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续英烈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续英烈传》续英烈传
励园书室刊本《续英烈传》 扉页书影 励国书室刊本《续英烈传》 正文书影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又名《永乐演义》、《永乐定鼎全志》、《云合奇踪后传》。五卷三十四回。题“空谷老人编次”。首“秦淮墨客”序,秦淮墨客为纪振伦,似作者即为纪振伦。成书于明万历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励园书室刊本,藏大连图书馆;六宜堂刊本,藏法国国家图书馆;清道光二十年(1840)双桂堂刊本;清光绪八年(1882)盛德堂刊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集古斋刊本,藏首都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986年宝文堂书店“传统戏曲、曲艺研究参考资料丛书”排印清集古斋梓刻经国堂刊本,1988年黄山书社排印本,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影印六宜堂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励园书室刊本。 朱元璋纳结英雄豪杰,推翻元朝顺帝统治,建立明朝,称明太祖。立长子标为皇太子,其余各子俱各封王。太子受命不永,到洪武二十五年竟一病而薨,遂立标的长子允炆为皇太孙。允炆天性纯孝,头圆如日,真乃帝王之相。第四子燕王朱棣生得龙姿天表,英武异常,有帝王器度,太祖亦十分钟爱。 一日春明花发,太祖驾幸城南游赏,御书一句“风吹马尾千条线”命皇太孙对句,太孙书“雨洒羊身一片毡”,四子却对“日照龙鳞万点金”,真是出语惊人,是帝王声口。太孙之对却全无吉兆,相形见绌。自此每欲传位燕王,一时难于改命,心中狐疑不决。一日,太祖单召刘基入侍,谈及传位之事有所未妥。刘基以为太孙纯仁至孝,乃继世之新主;燕王龙行虎步,智勇兼全,然天既生之,自有次第。刘与太祖密语半晌,取出一册明历献上,天机亦难细解。太祖乃传旨,取度牒、剃刀、僧衣鞋帽齐备,密密缄封,嘱太监王钺牢固收藏。自此便安心立太孙为嗣,分遣诸王各就藩封,惟有燕王心中不服。他自幼随太祖东征西战,以唐朝李世民自比,阴有大志,暗暗招纳英豪,只候太祖晏驾,便思大举。和尚姚广孝,法号道衍,闻知桐城灵应观席道士曾卜其十年后为新皇帝的国师,遂径回桐城寻访,进观见老道士须鬓浩然,正低头捉虱,道衍诚心叩谒,席道士全然不理,道衍看其必是异人,遂虔诚斋戒三日,终被席道士收下。席将天文地理,兵书战策一一传授,道衍善参能悟,坚心习学,五年之后,无不精通。 姚拜别老道,遨游四方,常作疯癫之状。和尚宗泐乃太祖国师,将道衍荐作北平庆寿寺住持,入侍燕王。燕王原有大志,时时被道衍鼓动,又经相士袁柳庄相出帝王之貌,遂命心腹臣张玉、朱能暗暗招兵买马,聚草屯粮,候机行事。太祖在位三十一年,忽一日寝疾不愈,两月后驾崩。太孙登了大宝,改元建文,草议遗诏一道,阻止诸王赴京奔丧。唯燕王有心窥伺,走马赴京,早已到淮安。燕王接遗诏不肯开读,在淮安住下,朝廷复勒令还国,燕王遂恨恨而归。道衍请燕王待葬期一过,悄然入朝。至期燕王暗暗发驾入京,横视一世,进了朝门,直奔丹陛,不山呼万岁,竟当殿而立。朝臣俱奏燕王蔑视朝廷,宜早除之,以绝祸根。建文帝念皇叔至亲,不忍加诛,放其还国。大臣程济夜观乾象,以术数占之:明年七月北方有大火起,侵犯京师,上本乞陛下事先扑灭。建文帝却将程济下狱,候到期定夺。建文帝又遣张昺、谢贵二臣至北平暗察燕王举动。燕王亦派心腹葛诚赴京访明朝廷动向,不料葛诚奏明圣上燕王有阴谋不轨之举,忽有人又告燕王四府通谋。遂传旨削废周、齐、湘、岷、代诸王,又遣耿瓛、景清、宋忠三人调兵屯驻北平。燕王欲举兵,道衍阻之,反遣三子备祭礼前往京师察情。燕王一夜之际美髯过脐,正中神相袁柳庄之言。既遣张玉诸将夺了省城九门,杀张昺、谢贵、葛诚等臣,雄踞北平,夺下居庸关要地。宋忠奉旨调集兵马欲压燕王邪谋,燕王攻下怀来,斩了宋忠、俞真二将,乘胜取下雄县、莫州两城。燕王兵威大震,向真定进逼,官军死伤惨重,朝廷震惊,曹国公李景隆奉诏北征。 燕王一面加固北平,一面扩展疆域,用智袭取大宁,将弟宁王同归北平。李元帅率全师逼近北平,燕王率领精兵直压李营,李景隆杀出血路,南奔德州而逃,北平解围,燕王得胜回城。朝廷宠臣黄子澄、齐泰又敕命祁英、吴杰等将配合李景隆剿灭燕王,双方在河北交战,各有胜败。燕王终于攻克德州,景隆逃往济南,燕王引精锐围住济南,三月未破,只得撤兵班师回北平。铁铉、盛庸又将德州诸郡收复。燕王袭破沧州,生擒徐凯,反被盛庸围困,张玉阵亡,燕王人困马乏,突围北上。建文帝下诏:燕王虽为叛逆,然是朕叔,只可生擒,不可暗伤。盛庸不敢轻动,燕王大败南兵。燕王遣轻骑焚南军粮草,朝廷见事势艰危,方孝孺献计:下诏赐燕世子高炽,背父归朝,许以燕王之位。燕王识破其离间之计,不胜愤怒,命师南伐,破东平、沛县,燕兵突然涌至徐州。忠臣程济正监军在此,燕王亲率大兵破了徐州。朝廷闻知,举朝张皇失措,燕王又破何福,引兵渡淮,扬州指挥王礼见燕势日强,与千户徐政开门迎燕王。燕王领兵渡江,京都危在旦夕,建文帝与程济商量出亡之事。老太监王钺取出太祖密封箧子,见度牒、僧衣帽、剃刀等物,建文削发为僧,从鬼门关而出,乃太祖暗设的一条密路。程济扮做道人与建文帝同行,同着二十二个忠臣寄宿在神乐观中。 燕王入宫,登帝位,改元永乐,以为建文已死,以天子礼葬之。燕王诛杀黄子澄、齐泰等大臣,方孝孺不肯归顺,暴尸于市,九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景清暗藏短剑,欲刺帝,永乐大怒,命处以剥皮极刑,系于城楼上。建文打听到燕王夺了大位,如失林之鸟,漏网之鱼,与两个和尚、一个道士,东躲西藏,到处流浪。直至永乐、洪熙驾崩,宣德即位,从亡诸人皆死去八九,到正统五年,建文已六十四岁,遂决意东归。命程济卜其吉凶,知无吉无凶,正合东归。回到京师,诏寓大兴隆寺。正统皇帝命老太监辨认,建文还记得往昔琐事,正统感悟,命迎入皇宫,造庵以居,厚加供奉,后以寿终。 续英烈传小说叙述明太祖即位后,立长子标为皇太子。不期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病逝,又立标之长子允炆为皇太孙。一日太祖出对面试皇太孙,四子燕王棣亦对之。太祖阅后,虽喜皇太孙风雅,然气象不如燕王之博大,自此太祖对传位之事,孤疑不决,遂召诚意伯刘基问之。刘基认为,皇太孙“纯仁至孝,继世之令主”,又谓燕王棣“智勇兼全,英雄之主”,“天既生之,自有次第”。并与太祖密语半晌。随之太祖令人取度牒三张,剃刀一把,僧衣鞋帽,密密缄封,又令太监王钺牢固收藏,至期献出。于是,太祖便以太孙为嗣,分遣诸王各就藩封。 燕王自恃跟从太祖东征西战,多立奇功,深受太祖宠爱,每自比小秦王,就封燕国后,胸怀大志,广集英豪,只候太祖晏驾。南直隶长州姚广孝者,自幼因家贫祝发为僧,法名道衍。道衍虽佛门弟子,却常叹“出身迟了”,以未能辅助太祖取天下为恨。此后他隐姓埋名,常作疯颠,云游四方,寻访异人,求教异术。得道后于北平庄寿寺任主持,不久入侍燕王,屡屡进言,深合燕王之意。燕王密令心腹张玉、朱能,招兵买马,积草屯粮,以待时机。 明太祖三十一年驾崩,皇太孙允炆即位,号建文。忽闻诸王前来会丧,允炆恐有不测,太常卿黄子澄献计草遗诏一道以阻之。时燕王丧奔已至淮安,接遗诏不肯开读,暂留淮安。不日朝廷又敕书勒令燕王回国,燕王愤愤北返。后从道衍之计,待葬期一过,悄然入京,当殿而立,不行君臣之礼,以藐视帝皇。户部侍郎卓敬、齐泰、黄子澄具奏:早除燕王以绝后患。建文帝素以仁柔为旨,不忍下手。 建文帝览表,见四川岳池教谕程济一本,言明年七月,北方有变,侵犯京师,乞陛下先事扑灭,建文帝甚怒,传旨将程济下狱,候至期定夺。齐泰、黄子澄举张昺为北平左布政使,谢贵为都指挥使,以察燕王举动。不上一年又将周王、齐王、湘王、岷王、代王,尽皆废削。又遣耿谳、景清、宋忠事北平。五人上书告变。建文帝降诏切责燕王,燕王佯狂以避诏书。张昺复密上表章告之。燕王得知,与道衍计,令张玉、朱能,智擒张昺、谢贵等,并杀夺省城九门。复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以清君侧为由起兵,并奇袭居庸、怀耒,擒杀宋忠,军威大振,京城震惊。建文令耿炳文帅兵三十万北伐,首战败北,伤亡甚重,耿炳文龟缩真定城。建文帝闻讯,释程济出狱,充李景隆军师,率五十万大军,再度北征。燕王得悉李景隆大军至德州,反袭大宁。李景隆大军直迫北平,瞿能父子率先入城,李忌功令其退出。时燕王乘胜回师,重创李景隆,解北平之围,李逃回德州。李出征败绩,齐、黄为其掩饰,建文帝不察,道衍献言燕王佯攻大同,诱李景隆往救,以北方寒冷挫李师。李景隆密告齐、黄此伐艰难。朝廷遣郭英等北援,时南军六十余万,与北军会战于白沟河,燕王几为瞿能所擒,忽狂风大作,燕王反败为胜,瞿能父子皆战死。山东参政铁铉,颇有计谋,死守济南,燕王围城三月不下。朝廷又遣盛庸为北伐大将军。燕军回师。盛军收复德州,军威一振,燕王声东击西暗袭沧州。盛庸移营示弱,以诱燕军东昌一战,燕军大败,主将张玉陈亡,燕王得其子高煦之援而脱。建文帝闻讯降诏: 燕王叛逆,然为朕叔,只可生擒,不可暗伤。从此盛庸受制,锐气大损。建文帝又依方孝儒之计,明里降诏赦燕王之罪,暗下集将调兵。燕王当即识破,遂遣轻骑断南军之粮。方孝儒一计未成,又生一计:离间燕王父子(次子高炽),不遂,燕王即发兵南伐,攻占东平、汶上、沛县。时翰林程济在徐州监军,以伏兵挫燕军,但孤城兵单无以阻敌。后小河之战,燕连损三将,燕军被迫北还,何福报捷朝廷。建文帝又降诏召还援军,南军失势,以致灵壁大败,燕兵直指长江北岸。齐泰、黄子澄见大势已去,皆弃建文帝而去。程济劝建文帝出亡。此时老太监王钺奏:太祖有密藏大箧,大难将至,方可奏知。启示,见度牒三张,袈裟三套,僧帽三顶,僧鞋三双,剃刀一把。建文帝剃度后,由鬼门关出,从者二十二人,皆去神乐观为僧。世人都以为建文帝已死。 燕王入京称帝,改元永乐。以天子礼葬建文帝,诛齐泰、黄子澄、铁铉等。方孝儒死不草诏,被碎磔于市,九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 建文帝东避西躲二十余年,待永乐、洪熙晏驾,直到宣统五年时,才东归入京,正统皇帝令老太监辨认,遂迎入大内厚奉,寿终后,葬于北京西城外黑龙潭北,碑题: “天下大师之墓”。 《续英烈传》是一部反映明皇朝初期 (即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皇室内部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演义小说。它将史学家关注的 “削夺诸藩”、“燕王靖难”、“壬午殉难”、“建文逊国”等明初重大历史、军事事件艺术地再现,从而,让人们看到明皇朝建封统治阶级内部、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内部争斗的残酷、复杂、尖锐性。这样一幅展示封建社会上层争权夺利的残酷无情的画面,在客观上起着揭露封建社会固有的腐朽性、虚伪性的作用。在这场殊死的斗争中,什么“纲常”、“仁孝”,都撕得精光。为了皇位,燕王棣早就暗怀异志,蓄意夺权,他明争暗斗在先,火并鲸吞在后,直到屠戮建文帝旧臣,无一不是充满血腥味;建文帝向以 “仁柔”姿态称世,但在其保皇位时,就不惜置诸叔于死地,他的“削藩”之举,除了阴险的废置,无情的谋杀以外,那有一点“仁柔”可言。小说以具体可感的形式,描绘这一场叔侄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为后来人提供了透视封建社会形象而又生动的 “课本”。 《续英烈传》在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应当说是基本成功的。如建文帝,他是一位继位之主,他既要得皇位、保皇位,又想以仁义治世,其人格就便为复杂。在保皇位时,他对周、齐、湘、岷诸王 (皆是皇叔),固然采取了铁血手腕,削之、杀之、迁之、死之,但对智勇双全的燕王,却无可奈何,显出了他的柔弱。这柔弱且是他性格的主导面。这种柔弱的个性,使他几次错过了剪除燕王的机会。如燕王擅驰御道,入朝不拜,法当究治,建文帝却不忍加诛,太祖小祥(帝王周年祭典),燕王从道衍之计,派三个儿子入京祭典。徐辉祖暗暗入朝密奏:“燕王久蓄异志,今遣三子来,实天夺其魂。陛下留而剪除之,一武士力耳; 若纵归回,必贻后患”。建文帝复瞻前顾后,说什么: “留之固可除患,但恐无名”。再如征讨北平,燕王被困,几乎不免时,建文帝却降诏: “燕王虽然叛逆,然是朕叔父也,只可生擒,不可暗伤,使有杀叔父之名”。由于建文帝的沽名钓誉,下了错误的诏谕,使南军将领受制,士气大挫,让燕王得到喘息的机会,重整旗鼓,反败为胜。建文帝的悲剧正由他的这种柔弱的性格造成的。 对于建文帝的 “仁柔”,小说的第一回就作过生动的描绘。太祖 “面试皇孙”一事尤为入微。其时,太祖书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建文帝不加思索,一挥而就:“雨洒羊毛一片毡”。而燕王棣献上一联则是:“日照龙鳞万点金”。建文帝思索敏捷,精切风雅,但气象欠雄,而燕王棣的对句,却是气势博大,出语非凡,皆帝王声口。对比映衬之中已把建文帝仁柔的人物性格作了生动巧妙的铺垫。 建文帝执政的四年中,兵乱不止,政局不稳,正是其仁柔寡断造成。建文帝是位仁孝双全,聪明绝顶的才子,但不是一个胸怀大略,足智多谋,治国有方的君王。 燕王棣的人物形象,作者是从多层次、多方位来进行刻划的。在未封王之前,他跟随太祖南征北战,英勇非常,屡建战功。太祖面试属对时,又显博大之怀,非凡文思。燕王一登场就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好苗子。 在封燕国后,他胸怀大志,广集贤良,扩充实力。姚道衍投燕都,他如虎添翼,但不急于求成。可见其城府之深。当建文帝派要员掣肘时,他佯狂以避诏书。这是燕王忍的极妙写照,忍,是为了麻痹朝廷,是为了等待时机。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形象生动地写出燕王的善于使用政治手腕。等时机一成熟,他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擒杀张昺、谢贵,杀夺九门以定燕都。 在与朝廷军队作战时,燕王在战略上藐视敌军,而对强大的敌军,毫不畏惧,从容应战;在战术上,他则常出奇兵,以少胜多,俨然是一位优秀军事家。建文帝令耿炳文率三十万大军北伐,行至真定,耿派先锋杨松驻雄县为前部、徐凯驻河间、潘忠驻莫州,成犄角之势,可谓“分拨有分,连络合法”,万无一失。燕王却觑准机会乘中秋南军酒醉之时,令三千甲士杀得耿部万人 “俱不能生还”。随即又诓莫州潘忠来救,伏击生擒潘忠。等耿炳文知晓,燕军已向真定压境而来。燕王令张玉、朱能两位主将从西北作正兵与南军交战,自带三千精骑,绕道从东南奇袭,杀得耿炳文一败涂地。后来李景隆等几次大军来伐,皆被燕王利用南兵弱点出其不意,各个击破而败之。而当军事力量充足后,他便一举南下夺皇位。 燕王入京称帝后,对建文帝的亲信归臣毫不手软,杀戮齐泰、黄子澄、铁铉,是意料之中的事,就是对方孝儒这样想用而不服用的大臣,也难免灭九族之灾。燕王铁血手段与建文帝的 “仁柔”性格,恰成了鲜明对照,但这却为他杜绝了后患,确保了二十二年的平安江山。 作者还从燕王的将领、谋士的英勇善战,战功显赫,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等方面,来映衬燕王的英明。 以上皆是本书的成功之处。但由于作者以 “天命论”为指导思想,整部作品中,不管是社会的变迁,还是人们的沉浮,都是天的意志所使,这使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燕王形象的塑造深受限制和影响。白沟河之战、东昌之战,燕王战事不利,危在眉睫,忽然狂风大作,“尘埃障天,沙砾满面”,刮得南军晕头转向,燕王因此而化险为夷,转败为胜。这样的描绘,固然凭空在燕王头上戴上了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 然而客观上却显得燕王无能,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无力。姚道衍形象的塑造,更见出作者驾驭人物本领的不高。 道衍是个僧道术士,后来成了燕国的国师,辅助燕王。他既无诸葛亮式的神机妙算,也没有刘基那种亲临战场指挥作战的本领。他只是一位“天意”的披露者,是位神化得 “近妖”的 “谋士”。 《续英烈传》从总体看,与《英烈传》的创作路子相似,但其小说的艺术性在某些方面却强于《英烈传》。书中建文帝的“仁孝”懦弱,燕王的“智勇”,均描写得有声有色。又如方孝儒、景清、铁铉被杀戮的壮烈场面,及其铮铮作响,金钟玉罄般的人物语言,均有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力量。可惜这类感人的情节,突出人物性格的描绘,在整部小说中占的比例不大,尤其是一些富有戏剧性的史实资料,没有得到很好的展开,创造出戏剧化的情节来。这固然与作者的水平有一定关系,但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创作,也受到当时演义史观的影响。如信史学派,就主张演义小说创作,字字句句均要有史实为依据。由引看来,《英烈传》、《续英烈传》如此创作,也是一种历史文学现象的表现,就象此类小说中的天命论一样,都是历史的痕迹。如果我们能从宽容的角度来审视历史演义小说,其价值就会超越一般文学史的评述了。 《续英烈传》虽然鲜为人知,小说史也很少提及。但据陶君起的《京剧剧目初探》,以及一些地方戏剧目可知,其中的故事,在民间实仍有流传。如《千忠戮》,又名《搜山打车》,汉剧、高腔名为《打车》。《方孝儒》,又名《碧血十旗恨》,昆曲名为《奏朝草诏》。《无瑕璧》,又名 《铁铉扑油锅》。这些戏剧都与《续英烈传》这部小说的内容有关。由此可见,其影响和价值还是有迹可寻的。 续英烈传长篇小说。❶题“空谷老人编次”,或疑为明纪振伦撰。五卷,三十四回。主要写明初“靖难之变”事,叙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因各地诸王势力日炽,尾大不掉,故用齐泰、黄子澄策,企图废掉诸王;燕王朱棣乘机起兵,以“靖难”为名,破京师(现南京),废惠帝, 自立为帝(永乐)的历史故事。作者同情惠帝,写其被迫逊国退位,对其遭遇寄予深切同情。有道光双桂堂刻本。另有明刊本,未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