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软化斑
软化斑是一种罕见的肉芽肿性炎症疾病,病因未明。病变部位以膀胱、肾脏、输尿管为多见,偶尔可发生于睾丸、附睾、前列腺、阴道、肺、骨、肾上腺和皮肤。本病于1963年首先由Ferner和Lattes报道,至今有关结肠软化斑的文献报道仅十余例。
本病在显微镜下发现软化斑内有巨噬细胞,其中含圆或卵圆形包涵体,呈PAS染色阳性,鉴于这种包涵体系由糖脂组成,可能来自大肠杆菌胞膜,且抗菌治疗有时生效,故近年来多认为细菌感染可能和本病的病因有一定关系。病变常侵犯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少数同时侵犯阑尾、终末回肠、直肠、肛门、胃、结肠系膜、后腹膜、肠系膜淋巴结。肉眼可见病变粘膜呈黄褐色的结节、息肉或肿块突入肠腔,表面可有溃疡。病变广泛者肠壁呈弥漫增厚,肠管变窄。显微镜下可见软化斑由许多单核巨噬细胞组成,在其附近有炎症细胞,病灶位于粘膜下,多向粘膜扩展,形成结节或息肉状突入肠腔。粘膜上皮因挤压而萎缩,甚至溃烂。少数病灶扩展至结肠系膜和后腹膜。
男女发病无差异,可见于任何年龄。常见临床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血便、腹部肿块、衰弱和贫血等。本病常与癌瘤、结核病和结节病共存,以并发结肠癌为多见。乙状结肠镜检查常在直肠、乙状结肠发现有孤立无蒂息肉或肿块,表面粘膜可正常或溃烂。结肠广泛受累时,肠壁增厚,肠腔变窄,但肠壁多柔软,表面呈黄褐色,边缘多不整齐。在乙状结肠镜下采取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50%。治疗包括对症和支持疗法。病变局限在结肠者可考虑局部切除或电灼法。并发结肠癌、下消化道大出血、腹部肿块,或因肠襻狭窄而致肠阻塞者为手术适应证。广泛结肠病变者可试用抗结核或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