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jīngjìtèqū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为吸引外商前来贸易和投资而设置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的特定地区。 ◇ 通过经济特区可以利用外资,引进设备、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可以安排劳动就业。(人民日报.1981.4.10) ◇ 西部开发应该怎样去吸取搞经济特区的经验?(人民日报.2000.10.21) 经济特区jīngjì tèqū一个国家设置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地区。例如:“经济特区是适应世界性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而产生的,它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它是一个国家通往世界的重要门径。”(《经济日报》1985.6.3)“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开发沿海地区,从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文汇报》1991.4.1) 也称“特区”。例如:“当地经贸界人士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3个特区踏上了新台阶的日子即将到来。”(《文汇报》1987.11.29) 经济特区jīnɡjìtèqū为有效地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对外贸易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 经济特区jīng jì tè qū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1980年8月26日《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第一条:“为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jīng jì tè qūосóбая(специ льная,свобóдная)эконом ческая зóна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指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接受外国企业及旅外华侨、港澳同胞对国内进行投资,并对他们实行特殊管理及优惠政策的区域。多设立在我国东部沿海,对外交通运输通讯比较方便的区域。1979年4月,邓小平提出试办经济特区。7月15日,国务院下达(1979) 50号文件,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包括建设特区。此后,我国陆续建设了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及海南省等经济特区。 ☚ 按劳分配规律 国家预算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jīngjì tèqū国家设置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 ❍ ~是国家通往世界的一个窗口,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现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深圳是我国的第一个~。
相关链接 “经济特区”一词,1979年提出,1980年5月成立 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后又相继成立了4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主要目的和作用有: ❶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 ❷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❸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就业; ❹加快特定地区经济发展与经济开发的速度,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对全国(地区)经济发展形成吸纳和辐射作用; ❺获得更多的土地出售、出让和出租收益。☚ 经济手段 经济体制 ☛ 经济特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境内划出一定的范围,用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减免关税等优惠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设备以促进本地区和本国经济发展的特别经济区域。其称谓各国有所不同,如“出口加工区”、“自由工业区”、“自由贸易区”、“自由关税区”、“自由港”等等。世界上第一个经济特区是1847年意大利设置的里窝那自由港,以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效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上已有25个国家建立了75个经济特区。中国于1979年7月开始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各个经济特区的具体政策有所差异,但都有以下特点:经济发展以吸收外资为主;产品主要外销;市场调节为主;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有更大的自主权。中国的经济特区自开办以来,发展迅速,成效显著,日益显示出其技术窗口、管理窗口、知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的作用。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国家在其境内某一地区划定的经济上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广义的经济特区指各国在对外经济贸易中采取特殊政策的地区,包括国际自由贸易区、自由港、出口加工区、自由边境区、过境区等。17世纪中叶,意大利西北部热那亚被辟为自由港,首开其端。狭义的经济特区指社会主义国家中实行以市场经济为主及灵活开放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地区。目前世界上约有350个各式 “经济特区”,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3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以鼓励其前来投资。 经济特区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1979年由中国首先提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目前中国已划定5个经济特区,即:深圳(面积392km2)、珠海(121km2)、汕头(234km2)、厦门(1565km2)、海南(33920km2)。1998年这5个经济特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259亿元,新签利用外资合同2150宗,合同规定利用外资额62.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1.97亿美元。 经济特区 140 经济特区在水陆交通等条件优越的港口、城市等地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关境以外的特殊区域,在该区域内兴办基础设施,实行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在该区域内从事工商贸易活动,从而促进经济繁荣、增加财政和外汇收入。中国从1980年以来,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国家对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政治上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区的经济建设,以利用外资为主,大力发展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其经济活动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特区对外商在税收、土地使用费、入出境管理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 ☚ 中外合作企业 沿海开放城市 ☛
经济特区 ☚ 中国专业出口商品交易会 贸易管理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jingji tequ是在一个国家内划出一定的地区,这个地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用减免关税和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和外资,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经济特区在国际上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自由港,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对外贸易区、自由关税区、保税仓库区、自由边境区、过境区、经济特区、科学工业园区等。经济特区是适应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需要而逐步兴起的。世界上第一个经济特区是意大利的里窝那,它在1547年定名为自由港。17世纪以来,德国、意大利、法国、丹麦、葡萄牙等一些欧洲国家,分别将一些著名港口或城市宣布为自由港,或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自由贸易区。例如德国的汉堡、不来梅,意大利的热那亚和的里雅斯特,法国的敦刻尔克,丹麦的哥本哈根,葡萄牙的波尔图等。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一些宗主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输出本国资本,还在殖民地建立不同类型的经济特区。至80年代初,全世界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已有350个以上,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城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区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其中有不少是以加工出口为主,兼营对外贸易等业务的综合性经济特区,也有专营加工出口业务的。中国是在1979年,由中国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并相继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三个经济开放区,还有海南省。我国台湾省的高雄市、台中市也建立有三个加工出口区,其中高雄加工出口区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加工出口区命名的经济特区。 ☚ 经济区划 国土规划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jingji tequ一个国家划出一定面积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经济特区是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16世纪在意大利西北部出现里窝那、热内亚等自由港,这是世界最早的经济特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止,世界上已有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45个。战后至1980年,世界上已有各种类型经济特区591个,分布在82个国家内。它们名称各异,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自由关税区、自由边境区、科学工业地园区等,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国领土或地区内,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来投资,取得经济效益。 197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鼓励外国公民、华侨、港澳同胞及其公司、企业来投资设厂或与我方合资设厂、兴办企业和其他事业,并依法保护其资产、应得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一切在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业、农业、畜牧业、养殖业、旅游业、建筑业、高级技术研究制造业以及客商与我方共同感兴趣的其他行业,都可以投资兴办或与我方合资兴办。198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海南建省,把海南办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我国在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 ❶经济发展以利用外资为主; ❷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❸对前来投资的外商、侨商,在税收、土地使用费、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方便; ❹国家给经济特区以较多的自主权; ❺发展以工业为主,技术先进,能出口创汇的外向型经济。实践表明,经济特区可以发挥技术窗口、管理窗口、知识窗口、对外政策窗口的作用,可以作为改革的试验场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对稳定港、澳,促进祖国统一也有积极的影响。 ☚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审计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Jingji tequ在本国国土上,一般是在港口和边境城镇、交通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划出一个区域,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实行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特定地区。世界各地的经济特区,大体分三种形式: ❶以转口贸易为主的自由港及所在城市,如香港; ❷在边境、港口或交通枢纽附近开辟一定区域,实行免税自由贸易区; ❸以经营加工出口为主的出口加工区,如台湾高雄市。经济特区是适应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需要而逐步兴起的。世界上第一个经济特区是意大利的里窝那,它在1547年定名为自由港。至80年代初,全世界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已有350个以上,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城市。截止1988年底,中国已划定5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省。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我国特区的经济基本特征为: ❶建设资金以外资为主; ❷经济结构以“三资”(外资、侨资、港澳资)企业为主; ❸产品以外销为主; ❹经济运行机制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经济特区以发展工业为主、实行工贸结合,并相应发展旅游、房地产、金融、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其主要经济成分有: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外商独资经济、中外合资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等,此外,还有“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其中“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是我国特区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和学习管理经验,以达到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目的。 ☚ 集装箱运输 地图 ☛ 经济特区见“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根据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由我国政府划定的执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开办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所采取的最有影响的战略决策之一。1979年7月,我国确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厦门市创办经济特区;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这5个经济特区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915万人。建立经济特区可以使我国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对外贸易,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培养各种科技和管理人才,并成为内地学习和借鉴的样板。经济特区创办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❶初步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到1991年底,5个经济特区共批准兴办外商投资企业1.02万项,其中投产开业的近5000家。 ❷利用开放条件较快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1991年5个特区工业总产值达540亿元。 ❸努力开拓了外向型经济。仅深圳特区1991年就出口创汇34亿多美元。 ❹广泛开展了横向经济联系。特区成为连结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对外幅射作用都特别大。 ☚ 对外开放 沿海开放城市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一个主权国家为了加速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而实行某种特殊政策的特别区域。一般在一个国家内划出一定的地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用减免关税等优惠办法吸引外商和外资,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经济特区是适应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国在设立经济特区方面有不同的法律政策,经济特区的形式和名称也不一样,在国际上它有各种名称,如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保税仓库区、自由关税区、自由港、经济特区、对外贸易区等等。但基本目的都是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因此,不同名称的经济特区都实行特区内减免税收和其他优惠政策。经济特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5世纪中叶,意大利就出现过以自由港为名的经济特区。17世纪以后,经济特区也在欧洲的一些著名城市出现。到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上已有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5个经济特区。战后,各国经济特区不断发展,目前世界上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有500多个。我国1979年首先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此后又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三个经济开放区,并在海南省全省实行特殊经济政策。 ☚ 经济周期 经济一体化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本地区和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特区的产生和发展是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际经济交流日益扩展的必然产物。目前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个以上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 我国从1979年先后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兴办了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建省后,又设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我国的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国家境内开辟的经济特区,其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区不是特别行政区,而是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由社会主义国家行使主权的一级行政区域。在经济特区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和法令,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经济特区集中贯彻我国对外开放的各项特殊政策和措施。对经济特区实行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利用外资,产品大部分出口,其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活动密切相连,发展外向型经济。(2)特区经济活动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经济运行主要靠市场调节,不断加强国际竞争力,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3)特区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如降低或免征某些税,简化客商出入境手续等。(4)特区有较大经济活动自主权,如建设项目审批、财政和外汇等方面都较内地有较大自主权。 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它在对外开放总格局中,处于前沿阵地的战略地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区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台,有独特的地理和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优势。它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不但发展了自身,还辐射到内地,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特区是外向型经济,大量产品出口,发挥了向外辐射的积极作用。这样特区就成为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中间枢纽点。特区还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改革措施出台试点的基地,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示范窗口。二十几年来经济特区建设的实践表明,特区确实起到了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政策窗口的作用。应进一步发挥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保持和扩大特区这个经济开放的窗口,鼓励这些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 社会主义国家的外汇 沿海开放城市 ☛ 经济特区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来进行贸易和投资的特殊地区。我国现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五个经济特区。我国兴办特区的目的是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经济,加速四化建设。我国的特区不是政治特区,而是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是: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吸收外资,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应出口,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对外商在税收、出入境方面给予优惠和方便,并相应地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s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如实行优惠税率,提供良好、安全、可靠投资环境,建立事权集中、高效能的涉外经贸管理体制,以吸引外国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外汇收入,繁荣本地区和带动附近地区的经济。它与一般的出口加工区不同,是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相结合的综合性的经济特别区域。一般设置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的港口或边境城市。从1979年9月起,中国政府先后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分别指定一定区域,设立了经济特区;1988年决定把海南省办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将上海市浦东区作为经济特区;2006年5月决定将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经济特区“经济特别开发区”的简称。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对内、对外经济活动中,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在其境内所开辟的实施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在国际上,经济特区的主要形式有自由港、自由区、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免税区、自由边境区、出口加工区、多功能综合性经济特区等。世界上第一个经济特区是1547年意大利设置的自由港。以后,西欧和美国等国家相继效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特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展起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于1979—1980年首批建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属于多功能综合性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特区的经济发展以吸引外资为主,产品主要用于外销,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有更大的经济管理自主权。1990年又开发、开放了上海浦东新区。该新区虽不称“经济特区”,但实行比经济特区更为优惠的政策。 经济特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体的经济区。列宁在苏联建国初期,曾主张运用国家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租让制及同外资合营企业都是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依据列宁的理论,并吸收国际上现有的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的有益经验,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在若干沿海省区,分别划出一定地区设置经济特区,采取与内地不同的经济体制和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经济特区中利用外资的方式基本上有五种。一、来料加工和来料装配; 二、补偿贸易; 三、合作经营; 四、合资经营; 五、外资独资经营。 由于经济特区是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经济活动直接同国际市场挂钩,并与港澳交往频繁,所以经济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经济特区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形式,是我们学习同外国资本竞争、学习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生产并按现代化经营方式管理企业的学校,也是培养和造就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基地。办好经济特区,对收回香港主权后管理当地经济,以及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也具有重大经济与政治意义。 经济特区指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管理的经济区域。它主要靠引进外资进行建设,对愿意到特区投资的客商给予必要条件和一定的优惠与方便。这样的经济区域,是既与社会主义经济紧密相联,又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生联系的一种特殊的区域。它是我国当前与外资实行经济合作的一种形式。我们既允许外资在特区内兴办企业,又要按照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安排,确定引进。客商在特区兴办的企业可以独资经营也可与我方联合投资设厂,但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令和有关规定。 经济特区主权国家为了加速对外开放,创造有利于吸收外资的环境而实行某些特殊经济政策所划定的区域。在特区内,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审批手续简便,所得税等税赋可获得减免优惠,货物和人员进出国境可享受更多的方便,交通、电讯和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比东道国其他地区得到更优先的发展。建立经济特区的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先后批准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市和海南省五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 “窗口” 和“试验田”,它们对推动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主权国家为了加速对外开放,创造有利于吸收外资的环境而实行某些特殊经济政策所划定的区域。在特区内,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审批手续简便,所得税等税赋可获得减免优惠,货物和人员进出国境可享受更多的方便,交通、电讯和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比东道国其他地区得到更优先的发展。建立经济特区的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先后批准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市和海南省五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它们对推动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 国民待遇 经济技术开发区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将其国内或地区内划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可以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政策的一定区域。国际上分别称为 “自由贸易区”、“自由港”、“自由边境区”、“自由关税区”、“自由工业区”、“加工出口区”、“促进投资区”、“客户工业区” 等。 世界各地经济特区是随着商品经济、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兴起的。世界上经济特区的发展,大体经历四个阶段:(1)始于1 6世纪中叶,主要特征是建立自由港。1547年,意大利的热那亚港建立了世界第一个自由贸易港。(2)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主要特征是建立自由贸易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全世界有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5个自由贸易区。(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80年代初,主要特征是兴办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区逐步实现从单一贸易型向生产贸易型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4) 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筹建包括尖端工业、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等多功能的经济特区。 中国设立经济特区的战略目标是: 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出发,利用特区,直接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并试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找出对全国有益的共性经验,为四化建设服务。通过建立经济特区,也可以引进外资,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劳动就业,繁荣当地经济。中国经济特区的特殊性在于,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合资、独资企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体制以市场调节为主。 ☚ 以进养出 经济技术开发区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s一国在其国境以内,关境以外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吸引外资的特定场所。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外商前来投资,鼓励他们开设企业,从事贸易与出口加工工业等业务,以促进外贸发展,增加外汇收入。在特区内必须建有码头、仓库、道路与厂房等基本设施与较完善的生活设施,并实行免除关税等对外商的优惠待遇。经济特区的发展已有很长的历史,它是近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产物,相传第一个经济特区是1547年在意大利设置的里窝那自由港。此后,各国都把沿海港口辟为自由港,扩大对外贸易,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全世界26个国家,已设立了75个经济特区。战后各主要的工业国都放宽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增设经济特区。6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也利用建立经济特区来发展经济与对外贸易。 ☚ 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 关税同盟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指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接受外国企业及旅外华侨、港澳同胞对国内进行投资,并对他们实行特殊管理及优惠政策的区域。多设立在我国东部沿海、对外交通运输通讯设备比较方便的区域。 1979年4月,邓小平提出试办经济特区。7月15日,国务院下达(1979)50号文件,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包括建设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此后,我国陆续建设了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4个特区的总面积为526.26平方公里。 经济特区的“特”,主要表现在:(一)其经济发展主要靠吸收和利用外资,产品主要是面向出口。其经济是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综合体。(二)其经济活动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三)对前来进行投资的外商,在税收和出入境等方面,给以特殊的优惠和方便。(四)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有更大的自主权。经济特区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四个窗口”,即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1985年12月25日到1986年1月5日在深圳举行的经济特区工作会议认为,4个特区建设进展很快,成绩显著,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国内外所瞩目。1980年到1985年,4个特区实际利用外资12.8亿元,占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1/5;累计完成基建投资76.3亿元,开发建设用地4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蛇口、吉大、龙湖、湖里等9个工业区。1985年4个特区工业总产值达48亿多元,比建立特区前的1979年增长5.2倍。特区通过外引内联,弥补了资源缺乏、资金短缺、技术基础薄弱、专业人才不足等弱点,越来越发挥出“四个窗口”的作用。1985年以来,4个特区明确树立起建立外向型经济的指导思想,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轨道上,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海南建省后,成为我国第五个经济特区,到1991年末在天津、上海、大连等市先后开辟了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外资的规模日趋扩大。 ☚ 经济政策 经济危机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指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有各种不同类型。早在16世纪中叶,意大利就设立里窝那自由港,随后西班牙在直布罗陀、丹麦在哥本哈根建立自由贸易区。到20世纪40年代,已有26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了75个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特区继续得到发展,到1983年已有8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各种经济特区591个。中国设立经济特区是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利用外资的一种重要形式。1979年,国务院宣布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等市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决定将原属广东省的海南岛独立建省,并辟为中国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实行更为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并以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为主的特殊经济试验区,它既是中外之间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桥梁,又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探索经验的试验区,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 ☚ 自由贸易区 沿海开放城市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国境内划出一定的范围,新建或扩建码头、仓库、厂房等基础设施和实行减免关税等优惠待遇,吸引外国企业从事贸易与出口加工工业等业务活动的区域。其目的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鼓励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贸易,繁荣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 ☚ 出口奖励证 自由港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经济特别开发区的简称。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对内对外经济活动中,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在其境内所开辟的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国际上经济特区的主要形式有自由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免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边境区、多功能综合经济特区等。我国在改革开放中于1979~1980年首批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多功能综合性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特区的经济发展以吸引外资为主,产品主要用于外销,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有更大的经济管理自主权。 ☚ 外向型经济 经济技术开发区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Economic Special Zone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发展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的特殊区域。依其运作的形式和发展重点的不同,可分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投资促进区、科学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工业区、多功能综合性经济特区等类型。目前世界各国设置的不同类型的经济特区共有500多个。 我国兴办的经济特区是多功能综合性的经济特区。1979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我国将海南省建为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使上海浦东新区享有特区的某些政策,有些方面政策比特区还要特。这样,我国的经济特区便形成了 “5+1” 的局面。我国兴建特区的地点选择,主要是这些地区地处沿海,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侨乡易于吸收海外华侨资本,便于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开放政策,具有吸引外资的地缘优势。 兴建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步骤。我国的经济特区与非特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利用外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 “三资” 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 为主。(2) 特区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特区的产品以外销为主。产品外销使特区经济与国际市场息息相关,因而,经济活动要与国际市场接轨,以市场调节为主。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一特点尤为突出。(3) 特区实行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涉及税收、用地、投资、外商出入境、财政等方面。如在税收方面,特区企业享受优惠税率。特区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非特区企业为33%。对外商投资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生产性企业,从获利年度起可享受2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的优惠。减免税期满后,如属产品出口企业,经申请批准可按10%的税率缴纳,技术先进型企业,经申请批准,可延长3年减半期; 外商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上,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非生产性企业,从获利年度起,可享受1年免征、2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的优惠。在特区,除国家规定的少数用国产材料生产的产品外,其余产品一律免征关税、产品税或增值税。在土地使用方面,投资可按协议规定取得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也可通过招标或拍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在海南,允许外商对土地成片开发,出让土地使用权年限更长。在人员进出方面,对与我国有外交关系的或有官方贸易往来的国家或地区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胞到特区,在海南停留不超过15天,在深圳不超过5天,珠海不超过3天的,可在特区口岸办理临时入境签证。外商、外藉员工及其眷属,可申请办理多次入境签证。再如,对厦门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对上海浦东在金融、贸易方面实行的特殊政策等。(4) 特区地方政府享有较多的经济管理自主权。如在建设项目审批权限上,特区政府比非特区享有更大的自主权,海南、深圳、厦门还享有地方立法权。 我国的经济特区主要有以下作用: (1) 对外开放的 “窗口” 作用。通过经济特区的技术窗口,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形成“内地一特区一国外” 三点一线的加工出口体系,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通过经济特区的信息窗口,了解国外的变化和发展,获得世界市场行情和高新技术信息,使我们在对外交流中更主动更有利。通过经济特区的外贸出口,内地企业在特区设联络处办事处,洽谈业务,拓展外贸渠道,促进出口发展。通过特区的人才窗口,培养、锻炼新一代的管理人才、外贸人才、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2) 经济体制改革的 “试验区” 作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无现成经验可借鉴,为降低改革成本和风险,经济特区就成为改革的试验区,许多改革措施都在特区小范围内试验,失败了,变回来,损失较小; 成功了,向全国推广,收益极大。如我国在财政、金融、外汇、物价、产权交易、土地使用权的拍卖、住房改革等方面的改革举措,都是先在特区试点,有成绩有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的。(3) 辐射和带动作用。经济特区的发展对周边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的作用。这正是我国建特区的目标,通过局部地区的高速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的腾飞。(4) 特区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区濒临港澳台地区,特区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在经济上与港澳台地区的衔接,对这些地区回归祖国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度推行,经济特区与一般地区在经济体制和政策上的落差减小。在改革方面,我国虽已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但要在计划经济积习很深的基础上真正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在市场机制、企业制度、政府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制度、经济运行的法制化等等方面,都还需要特区的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探索和试验。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虽已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但在使对外开放从主要目标是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增加出口到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市场的转变,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方面,仍要求特区的深入试验和探索。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特区的发展将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转向依靠自身实力,增创新优势。特区继续发展除传统的政策优势、地理位置优势、人文优势外,多年的发展还积聚了新优势: 体制改革先行优势、经济实力优势、基础设施配套优势、产业结构升级优势、人才优势等,这些优势的集合将使特区在我国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继续起到试验区的作用。 ☚ 股份合作制 知识产权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管理的地区。目前,世界上有各种名称的经济特区400多个,遍及五大洲70多个国家。我国试办经济特区,是在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首先提出的。当时,广东省委负责人谈到如何发挥广东优势时,邓小平指出,可以划出一块地区,叫做特区。同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时指出,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出口特区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搞试点。1980年8月,全国五届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明确提出了“经济特区”这一概念。至今,我国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等5个经济特区。我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的特别行政区域。“特”,主要表现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上:第一,特区的经济是在全国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综合体,产品以面向国际市场为主。在政治上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二,特区的经济活动,以利用外资为主,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第三,对前来投资的客商,在税收、土地使用费、人员入境以及货物出口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和方便。第四,特区不依赖于别的国家或势力,成为既是开放的,又是独立的市场,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方便和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建立经济特区,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有利于及时获得国际经济信息,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利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此外,经济特区的设立,还将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统一事业。邓小平指出,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巡视时充分肯定了经济特区的作用,并进一步指出,经济特区要加快建设,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 第三世界 沿海经济开放区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在一个主权国家内划出一定地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特殊办法以及特殊灵活措施的经济区域。在我国经济特区内,允许国外工商业者进行投资、贸易、办厂或经营建筑、旅游、公用事业、服务行业等经济活动,也可把特区内的部分土地出租给国外工商业者,进行独资经营。特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实行公有制经济同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或外商独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结构。在经济特区内,对投资者在税收、土地使用、出入境管理方面,实行特殊优惠政策。设立经济特区,是实行对外开放的措施之一,是我国从封闭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重要条件。我国自1979年始,设立了深圳、汕头、珠海、厦门、海南岛等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浦东等,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国际经济二元结构 经济特区价格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的地区。国际上这样的地区很多,名称也各异,如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对外贸易区、自由关税区等。1979年我国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等地设置经济特区,为外国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条件,如在企业设备、原料、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 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 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和各种方便,以鼓励外商前来投资。在特区范围内外商可以在我国政策法令许可范围内采取各种方式兴办企业和经营各种行业。同时我国也给予外商以法律的保障。世界上第一个经济特区是1547年由意大利在里窝那港开辟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上共有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5个经济特区。截至1985年止,全世界已发展到82个国家和地区,共有520多个经济特区。 ☚ 经济开发区 合作经营 ☛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的目的,划出一定区域范围,实行某种特殊的经济政策,采取某种特殊措施而对外开放的地区。有“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保税区”、“自由边境区”、“自由加工区”、“自由工业区”等类别。世界上第一个经济特区是1547年在意大利设立的里窝那自由港。随后,西班牙在直布罗陀、丹麦在哥本哈根成立了自由贸易区。至20世纪40年代,已有26个国家和地区共设75个经济特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特区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普遍发展起来。1979年我国始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沿海城市建立经济特区。1984年后,又筹备、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各特区的具体政策虽有差异,但有一些共同特点: 经济发展以吸收外资为主; 产品主要用于外销; 以市场调节为主; 有较大的自主权,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 ☚ 外向型经济 深圳模式 ☛ 经济特区jing ji te quspecial economic zone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