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继承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继承法 继承法规定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是1985年4月1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并从1985年10月1日起施行。共分5章37条。主要规定了我国制定继承法的目的,继承开始的时间、遗产的范围、个人承包所涉及的继承问题,法定继承、遗嘱继承或遗赠继承的顺序,无行为能力的继承权、受遗赠权的行使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继承权、受遗赠权的行使,继承权的丧失,继承权的诉讼时效,民族自治地方的继承和涉外继承等。 ☚ 赡养 法定继承 ☛ 继承法调整遗产继承关系的法律规范之总称。继承,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财产继承,即把死亡公民的个人合法财产转归有权接受该项财产的人所有的一种法律行为。死亡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称为遗产。在我国,遗产包括: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运用立法形式,保护公民财产继承权,正确处理继承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于安定人心,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保护社会财富,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是十分必要的、有利的。以立法形式调整继承关系,是指对遗产的概念和范围,继承开始的时间,继承的接受、放弃和继承权的丧失,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和份额,遗产的保管等,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世界各国均有继承立法,且绝大多数表现于民法典之中。1985年4月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对继承中的各种关系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是中国继承法的基本法律。该法规定了我国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继承的原则以及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和遗赠、遗产的处理等。 继承法规定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直接反映着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统治阶级维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要求。后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民事立法的主要内容,各国法律都较详细的规定了继承制度。古代的继承法将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融为一体并以身份继承为主,身份的继承决定了财产继承,如亲祧继承、嫡长继承等。在具体的法律规定中明显地反映着等级特权,赋予嫡长子以许多特权,男女继承明显不平等,以及对非婚生子女的公开歧视。近现代继承法绝大多数以财产内容为限,且在编制体例上更为合理,许多国家将其独立成一编放在民法典中。在内容上废除了古代继承法中各种不平等规定,赋予男女平等的继承权,废除嫡长继承制,减少或废除了对非婚生子女继承权的歧视。各国继承法的主要内容: (1) 继承开始的时间。它开始于被继承人死亡或依法被宣告死亡之时; (2)继承开始的地点,即死亡人最后的住所或主要财产所在地; (3) 法定继承,包括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顺序、应继承份、特留份、代位继承权等; (4) 遗嘱继承,包括遗嘱处分遗产的权限范围,遗嘱的形式、效力、遗嘱继承人的范围、遗赠、遗嘱执行人的职权等; (5) 继承权的接受、放弃和剥夺等; (6) 遗产的处理等有关内容。 继承法 继承法广义是规定各种继承制度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继承制度包括身份继承制度(如嫡长子继承制、宗祧继承制等)和财产继承制度。狭义是规定财产继承制度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现代通常使用狭义的继承法,这是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财产继承制度脱离身份继承制度而独立,并最终取代身份继承制度的结果。各国民法大都设有专编规定财产继承的方式、方法,但也有制定单行继承法规的,其内容各国立法也不尽相同,一般为: 继承开始时间,继承开始地点,法定继承,遗嘱继承与遗赠,继承权的接受、放弃、剥夺等。在我国,作为独立的继承法,则以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开始起草、1911年(清宣统三年)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第五编“继承”为最早。该法实际并未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在“民事权利”一章中明确规定:“自然人依法享有继承权。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财产,可以依法继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于1985年4月10日颁布,同年10月1日起施行,是我国处理继承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 ☚ 继承 继承 ☛ 继承法 继承法我国的继承法,是调整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财产移转给他人承受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虽然继承法是作为我国民事法律规范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有其独具的特点。我国继承法的调整对象,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财产移转给其继承人承受所形成的财产关系。这种财产关系是基于公民之间既存的婚姻、血缘和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而产生的,因而,它与我国婚姻家庭关系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由于在婚姻家庭领域内的财产关系本身不具有等价有偿的性质,所以继承法不适用等价、有偿的手段,而是更多地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不仅许多具体制度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为宗旨的,而且许多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同时也就是继承法规范,如养老育幼、互助互让、团结和睦等。继承法主要由法定继承、遗嘱继承两大部分组成,另外还应当包括继承开始的时间、继承开始的地点、继承权的接受、放弃和剥夺等有关规定。继承法在法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国家的重要法律之一。 ☚ 继承顺序 继承制 ☛ 继承法 继承法jichengfa关于继承制度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各国立法不尽相同。主要内容包括: ☚ 虐待罪 继承顺序 ☛ 继承法规定和保障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参见“继承”、“继承权”。 继承法 继承法是调整继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继承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继承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它是比较集中、系统的规定继承问题的法律文件;广义的继承法是指建国以来所公布实施的和即将公布实施的有关继承的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当然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本身。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简称继承法)于1985年4月1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同年10月1日起施行。共五章、三十七条。是我国第一部继承法。它是调整公民和有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继承法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继承权”。这是继承法的立法根据。继承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继承的基本原则;继承开始的时间;遗产的范围;继承的方式;继承权的行使;继承的诉讼时效;法定继承顺序、代位继承、继承份额;遗嘱继承和遗赠;遗赠抚养协议;继承的接受、放弃及丧失等。我国继承法的主要特点为: ☚ 民法 遗产 ☛ 继承法 继承法规定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继承开始的时间和地点; (2)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顺序以及应继承的份额; (3) 代位继承; (4) 遗嘱继承的范围、权限和遗嘱执行人的职权; (5) 遗赠; (6) 继承权的接受、放弃与剥夺;(7) 债务清偿。 我国于1985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该法共5章37条。它是我国关于继承制度的统一法律规范。 ☚ 继承权 继有国籍 ☛ 继承法 继承法《葡萄牙民法典》的一个分支法,是该法典的第5部分。继承是依法律或依遗嘱将已死亡的财产所有人所遗留下来的财产和财产的权利义务转归他人所有的财产继承制度。继承可区别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亦称意愿继承)两种,前者包括依法继承和特留份继承;后者含遗嘱继承和契约继承。 ☚ 离婚 继承主体 ☛ 继承法 继承法关于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的法律。 ☚ 继承权 继承法律关系 ☛ 继承法law of inheritanc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