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经略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经略使 经略使官名。唐初始置,是边防军事长官,后多由节度使兼任。宋代往往置于陕西、河东、岭南等路,常兼安抚使,称经略安抚使,由各路帅府之知府、知州充任,掌一路军政民政。其官署称经略(使)司或经略安抚(使)司。 ☚ 留守 走马承受 ☛ 经略使军职名。唐贞观二年(628年)始于沿边重要地区设置。是边防之军事长官。后多由节度使兼任。 经略使 经略使官名。唐代置。宋、元沿置。非常设官,多由他官兼领。《新唐书·方镇表一》: “贞元三年 (公元787年) 德宗置行秦州,以刺史兼陇右经略使,治普润。”《元史·百官志八》: “经略使: 至正十八年 (公元1358年) 九月初六日,命经略使问民疾苦,招谕叛逆,果有怙终不悛,总督一应大小官吏,治兵裒粟,精练士卒,审用成算,申明纪律。” ☚ 经制使 经途尉 ☛ 经略使军职名。唐贞观二年(628年)始于沿边重要地区设置,是边防之军事长官,后多由节度使兼任。 经略使jing lüe shihigh commissioner of a border area 经略使官名。唐时为边境各州掌管军务的官吏。太宗贞观二年(628)始置,后多由节度使及都护兼领。安西都护府曾设四镇经略使。 经略使使职名。唐初始置,为中央派往边防地区的军事长官。主要负责边境的军事防务。节度使设立后,其地位低于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多由节度使兼任。宋代置于沿边各路,称经略安抚使。明清重大军事活动时特设经略使。职权高于总督。清中叶废。参见“安抚使”。 经略使官名。(1)宋金元置,见“经略使司”。(2)北洋政府设置,节制两省以上地方,其性质与巡阅使略同。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 六月二十日曾特派曹锟任川粤湘赣四省经略使;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 五月三十日曾特派张作霖兼蒙疆经略使,节制热河、绥远、察哈尔三特别行政区都统。 经略使军职差遣名。不常单置。 职源与沿革唐贞观二年,沿边州置经略使(《职源》)。北宋开宝八年九月二十四日,置常、润等州经略巡检使,咸平五年正月八日,设邠、宁、环庆、泾原、仪、渭、镇戎军经略使,是为单置经略使之始(《长编》卷51甲辰)。 职掌❶宋初置经略使,以文臣充,寓文臣总制武帅之意。所谓掌总护诸将、统制军旅,察治奸吏,以肃清一路。本路都总管、钤辖、都监受经略使节制(《长编》卷126癸未,《梦溪笔谈》卷1《故事》,《宋会要·职官》41之75《经略使》,《历代奏议》卷238《任将·刘挚论》)。 品位视差遣官所带本官职。初除,以前宰相、尚书右仆射(从一品)充。南宋初,或以集英殿修撰(正六品)文臣充(《长编》卷51甲辰、《要录》卷15甲午)。经略使多与安抚使连衔,以直秘阁(正七品)以上文臣充(《职源》)。位次于节制使、制置使(《宋史·王庶传》)。 编制一人。 简称与别名❶经略。《长编》卷51丁未:“齐贤竟罢经略,并坐此故耶?”《玉海》卷132《咸平经略使》:“咸平五年五月甲寅,以张齐贤为邠宁等经略使、判邠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