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经济进步延滞假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经济进步延滞假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Theodore William,1902—1996)在对农业社区与经济进步中心(即农村地区与工业城市中心)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舒尔茨最早在1950年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正当美国经济处于空前高速增长时,一些农业社区的生活标准还总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他最初给出的答案是: 这种相对贫困并不是由土地的自然特征决定的,而是由农业社区与经济进步中心的亲疏性所决定的。他在1951年又将这种思想具体化为所谓的“延滞假说”。该假说的基本内容包括:(1) 经济发展出现在特定的区位基上(一般存在一个或数个区位基)。(2) 区位基一般以典型的工业化城市经济结构为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往往出现在这些区位基的中心。区位基的中心一般不会属于农垦区而往往属于工业化城市中心,但由于这种城市中心的崛起,使得一些农垦区比另一些农垦区处于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区位上。(3) 位于或靠近特定经济发展区位基中心的区域经济组织一般运行良好,受惠于区位基中心的农业区的经济组织一般也运行良好。只有远离区位基的外围农业区的经济组织运行状况比较差。舒尔茨提出的“延滞假说”后来由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南加利福尼亚、佐治亚和田纳西等州进行了检验。他们对1860—1950年间这几个州内不同县的地方劳务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各种效率指数,与当地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程度的相关系数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证实了“延滞假说”的结论。他们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发现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达的县,其劳务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效率也高,越靠近这些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越高,农村收入也越高。这些都是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对农业要素市场所造成的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