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经济科学学术观点大全︱前言 前言 本书是一部中型的学术资料性工具书,旨在全面、简明地介绍我国经济理论界学术论争的不同观点。 举凡经济学及其分支学科体系的不同意见, 对经济科学名词、 概念的不同认识, 经济学术理论的不同见解, 以及对历史上的经济事件、经济学说的不同评述等, 都有所涉及, 可称为经过浓缩了的经济科学各类学术观点的“资料库”。 是经济院校师生和经济研究人员钻研、 探索经济理论时必备的工具书, 也可供自学青年、 理论宣传干部、实际工作者学习研究经济科学知识时参考。 经济科学的发展, 一是靠实践, 二是要争鸣。 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的密切结合, 是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 这种结合, 是与学术探讨和理论创新分不开的。 经济理论工作者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 接触和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 新问题时, 必然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见解。 然而, 这种认识和见解, 往往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只有通过争鸣, 不同的意见得到交融,不同的观点得到讨论,才能逐渐使各类经济学问题条理化、理论化、规范化, 并根据实践的发展, 摒弃不正确和过时的东西, 逐步形成严整的经济科学体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史, 就是一部学术理论的“争鸣史”。 读者从本书的内容可以看到, 几乎在我国经济科学的一切领域, 都存在学术上的争鸣,而且论战的各方都是有理有据的,有的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有的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某一具体问题, 有的是对某一新的理论的评价。 本书力求基本反映我国经济科学理论演变的概貌。 在本书的撰稿期间, 恰逢党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方针公布三十周年。 对我国经济科学学术论争作一个全面、 系统的记录和总结, 这是对“双百”方针的最好纪念。 为了方便叙述和读者查阅, 本书以经济理论界讨论的某一具体问题为单位, 以“条目”的形式对各种观点进行介绍。各条目的字数, 由其在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层次以及讨论深入程度的不同而定, 内容叙述有“强”“弱”之分。 本书的编写受到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的热情支持,得到我校有关方面领导的重视, 副校长汪行远也在工作较忙的情况下, 撰写了部分条目,王时杰教授、肖励锋、 汪廷忠、梁尚敏、 欧阳旭初、胡逢吉、 杨堪、 梁怀、 张家骧等副教授也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各篇的主要撰稿人是, 理论经济学: 汤为本、 汤五云、朱碧芳; 工业经济: 帅重庆、柯美禄; 农业经济: 方庆;商业经济; 余鑫炎、 叶全良; 物资经济; 彭科; 第三产业:都兴才; 建筑经济、 基建经济; 李昌清; 计划经济: 刘 光涛、 张小强、 尚贤军、 杨小苏、 刘太平; 财政: 吴俊培; 金融: 郑先炳、 付春章、 曹龙琪; 税收: 许建国; 价格: 曹英耀、 张相文; 劳动与工资: 朱延福; 会计: 阎德玉; 经济核算: 郑介甫; 统计: 汪行远、 刘良德、 徐唐先、 李金华; 经济体制改革: 叶远胜; 经济管理: 郑介甫、 陶维国、 刘明顺、 周润仙、 余平、李贤秀; 经济法: 刘克祥、 谭碧云、 杨景紫; 技术经济: 扶明高; 经济史: 姚会元; 经济思想史:万安培; 世界经济: 成协祥; 新兴学科及其他: 张光忠、 李玉梅、 赖思源、 庞志飞。 本书由张光忠主编。 参加编辑及资料整理工作的还有: 郑介甫、 扶明高、 罗才荣、 朱玉萍。《经济科学学术观点大全》编写组 1986年10月于中南财经大学 |
☚ 经济科学学术观点大全 经济科学学科辞典 ☛ 00012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