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绥寇纪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绥寇纪略

绥寇纪略

明末农民战争史著作。十二卷,补遗三卷。明末清初吴伟业撰。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编修,充东宫讲读官,再迁左庶子。南明弘光时授少詹事,乞假归。入清后尝馆嘉兴万寿寺。顺治九年(1652)授秘书院侍讲,充《太祖、太宗圣训》纂修官,后迁国子祭酒。他生于明清鼎革之际,迫于时事而依违顾恋,俯仰身世,每以仕清为憾。工诗文,蔚为一时之冠。《绥寇纪略》撰于吴伟业馆嘉兴万寿寺时,尚著有《春秋地理志》、《氏族志》、《复社纪事》、《梅村家藏稿》。
《绥寇纪略》主要记明崇祯年间农民起义事,偶及南明史事。分为十二卷,每卷均以三字标题,自为起讫,略如纪事本末。篇名计有:渑池渡、车箱困、真宁恨、朱阳溃、黑水擒、谷城变、开县败、汴渠垫、通城击、盐亭诛、九江哀、虞渊沉。篇后有“旧史氏”论断。惟《虞渊沉》记明崇祯十七年(1644)天象变异、童谣谶语事,与篇名及全书内容不相协调。作者以明末农民起义为明亡之直接原因,故于滥觞演为江河的这一历史过程论述颇详。对明统治者之惜财如命、目光短浅、内讧不已、用人不当以及各守吏之颟顸迂阔、坐失战机等多有揭露,对农民起义军之遇厄不馁、屡败屡起均作了描述。明末农民起义,被当时统治者和缙绅士大夫目为“流寇”,纪其事者言人人殊,都不免有偏欹之词。吴伟业事崇祯朝十余年,于宫闱朝局及农民起义兴灭之事多所留意。他据朝中所闻撰为此书,虽不比亲眼目睹者之真切,然较一般传闻耳食者终胜一筹,为研究明末阶级斗争、农民战争的基本史料之一。
清康熙时由吴伟业弟子邹漪初次印行。嘉庆年间张海鹏刊行《学津讨源》时据手稿加入“虞渊沉”中下篇和附记一卷,始成足本。此书相传曾经邹漪窜改,然所改系对一二士大夫的评价,对原书史料价值并无损害。有《学津讨源》本。

☚ 明实录   国榷 ☛

绥寇纪略

十二卷。清吴伟业撰。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号鹿樵生,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授编修,明末复社重要成员。清顺治时,充太祖、太宗圣训纂修官,后任国子监祭酒。本书约成于顺治九年(1652年),分为十二卷(最初称为十二篇),每卷的题目为:渑池渡、车箱困、真宁恨、朱阳溃、黑水擒、谷城变、开县败、汴渠垫、通城击、盐亭诛、九江哀、虞渊沉。全书的断限为: 自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二十日陕西“天赤如血”、气象异常起,至顺治三年十一月底(1647年1月初)大西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战死止。作者详细地叙述了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两支农民军兴起、发展和失败的历程,同时也记载了明朝在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的权力之争,及在农民军的沉重打击下,由强转衰,直至彻底崩溃的全过程。每卷尾均有论断,其中多数以“识者曰”或“外史氏曰”表明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充分表明作者是在为统治阶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本书引用资料丰富,既有当时官方的邸报、明廷大臣和领兵将领的奏疏,还有不少私人的见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以至清廷修《明史》时,从中多所取材。本书初名《鹿樵纪闻》,又称《流寇纪略》。据说,书成后,吴伟业的乡人曾加刊刻。康熙十三年 (1674年)邹式金刊刻此书时,易名为《绥寇纪略》。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将此书收入其中。吴伟业除撰有此书外,另有 《复社纪闻》、《梅村集》 等书行于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