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统万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统万城

古城名。故址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十六国时期夏国国都。由夏国君赫连勃勃于凤翔元年(413)征调匈奴、汉等各族民夫十余万修筑。自称将统一天下,君临万邦,遂取名“统万”。城高六丈余,基厚三十步,上宽七步。用蒸土夯筑,墙呈灰白色,其坚可以砺刀斧。承光三年(427)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取, 在此置统万镇。自北魏后期起至唐代中叶,曾为夏州治所。唐末,又为定难军节度使治所, 由党项羌拓跋氏世居。北宋初,为遏制党项羌族势力的发展,于淳化五年(994)堕毁。

统万城

古城名。在今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413年赫连勃勃发民10万蒸土筑城,418年完工,为大夏国国都。自以为将统一天下,居临万邦,故名“统万城”。后宋太宗令毁弃,统万城渐废墟。(参见 “大夏统万城遗址”条)

统万城

统万城

十六国夏国都城,北魏、唐夏州城。位于陕西与内蒙古交界处无定河北岸,南距靖边县城约50公里,俗称白城子。建于赫连勃勃凤翔元年(413),定名统万,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其城“高隅隐日,崇墉际云,……华林灵沼,崇台秘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营离宫于露寝之南,起别殿于永安之北,高构千寻,崇基万仞。……温宫胶葛,凉殿峥嵘。……名其南门曰朝宋,东门曰招魏,西门曰服凉,北门曰平朔”。北魏始光四年(427)被魏攻破,魏置统万镇,太和十一年(487)升为夏州。隋改朔方郡,唐复改夏州。宋太宗淳化五年(994)明令毁弃。今城垣仍存,分内、外二城,皆以灰青色白土筑成,颇坚实。外城残长506米,南垣及西北角保存较好。内城完整,南北527米,东西609米,残高10米许。四角建墩楼,最高达30余米。东、南垣各筑马面11座,西垣8座,北垣6座。每垣各开一门,均施瓮城。城内钟楼、鼓楼遗迹亦存。城中部偏西南,有一高约10米的土墩,周围多堆瓦砾,似为宫殿基址。城内散落大量陶器瓷器碎片、砖瓦、箭镞、铜镜等物,并发现龟纽“驸马都尉”铜印、铜佛像等。城周今全系沙漠。

☚ 镇靖堡   柳树涧堡 ☛
统万城

统万城

十六国夏国都城,北魏、唐夏州城。位于陕西与内蒙古交界处无定河北岸,南距靖边县城约50公里,俗称白城子。建于赫连勃勃凤翔元年(413),定名统万,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其城“高隅隐日,崇墉际云,……华林灵沼,崇台秘室,通房连阁,驰道苑园。……营离宫于露寝之南,起别殿于永安之北,高构千寻,崇基万仞。……温宫胶葛,凉殿峥嵘。……名其南门曰朝宋,东门曰招魏,西门曰服凉,北门曰平朔”。北魏始光四年(427)被魏攻破,魏置统万镇,太和十一年(487)升为夏州。隋改朔方郡,唐复改夏州。宋太宗淳化五年(994)明令毁弃。今城垣仍存,分内、外二城,皆以灰青色白土筑成,颇坚实。外城残长506米,南垣及西北角保存较好。内城完整,南北527米,东西609米,残高10米许。四角建墩楼,最高达30余米。东、南垣各筑马面11座,西垣8座,北垣6座。每垣各开一门,均施瓮城。城内钟楼、鼓楼遗迹亦存。城中部偏西南,有一高约10米的土墩,周围多堆瓦砾,似为宫殿基址。城内散落大量陶器瓷器碎片、砖瓦、箭镞、铜镜等物,并发现龟纽“驸马都尉”铜印、铜佛像等。城周今全系沙漠。

☚ 镇靖堡   柳树涧堡 ☛
统万城

统万城

十六国时期夏国都城。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东晋义熙三年 (407年),匈奴赫连勃勃称大夏王。义熙九年(413年)筑此城为都,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称统万城。以蒸土夯筑,锥刺不进,其坚可以砺刀斧。宋元嘉四年 (427年),北魏拓跋焘攻占统万城。后四年,夏亡。唐代于此置夏州。宋淳化五年(994年)迁民毁城。今于其地尚存城垣及宫殿遗迹。统万城由西城,东城及外郭城组成。西城周长二千四百七十米,呈长方形,东西宽约五百米、南北长约六百五十米。四面各开一门,依史书所记,南曰朝宋、东曰招魏、西曰服凉、北曰平朔。东城接于西城,周长二千五百六十六米,亦呈长方形,东西宽约五百米,南北长约七百三十米,东垣有一门。西城东南部及东城东北部有宫殿遗迹。外郭城仅在地面上留存有几段隆起的土堆,无法确知其位置及范围。因宋以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底沙泛起,统万城已沉于沙漠之中。


陕西靖边十六国之大厦国都城

☚ 平城   建康城 ☛
统万城

统万城

今山西靖边县北白城子。十六国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都此。夏凤翔元年(413),赫连勃勃自立为帝,动用十万民工蒸土筑城,兴建国都,取天下一统,君临万邦之意,以“统万” 为城名,故名。统万城高7丈,城基厚30步 (旧制每步5尺),城上宽10步,因墙土泛白,又名白城,城内建有宫室,殿宇高大,雕梁画栋,穷极文彩,这是统万城最辉煌的时期。夏昌武元年(418),赫连勃勃在长安置南台,统万城称北京。宋文帝元嘉四年 (427),夏国王赫连昌与北魏大战,夏改赫连定迁都平凉 (今甘肃平凉),统万城属北魏,魏在此设镇,后又置夏州。因统万城建于茫茫沙海之中,至唐朝,城几乎被沙土淹没。宋代,西夏党项族李继迁复以统万城为依托,不断骚扰宋,宋于淳化五年 (994) 下令城中居民迁居,毁城。从此,统万城成为废墟。

☚ 枹罕   平凉 ☛

统万城

即今白城子。在今陕西靖边以北约60公里。十六国夏(赫连夏)于公元413年在红柳河的东北、淖泥河的西南筑城建都,取名“统万”。取古语“君临天下,一统万邦”之意。唐许棠《夏州道中》诗:“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即统万城。

统万城

地名。十六国时期夏国都城。故址在今陕西榆林县西南白城子。东晋义熙三年(407),铁弗匈奴之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建大夏国。夏凤翔元年(413),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10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勃勃自以“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故名“统万”。城有4门,曰朝宋、招魏、服凉、平朔,以示强于周邻诸国。史称其城高10仞,基厚30步,上广10步,宫墙5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承光三年(427),遭北魏袭击,失守。魏改置统万镇。唐初为夏州朔方郡,唐末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治所。从党项拓跋部远祖拓跋思恭起至李继捧,9任节度使治此。宋淳化元年(990),党项拓跋部首领李继迁占领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受辽封夏国王,该城为党项族政治中心。五年(994),宋朝收抚李继迁,夏州归宋,宋太宗下诏毁其城。至道三年(997)复为党项所据。西夏建国后为夏州治所。

统万城

东晋义熙九年 (413年)夏赫连勃勃建,定都于此,在今陕西靖边县东北。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魏军攻占统万,改置统万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