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驻波实验weina zhubo shiyan
最早验证光驻波存在的实验。1890年维纳所做。实验装置如图所示,M为镀有高反射率银膜的干面镜,G为薄的透明玻璃片,M和G的夹角ᵠ很小。玻璃片上涂着一层感光乳胶(当时用火棉胶制成的感光乳胶),厚度不到波长的1/20。一束单色平行光垂直于平面镜入射,入射波和反射波为频率相等、振动方向相同的两束波,但传播方向相反,叠加后产生驻波。在波腹处乳胶感光,显影后变黑;而在波节处,乳胶不感光,显影后呈白色,在乳胶膜上可看到黑白相间的条纹。两个相邻波腹间的距离等于λ/2(λ为光的波长),在乳胶膜上两黑条纹的间距为

维纳在实验中取ᵠ≈1′,测得l为1~2毫米。

维纳的实验不仅证实了光驻波的存在。按照电磁理论,光从光疏媒质入射到光密媒质时,若入射角接近0°(垂直入射),在界面处,反射光的电矢量与入射光的电矢量振动方向相反,即有半波损失,因此,在界面处电矢量形成的驻波是波节。电磁理论又表明,在界面处,磁矢量形成的是波腹。维纳实验中发现:与镜面相接处的乳胶没有感光变黑。这就说明起感光作用的是电矢量,而且电矢量有半波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