合组来中国帮助制订黄河规划。经过中国政府与前苏联政府商谈取得协议,决定将黄河综合规划列入前苏联援助中国经济建设重大项目。 1953年6月17,国家计委召集燃料工业部、水利部等具体商讨前苏联专家组到来之前应做的准备工作。根据讨论结果,国家计委7月16日发出《关于成立黄河资料研究组的通知》,要求有关部门派人积极参与这一工作。为研究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决定成立以李葆华为组长的黄河研究组。共集中技术干部56人,经过半年的努力,整编出大量基础资料与图件。1954年1月2日前苏联专家8人到京,充分肯定了中国所作的准备工作,建议一方面进行黄河重点勘查,一方面编制报告。这个意见经国家计委同意,于1954年2月集中中国技术干部170人开始分组计算与编写工作。1954年2月,中苏专家120余人组成黄河查勘团,于2月23日自北京出发,至6月15日结束,历时110天,沿黄行程12120千米,查勘了从兰州到入海口3300千米的河道及沿黄主要工程的实地情况,了解和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编制黄河规划奠定了基础。 1954年4月,根据国家计委决定,黄河研究组改为黄河规划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规划的力量。同年10月,规划报告完成,名称为 《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 (亦称 “黄河规划” )。报告分总述、灌溉、水土保持、水工、航运、关于今后勘测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方向的意见及结论等8卷,共20万字,附图112幅。这次规划的河段范围是从贵德(龙羊峡)至入海口的黄河干流。龙羊峡以上,由于尚未经过查勘,资料不足,缺乏研究条件,暂未规划。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地区的研究范围,并不局限在流域以内,特别在防洪、灌溉和电力利用等方面,影响所及的地区均作了研究。这次规划的任务是: 不但要从根本上治理黄河的水害,而且要同时制止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消除黄河流域的旱灾,并充分利用黄河的水利资源进行灌溉、发电和通航,促进沿黄地区农业、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规划的方针,不是把黄河的水和泥沙送走,而是对它们加以控制,加以利用。基本方法是: 从高原到山沟,从支流到干流,节节蓄水,分段拦泥,尽一切可能把河水用于工业、农业和运输业上,把黄土和雨水留在农田上。主要措施是:(1)在黄河干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拦河坝和水库,拦蓄洪水和泥沙,防止水害; 调节水量,发展灌溉和航运; 建一系列梯级电站,取得廉价动力。(2)在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主要是甘肃、陕西、山西3省,展开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减轻水土流失。该规划包括远景计划与第一期计划两部分。远景计划主要内容,就是从龙羊峡开始到泺口修建46个阶梯式拦河坝,把黄河改造成“梯河” 。这种规划方法在中国是第一次采用。第一期规划,主要解决黄河防洪、发电、灌溉和其他方面的迫切问题,要求在1955年~1967年内实施。主要内容: 在黄河干流上修建三门峡、刘家峡两座综合性枢纽工程和青铜峡、渡口堂、桃花峪3座灌溉为主的工程。在支流上修建泾河的大佛寺等15座中小型水库,从面上拦截泥沙和洪水。在下游采取一系列临时防洪措施,继续加高加固河堤,加强并扩大滞洪区的设施,继续加强防汛工作。在宁夏灌区,内蒙古灌区及黄河下游灌区修建相应设施,扩大灌溉面积3025万亩。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通过改良耕作,草田轮作,改良天然牧场、培植人工牧场、停耕陡坡耕地、修水平梯田、修地边埂耕地、修等高埂耕地、造林、育苗、封山育林、修沟头防护、修谷坊、修淤地坝、修沟壑土坝等具体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第一期规划工程,预计共需投资53.2亿元但效益显著,约需6年多即可收回。 1954年11月,国家计委召集有关单位负责人及前苏联专家进行了规划方案的论证,并在主要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1955年7月中旬,国务院召开第十五次会议,讨论通过了规划报告。7月 18日,邓子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了 《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 。经过代表们认真审议,7月30日,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了 《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