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为一种坏死性动脉炎。原因不明,属胶原组织性血管病。全身中、小动脉发生坏死、炎症浸润、瘢痕形成,可致血管闭塞。可损害皮肤、肾脏、脾、淋巴结、肠胃、骨骼肌与心脏等多种器官和组织。治疗可采用激素、免疫抑制疗法。 结节性多动脉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是累及多处中、小动脉的进行性多系统炎性疾病,由于最先报道此病的Kassmaul和Maier在患者沿动脉分布处扪及小结节,故长期称为结节性动脉周围炎。30~40岁多见,男性较女性多3~4倍。 病因和发病机理 大多不明,可能是多因性的。有人认为由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引起,并在肌肉动脉或肾小球处检出HBsAg。 病理 其特点是中、小动脉各层的炎症和坏死,引起多发性动脉瘤、血栓和梗塞。这种动脉炎常呈节段性,好发于分叉处,向远端伸展并偶可累及微动脉或毗邻的静脉。可累及人体任何部位,以肾、心、脑、肌肉、胃肠系统多见,肺、脾很少受累。 临床表现 起病急缓不一,变化多端。通常早期以发热、体重减轻和乏力为主。先限于一个系统、经数周或数月波及多个系统。大多数患者(80~90%)肾脏可不同程度受累,半数可因肾功能衰竭致死。心脏以冠状动脉炎导致缺血、梗塞或心力衰竭为多见。心衰是本病第二死因,亦可发生心包炎或心律失常。尤以室上性心律不齐居多,可能因累及窦房结周围动脉所致。周围神经病变以下肢为多见,但常无症状。如有脑动脉炎则可抽搐、偏瘫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视网膜可有渗出和出血。约60%患者累及胃肠道、症状依所累及的器官而定,但腹痛是基本症状。肠或肠系膜的动脉炎可导致局灶性肠坏死、出血、溃疡或穿孔。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致便血、黑粪。肝动脉受累及时SGPT及AKP可升高。亦曾有引起急性胰腺炎和糖尿病的报告。关节痛较关节炎多见。肢体肌肉疼痛可由于神经病变、缺血或肌纤维内的血管损害所致。约25%患者出现皮损,典型的有皮下结节、网状青紫、溃疡和坏疽。皮下结节有压痛,可推动,皮肤上有红斑,直径可达1cm,下肢多见,是由于动脉瘤血栓形成或过度纤维化所致。部分男性患者可有睾丸炎或附睾炎。表现为阴囊疼痛、水肿和红斑,偶可使睾丸缩小。 实验室检查 活体检查是最重要的一种检查方法。多动脉炎的组织学上改变可分四期: 第一期为内膜及中层水肿。第二期发生急性炎症伴多核及嗜酸粒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样坏死和弹力层的破裂。此期可形成动脉瘤或血栓,并可累及邻近静脉。第三期为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可有淋巴样细胞肉芽组织形成。第四期愈合及纤维化,常伴血管腔闭塞。疾病活动期可在同一活检中见到不同时期的炎症和愈合。取标本的部位可以是皮下结节或其他皮疹(或有压痛的肌肉),必要时睾丸活检。活检都应包括弹性纤维染色。但应避免盲目的内脏活检,以防伤及动脉瘤造成大出血。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如肾、腹腔、肠系膜动脉等)能明确显示特征性动脉瘤的部位。血沉常增高,贫血可由于失血引起,80%患者白细胞增多且核左移。 诊断 由于临床表现多样,有时诊断困难。如能结合有关检查,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则有助于诊断。 ❶发热伴肌肉、关节疼痛,体重明显下降,血沉增快并有白细胞及血小板显著增多; ❷急性腹痛,恶心、呕吐或腹泻,肝脾肿大伴AKP升高或表现为急性坏死性胆囊炎; ❸急性或亚急性肾炎伴高热; ❹高热伴原因不明的中枢和/或外周神经系统病变; ❺不明热伴皮疹、特别是皮下结节或网状青紫; ❻上述不同表现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❼原因不明的迅速进行性高血压。 治疗 目前仍以激素为首选。对严重暴发性者强的松60~80mg/日,均分四次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步减量,最后以每日或隔日一次维持。环磷酰胺对动脉炎有较好效果,剂量为每日1~2mg/kg。亦可采用小剂量激素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 预后 与病变范围和累及的脏器密切有关。肾脏受累有氮质血症和高血压者预后不良。心脏有动脉炎和心律紊乱或肠穿孔和出血者可威胁生命。病变限于皮肤、关节和肌肉者预后较好。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前,5年生存率约为13%,应用激素后提高到48~57%。 ☚ 系统性血管炎 变应性肉芽肿 ☛
结节性多动脉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一种中、小动脉全层发生炎症和坏死的进行性多系统疾病。以30~40岁多见,男较女高3~4倍。过去因对本病认识不足,百余年前Kassmaul及Maier认为本病炎症只累及动脉壁外层,故长期称为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为多因性的。有报告在某些患者动脉壁或肾小球内查到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 (HBsAg)或表面抗体,认为病毒性肝炎是一重要病因,尚未获公认。 病理 好发于动脉分叉处,常呈节段性。向远端伸展累及微动脉或毗邻静脉。可累及全身各部位,以肾、心、脑、肌肉、肝胆和胃肠道为常见,较少累及肺、脾。多动脉炎的组织学改变可分四期: 第一期为内膜及中层水肿。第二期发生急性炎症伴多核及嗜酸粒细胞浸润,纤维样坏死和弹力层的破裂。此期可发生动脉瘤形成或血栓形成,并可累及邻近的静脉。第三期为慢性粒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第四期愈合及纤维化,常伴血管腔闭塞。临床表现 起病急缓不一,变化多端。一般早期以发热、体重降低及乏力为主,病变限于单一系统,经数周或数月以后波及多系统。约80~90%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半数以上的患者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心脏表现以冠状动脉炎导致缺血、梗塞或心力衰竭为多见。心衰是本病第二死因,亦可发生心包炎或心律不齐,其原因可能因窦房结是一种动脉周围结构,而本病常累及此处动脉。周围神经病变以下肢为多见,但常无症状,如有脑动脉炎则可抽搐、偏瘫或蜘蛛膜下腔出血。视网膜可有渗出和出血。约60%患者累及胃肠道,症状依所累及的器官而定。但腹痛是基本症状。如肠或肠系膜的动脉炎可导致局灶性肠坏死、出血、溃疡或穿孔。如动脉瘤破裂出血亦可致便血、黑粪。肝动脉受累时则SGPT及AKP可升高。亦曾有引起急性胰腺炎和糖尿病的报告。关节痛或关节炎可见于70%本病患者,多侵犯下肢大关节,不对称,不引起关节畸形。随着其他症状的出现,关节症状反趋减轻。肢体肌肉疼痛可由于神经病变、缺血或肌纤维内的血管损害引起。约25%患者出现皮损,典型的有:皮下结节、网状青紫、溃疡和坏疽。皮下结节有压痛,可推动,皮肤上有红斑,直径可达1cm,下肢多见,是由于动脉瘤血栓形成或纤维化所致。 部分男性患者可有睾丸炎或伴附睾炎。表现为阴囊疼痛、水肿和红斑,偶可使睾丸缩小。 实验室检查:活体检查是最重要的一种检查方法。疾病的活动期,在同一活检中可见到不同时期的炎症和愈合。取标本的部位可以是皮下结节或其他皮疹 (或有压痛的肌肉)。必要时睾丸活检。但应避免盲目的内脏活检。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如肾、腹腔、肠系膜等动脉,有助于明确动脉瘤的部位。血沉常增高,贫血可由失血引起,80%患者白细胞增多且左移。 诊断 由于临床表现多样,有时诊断较困难。Shul-man及Harvey (1972)提出本病有多种不同临床表现类型,如能注意则有助诊断。 ❶发热伴肌肉关节疼痛,体重明显下降,血沉增快并有血细胞及血小板显著增多; ❷急性腹痛,恶心、呕吐或腹泻,肝脾大伴AKP升高或表现为急性坏死性胆囊炎; ❸急性或亚急性肾炎伴高热; ❹高热伴原因不明的中枢和/或外周神经系统病变; ❺不明热伴皮疹,特别是皮下结节或网状青紫; ❻上述不同表现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❼原因不明的快速进行性高血压。 预后 这与病变范围和累及的脏器密切有关。肾脏受累有氮质血症和高血压者预后不良。心脏有动脉炎和心律紊乱或有肠穿孔和出血者威协生命。但病变限于皮肤、关节和肌肉者预后较好。在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前,5年生存率约为13%,应用激素后提高到48~57%。 治疗 目前仍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选。对严重暴发性者强的松60~80mg/d,分四次口服,病控制后逐步减量最后以每日或隔日一次维持。环磷酰胺对动脉炎有较好效果。剂量为每日1~2mg/kg。亦可采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 ☚ 系统性血管炎 变应性肉芽肿 ☛
结节性多动脉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属结缔组织病,是全身多脏器的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临床以多形性皮疹及沿中、小动脉走向分布出现结节为特征。发病年龄多在6岁以上。病因不明,与感染(尤以链球菌)、药物 (如磺胺类、青霉素等)过敏有关;也可发生于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及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程中。病变部位主要在肾、心及消化道等小动脉,呈血管全层急性炎性改变,在中层和内层有纤维素样坏死、血栓或动脉瘤形成,最终血管栓塞。 临床表现多样,全身症状有发热、出汗、软弱、乏力、消瘦、气促等。皮损呈多形性如斑疹、斑丘疹、荨麻疹或出血性皮疹;常伴皮下结节,如黄豆大小,沿动脉走向,一个或数个位于血管近旁,有压痛,可移动或与皮肤粘连,呈正常皮色或红色,偶有结节发生坏死。内脏病变以肾脏为常见,有腰痛,半数病例有高血压、血尿及蛋白尿,甚至少尿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胃肠道症状轻者有恶心、呕吐、便秘、腹泻; 重者有腹痛及便血。呼吸系统病变有肺炎、哮喘或结核样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以周围神经炎为多见,其他如言语及视力障碍、头晕、头痛; 可因脑血栓形成而致惊厥、昏迷;四肢肌肉、关节疼痛或压痛、肌力减退等。一岁以内婴儿极少患病,临床表现特殊,常称“婴儿型多动脉炎”; 血管壁纤维样坏死改变不明显,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心率快、心脏扩大,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包炎。心电图示左或右或左右心室肥大,心肌缺血或梗塞等。病程长短不一,急性发作后可缓解,随后又复加剧或交替出现,持续多年,亦有痊愈者。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常明显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嗜酸粒细胞亦可增多,轻度贫血、血沉增快、γ球蛋白增高,可有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尿素氮也可增加。血培养常阴性。诊断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必要时可将皮肤、皮下结节或肌肉作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改善急性症状和延长生命;保泰松、乙酰水杨酸等可作辅助治疗。抗癌药也可试用。一般认为本病预后较差。 ☚ 硬皮病 多发性大动脉炎 ☛
结节性多动脉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是多器官广泛坏死性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疾病,常伴有多形性皮损,但以沿小动脉分布的结节多见。病因未明。可能和感染(特别是链球菌和病毒)、药物(磺胺、碘化物、青霉素)及注射血清有关。因有些患者合并风湿热和荨麻疹,并且嗜酸粒细胞增多,近来又测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所以考虑其发病机理可能是一种感染性变态反应。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多于女,为4:1。由于受累的器官或系统在数量上、程度上和发病的先后次序常不相同,临床症状也复杂多样。皮损可在1/3的病例中出现,为多形性,但以结节多见。结节一般为黄豆大或更大,一个或数个,沿动脉排列,或不规则地聚集在血管旁,有痛及压痛,可自由推动或与皮肤粘连,呈正常皮色或玫瑰红以至鲜红色等。结节中心可发生坏死、形成溃疡。此外,尚可有红斑、水疱、风团、紫癜和网状青斑等。如仅有皮肤损害而无全身症状,或偶有轻微不适者,称为良性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 患者常有不规则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及关节疼痛。内脏病变以肾脏损害最多见,表现为肾小球肾炎。心脏受累时可引起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导致心力衰竭。胃肠道受累时多有剧烈腹痛,位于脐部胆囊处,同时有恶心呕吐。当阑尾、胰腺或肝脏血管受累时,临床表现可似急性阑尾炎、胰腺炎或肝坏死。神经系统病变以周围神经炎多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出现脑膜炎症状。其他如胸膜、肺、生殖系统均可受累。本病病程变异甚大,一般缓解期与加剧期交替。有时发展迅速,亦有持续多年者。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常在10000/mm3以上,中性粒细胞增加,约1/3病例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血小板亦可增多,血沉常增速,丙种球蛋白增高。肾脏受累时,有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体在20~50%病例为阳性。 组织病理损害为全层动脉炎变化,有诊断价值。其变化可分四期: ❶变性期:往往首先在中膜和外膜形成坏死灶,很快扩展到内膜。在坏死部位可形成小动脉瘤,破裂时脉管周围出血。 ❷炎症期: 在动脉坏死区域内有致密的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嗜中性细胞,但也有嗜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扩展到脉管周围组织,受累的动脉腔可被栓塞。 ❸肉芽形成期: 脉管壁坏死部分被肉芽组织所代替,内膜增殖使管腔部分甚至完全阻塞。 ❹纤维化期:毁坏的脉管壁被疤痕组织所代替,管腔缩小,继以阻塞或再通。 本病应与结节性红斑、红斑狼疮和皮肌炎鉴别。防治措施包括去除感染病灶,慎用致敏药物。发作期作适当休息。皮质激素可改善症状。剂量及用法根据病情而定。其他如羟基保泰松、消炎痛、阿司匹林等亦可作辅助治疗。 ☚ 皮肌炎 混合结缔组织病 ☛
结节性多动脉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为细小动脉壁各层组织的坏死性炎症,属胶原-血管病变,累及多系统,约1/2有肺部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0~40岁最多,男性比女性多见。 病因尚未明瞭。但过敏性反应肯定为主要的致病因素。过敏原可能为链球菌感染,磺胺、碘化物、青霉素、硫脲嘧啶等药物,血清等。发病机理可能与Ⅲ型或Ⅳ型变态反应有关。病变常在动脉中层开始,有节段性纤维蛋白性变坏死性炎症和全层水肿,随后侵入内膜。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浆细胞、中性及嗜酸粒细胞浸润,导致内膜增厚及管腔闭塞、血栓形成或小动脉瘤(结节性动脉炎)。肺脏病变可遍及两肺,呈小结节或大片坏死性干酪样变。如较大血管受到侵犯,偶有空洞形成。支气管壁可有广泛性溃疡或扩张。弥漫性肺动脉炎可引起广泛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继发性细菌或真菌感染可引起肺炎或肺脓肿。 早期有乏力、发热、肌肉关节疼痛。以后出现皮下结节,并有心脏、胃肠道、肾、神经系统等症状。呼吸系统症状有咳嗽、血痰、胸痛、发热。可发生肺栓塞,继发感染和肺动脉高压等症状。可伴有支气管哮喘。两肺有干湿罗音。晚期有杵状指。X线表现无特征性,可有间质性肺炎、多发性小结节或由肉芽肿、肺梗塞所形成的单个或散发的团块状阴影,组织坏死可形成空洞,可并发胸腔积液。白细胞常增多20,000~40,000/mm3。嗜酸粒细胞增高。血沉通常很高。血清冷球蛋白、巨球蛋白增高,抗核抗体及红斑狼疮细胞可阳性。对皮损、肌肉、睾丸等病变作组织活检,可作出诊断。本病须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坏死性肉芽肿、风湿热、类风湿病、结核病等相鉴别。 肾、心脏、脑等遭受侵犯者预后不良。病变限于皮肤,或其他主要器官受累较轻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治疗在于去除致敏药物及感染病灶。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缓解症状有效,常用剂量为强的松40~60mg/d,血沉恢复正常、症状缓解后可减量维持治疗数月。亦可试用免疫抑制药物,保泰松和阿斯匹林可作辅助治疗。 ☚ 肺过敏性脉管炎 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 ☛ 00018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