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终南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终南山

终南山

又称南山、中南、地肺、秦山、秦岭。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 金风   顿首 ☛
终南山

终南山

唐诗篇名。五律。王维作。见《王右丞集笺注》卷七。诗人隐居终南山时所写。此诗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描写终南山的雄奇景象:“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首联言其高大,颔联和颈联言其广阔,尾联着重写终南山的清寥幽深。有的论者认为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与写景的前三联不相称,对此颇有微词。而王夫之指出:诗中写此两句,“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薑斋诗话》)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王、沈之说良是,最后两句可谓不写之写,全诗统一在对终南山雄峻辽廓的描写上,亦属作者境界壮美阔大的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张谦宜说:“《终南山》,于此看积健为雄之妙。”(《斋诗谈》卷五)

☚ 相思   汉江临泛 ☛

终南山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终南别业 下一篇: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应制 →
诗词简介:
 终南山距西安约40公里。其西起陇山,东至商洛,绵延千余里,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终南山山高林茂,岭秀景奇,主峰在长安县南,上有说经台、翠微寺等名胜。唐代终南山多隐逸之士,作者也曾建于终南别业,或隐居其中,或半官半隐。诗写为终南山秀色所吸引,移步换景,观赏入迷。《唐宋诗举要》谓此诗:“‘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分野’两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 zhōnɡ nán shān 》 
    《 终 南 山 》 
    [ tánɡ ]. wánɡ wéi.
    [ 唐 ]. 王 维 .
    tài yǐ jìn tiān dōu , lián shān dào hǎi yú 。 
    太 乙 近 天 都 , 连 山 到 海 隅 。 
    bái yún huí wànɡ hé , qīnɡ ǎi rù kàn wú 。 
    白 云 回 望 合 , 青 霭 入 看 无 。 
    fēn yě zhōnɡ fēnɡ biàn , yīn qínɡ zhònɡ hè shū 。 
    分 野 中 峰 变 , 阴 晴 众 壑 殊 。 
    yù tóu rén chù sù , ɡé shuǐ wèn qiáo fū 。 
    欲 投 人 处 宿 , 隔 水 问 樵 夫 。 
    ǒu rán zhí lín sǒu , tán xiào wú hái qī 。 
    偶 然 值 林 叟 , 谈 笑 无 还 期 。 
     
  • 《終南山》
    [唐].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终南山那高峻的峰顶,
    巍然直抵青天,
    气势恢弘的秦岭山脉,
    连绵直达海边。
    仰望时白云朵朵飘荡在山间,
    俯瞰时却又云气弥漫。
    远看时青霭氤氲,
    近看时却又什么也不见。
    站在太乙主峰远瞰,
    巨大的山脉正对应着天上的星宿,
    同一座山中却有阴晴多变。
    不觉间,已是傍晚,
    欲寻找可以歇宿的地方,
    隔着一条深涧,
    向远处的樵夫呼喊,
    声音绕着万壑千岩……
     

  • ①太乙:本为终南山的主峰之一,《五经要义》谓“太乙一名终南山,在扶风武功县”,则太乙又可指终南山,此诗即用其意。天都:天帝所居之所,一说此指唐京都长安。
     
    ②海隅:海边,海角。终南既不能高接天府,亦不到海边,皆夸张语。
     
    ③“白云”两句描写山中云霭变化:适才分散的白云,回头再看时已合拢;山中青色云气飘浮,近前却看不见了。青霭:山中呈青色的云雾之气。
     
    ④“分野”两句写终南山大:一峰之隔便属不同分野;一时之间,群谷间阴晴明暗各异。分野:古人以二十八宿星座的位置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叫“分野”。
  • 一名中南山,又称太乙山。位于唐都长安(即今西安市)南八十里,是秦岭山脉自武功到蓝田县境的总称,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山中物产丰富,有茂密的森林,众多的矿藏。唐代曾于山麓修造漕渠,直抵京师长安,用以转运南山的木材和木炭。山峰峻峭秀丽,如锦绣的画屏,屹立在古长安之南。唐代大诗人王维有《终南山诗》云:“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谷,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山问樵夫。”唐太宗也曾作有《望终南山》一诗: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缺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又据《新唐书·卢藏用传》载:唐人卢藏用想入朝作官,即隐居终南山中,以冀征召,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后果被召入仕。司马承祯也尝隐此山,亦被征召作官。藏用指终南山说: “此中大有嘉处。”承祯说: “仕宦之捷境耳。”后遂以“终南捷境”专指求名利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是诗人一首十分著名的写景名篇,在唐诗中描写山水景色气象之大,莫过此篇。
     
     诗的前三联直接写终南山景色。首联描写山之高大: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太乙,又称太一、太白,终南山的主峰,在眉县南,佛坪北。这里代指终南山。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横亘八百余里。
     
    诗人站在山上,抬头看,说它“近天都”,言其高;远望山的尽头“连海隅”,言其远。看似夸张,实是诗人亲眼所见所感。颔联写近景,写诗人的感同身受。“回望”与“入看”交互为用,诗人置身白云缭绕的山中,回头望,分向两旁的白云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继续前行,雾霭又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即。十个字极写山峰高峻,烟云变幻,移步换形,极富含蕴。如清张谦宜所云: “看山得三昧,尽此十字中。”
     
    (《斋诗谈》)颈联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山势之状尽收眼底。由于山间之阳光的强弱有无的变化,显现出千岩万壑的千姿万态,可谓尺幅具万里之势。“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前二句承“近天都”写山之高,后二句承“接海隅”写山之大,极尽山势变幻之妙,“四十字中,无所不包”
     
     (沈德潜语),凡登山之人,此乃人人所见之景,却道不出,而由王维笔端画出。末联写见山远而人寡,诗人运用笔断而意连的国画技法,点缀出一个振衣千仞的人物与一个淳朴的樵子的对话,进行点染,使整篇境界全出。从而使前三联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升华为人与大自然相融合的妙境。正如沈德潜所云: “今玩其语言”,“非寻常写景可比”,“手笔不在杜陵下” (《唐诗别裁集》)。
  • 终南山在唐代都城长安的南面,其主峰名太乙。诗的开首二句先由山下遥望,用夸张的写法,一下子就把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写了出来。三、四句由入山观望,写终南山的云雾奇景。这两句是互文句式,上下句交错为用,互相补充。非亲身经历者不能领略个中奥妙,非王维又难以用寥寥数字写得如此真切,令人回味无穷。五、六句由中峰俯瞰,展现终南山千山万谷的奇妙姿态。只见四面的山峰各属不同的分野,而这辽阔众多的山峰,由于所受太阳光线的差异和远近高低的不同,又有明有暗,气象万千。
     
     最后两句写诗人与樵夫的问答,但由“人处”、“隔水”也可以想象出那深山的茅屋炊烟和清清的溪水。此诗随着诗人的活动和游踪,由山下、山中、山顶和远、近、高、低各种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终南山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景色,既有壮阔之美,又有朦胧悠远之境。作品形象鲜明,诗中有画,但诗中角度的变换和人物动态的描写,都又为图画所不及。全诗仅四十个字,却把终南山写得如此传神,意蕴无穷,使我们不能不惊叹诗人语言的精炼、准确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  
     位于西安以南30公里处,是秦岭西自武功县东至蓝田以西一段的总称。又名中南山、太乙山、南山。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峻峭秀丽的山峰屹立在古长安之南,高2500米,千山横亘,涧道回旋,奇峰胜迹,不可胜数。唐代大诗人王维有《终南山》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唐代文人孟郊《游终南山》云:“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汉书》载:“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檀、枯,异类之物,不可胜厚,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秦汉时,专修一条河渠为长安城运送山中出产的漆。唐代也修造漕渠转运南山的木材和木炭。终南山在古代有两条通往南方的大道:一条叫子午道,通往汉中,另一条叫武关道,经商洛去楚、豫。古代这些谷口乃兵家必争之地。
     



《终南山》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解题】
 此诗约作于开元末年,时王维隐居终南山。宋本及《文苑英华》题作《终南山行》,《乐府诗集》则取此诗后四句题作《陆州歌第一》。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一称南山。秦岭山峰之一。诗中从各个方面描写终南山的高大,末二句点明诗人游山。意境雄浑,笔法细致。
 【注释】
 ①太乙:终南山的主峰。天都:犹帝都,指长安。②连山:连绵不断的山脉。海隅:海边,海角。终南山并不到海,此句是夸张写法。一说,关中平原古称陆海,此句谓终南山横亘于关中平原。③二句意谓四处远望,白云围合,似有青色烟雾;进入近处,青色烟雾又消失了。霭(ai):云雾。④此句意谓主峰中间为界,两边属于不同的分野。分野:古代星占术认为地上各州郡区域和天上的星象区域相对应,天上的星象发生变化预兆着对应地区的吉凶。星占学家将周天分成十二个等分,称十二次,又把二十八宿(xiu)作为座标,与地上各州郡配应。如终南山在秦地,是井宿、鬼宿的分野,在十二次中属鹑首。此处说它属不同分野是夸张的说法,并不真实。⑤此句意谓各个山谷之间在同一时间内却阴晴不同。这也是夸张形容山之广大。殊:不同。⑥人处:有人居住之处。

山水名胜诗之《终南山》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接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③。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④。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题解】
 终南山距西安约40公里。其西起陇山,东至商洛,绵延千余里,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终南山山高林茂,岭秀景奇,主峰在长安县南,上有说经台、翠微寺等名胜。唐代终南山多隐逸之士,作者也曾建于终南别业,或隐居其中,或半官半隐。诗写为终南山秀色所吸引,移步换景,观赏入迷。《唐宋诗举要》谓此诗:“‘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分野’两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
 【作者】
 王维,唐代诗人,生平见前河南《宿郑州》诗。
 【注释】
 ①太乙:本为终南山的主峰之一,《五经要义》谓“太乙一名终南山,在扶风武功县”,则太乙又可指终南山,此诗即用其意。天都:天帝所居之所,一说此指唐京都长安。②海隅:海边,海角。终南既不能高接天府,亦不到海边,皆夸张语。③“白云”两句描写山中云霭变化:适才分散的白云,回头再看时已合拢;山中青色云气飘浮,近前却看不见了。青霭:山中呈青色的云雾之气。④“分野”两句写终南山大:一峰之隔便属不同分野;一时之间,群谷间阴晴明暗各异。分野:古人以二十八宿星座的位置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叫“分野”。

终南山 - 古代制度 - 可可诗词网

终南山

 在陕西省西安市南,是道教的名山之一。据古书记载,唐代名医药家、道士孙思邈长期隐居于终南山,在山中采药,给百姓治病,修道。又据传说,王重阳、吕洞宾都曾在此山修炼。因此,山中名胜古迹很多。

诗词《终南山》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终南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诗今译】


 别称太乙的终南山紧靠着京都长安,
 它绵亘不断的山脉伸向遥远的海边。
 回首望舒卷的白云合拢得浑似锦团,
 那迷茫的翠霭青雾近看却踪迹杳然。
 天星将广袤的终南山分成若干区域,
 众沟壑或晴或阴呈现着不同的脸面。
 山中哪里有居住的人家?我要投宿,
 隔着喧响的山水,问那打柴的樵汉。


 【鉴赏提示】
 谈到王维的作品,大家都会想起宋代苏轼在 《东坡题跋》中说的一段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首《终南山》就体现了他“诗中有画”的特色。在作品中,王维不仅用绘画的方法技巧取景入诗,经营位置,用笔设色,而且作品体现了水墨画的风格意境,全篇诗元气淋漓,神韵飞动,言有尽而意无穷。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两句是仰视所见终南远景。作者由山外向山中行来,在极远处看到绵延不断伸向远方的山脉,所以采取提神太虚、整体呈示的方法,把巍峨壮观的终南全景摄入画面。颔联两句是平视所见终南近景。其中“白云回望合”一句是向后看,“青蔼入看无”一句则是向前看。景虽不同,意却一脉,都是说终南山景致缥缈迷茫,恍如仙境一般。颈联“分野”两句是在山上俯视到的远景,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尽收眼底,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尾联两句为下山后附近环境的呈示,即自近山而望远山。
 全诗四联八句,每联一个视点,一个角度,“因物赋形,随影换步”,勾画出了终南山的高峻、东西长、南北宽,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全整律动的立体的山。这是用中国画中“散点透视”的方法取景,是一种视点活动的全方位观照。作者在创作前提神太虚,观照全整律动的大自然,并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用散点多方位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情画境。
 诗人游览终南山水,感触自然界,必然要看到绚丽缤纷的山光水色。所以在创作时,就不光要注意到透视取景,经营布局,而且要讲究用色着墨。如前所述,首联是远景,距离遥远,诗人又可能是清晨出发,一切都朦胧恍惚,看不清色彩,故作者只勾勒大体的轮廓,没有一开始就对终南山浓抹重涂。颔联是近景,按理说本该精雕细刻,饱蘸酣墨,着力描绘山中缤纷的色彩了,可作者只涂了两笔:白,写茫茫云海,浮游不定,开合聚散,瞬息即变。青,即山岚,亦即“山中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的“空翠”,湿漉漉,潮乎乎,如纱似雾,亦有亦无。白云与青霭本是两种对比色,但作者不追求对比反差的烘托效果,而是采用国画中的晕染方法,让这两种颜色自然地融到一块,达到空灵缥缈,引人遐想无穷的效果。颈联两句表面上没着色彩,但“阴晴众壑殊”中暗含着色彩的变化。阴睛,分别指山的背光面和向阳面,向阳面明媚鲜艳,背光面幽深暗淡,形成了一个对比。而“众壑”,即千山万壑的向阳面与背光面聚合在一块,浓淡浅深有节奏地变化,整幅画面、整个终南山脉便奏响了一曲气势磅礴的色彩交响乐,令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
 此诗前三联写景,分别从远近前后、俯仰回环各个角度描绘,尾联笔锋一转,写自己打算借宿一晚,隔着水向砍柴人询问,问什么呢?作者却戛然而止,不作下文了,这样写看似很突兀,所以有人曾认为这“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 (《唐诗别裁集》卷九引)。但唯其如此,才像一幅画,才留出一块艺术的空白,让读者的想象力去填充,去回答。其妙处全在设一“问”字而不作答,不像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诗亦有情趣,但设问作答,宛若对白,毕竟有些直率。也不像杜牧的《清明》: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问一答,有些直截。而王维“问”了之后,诗中没有写樵夫是否回答,如何回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艺术的悬念和“空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问题:一、樵夫是忙于砍他的柴禾呢,还是回答了作者提的问题?二、樵夫如何回答?是有口没心地随便答,还是殷勤热心地做答?甚至干脆给作者当向导,引他到住宿处?三、“隔水”是指一条波浪翻腾的深沟大涧,还是狭窄的潺潺小溪?如果是指深沟大涧,那么诗人的“问”该是扯开嗓子大声呼喊;如果仅是一条小溪,诗人的“问”亦当是轻声细语,抱拳施礼,文绉绉地唱个喏?……末尾虽仅五字,却蕴含着这么多的问题,供读者遐想琢磨,不但与通体相配,而且是一种“计白当黑”、“以无为有”的高妙写法。这是典型的绘画风格,也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魅力所在。

古代文学作品《终南山》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终南山》

《终南山》

诗歌篇名。唐王维作。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唐诗纪事》云:‘或说此诗为议时之作。谓‘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言势焰盘据朝野也;“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言有表而无其内也;“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言恩泽偏也;“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言畏祸深也。’其说甚凿。王友琢崖尝闢之曰:‘诗有二义,或寄怀于景物,或寓情于讽谕,各有指归。乃好事之徒,每以附会为能,无论其诗之为兴为赋为比,而必曲为之说曰:此有为而言。无乃矫诬实甚欤。试思此诗,右丞自咏终南,于人何预?而或者云云若是,彼飞燕兴谗于太白,蛰龙腾谤于眉山,又何怪焉!黄山谷谓杜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斯言也,岂仅读杜者奉为金科哉。”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今人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这首诗从主峰太乙起笔,总揽全诗,以下移步换形,从各个角度写出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结末隔水一句,化实为虚,便空阔寥远而不板滞。全诗深得画理。王维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确非虚谈。”此诗写作者入山时的感受和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终南山高大巍峨、气象万千的瑰丽图景。落笔雄俊,“壮阔之中而写景复极细腻”(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北江语),文字简洁大度,意境完整浑融,引人遐想,情味无穷,具有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在唐代都城长安的南面,其主峰名太乙。诗的开首二句先由山下遥望,用夸张的写法,一下子就把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写了出来。三、四句由入山观望,写终南山的云雾奇景。这两句是互文句式,上下句交错为用,互相补充。非亲身经历者不能领略个中奥妙,非王维又难以用寥寥数字写得如此真切,令人回味无穷。五、六句由中峰俯瞰,展现终南山千山万谷的奇妙姿态。只见四面的山峰各属不同的分野,而这辽阔众多的山峰,由于所受太阳光线的差异和远近高低的不同,又有明有暗,气象万千。最后两句写诗人与樵夫的问答,但由“人处”、“隔水”也可以想象出那深山的茅屋炊烟和清清的溪水。此诗随着诗人的活动和游踪,由山下、山中、山顶和远、近、高、低各种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终南山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景色,既有壮阔之美,又有朦胧悠远之境。作品形象鲜明,诗中有画,但诗中角度的变换和人物动态的描写,都又为图画所不及。全诗仅四十个字,却把终南山写得如此传神,意蕴无穷,使我们不能不惊叹诗人语言的精炼、准确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终南山

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南25公里,为泰岭主峰之一,海拔2,000米以上。自西安望终南山,只见北山阴岭。唐代诗人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即指此。

终南山【同义】总目录


终南山橘山

终南山

终南一名最早见于《诗经》,古代亦称之为南山、中南山等。指蓝田与周至间秦岭北坡的一段长约120公里的低中山脉,海拔1000~2500米。主要山峰有王顺山、太兴山、嘉午台、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等。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山体由元古界各种变质岩及中生代花岗岩所组成,矿产有著名的蓝田玉、铁、铜、石墨和水泥灰石等,近年来又发现了金矿。终南山在地理上构成西安市南部的天然屏障,山前有地热田分布,也是关中中部的著名旅游区,如翠华山、南五台、高冠瀑布及楼观台等都是游人常往之地。

终南山

终南山

秦岭的一部分。《诗经》称“终南”和“南山”。《书·禹贡》称“终南”。据《汉书·地理志》、《五经要义》、《括地志》载,又有太乙(或一)山、中南山、周南山等异名。《雍录》载: “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岐、郿、鄠、长安、万年,相去八百里,连绵峙据其南者,皆此一山。”此即狭义秦岭。一说是秦岭自蓝田到武功一段的总称,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等。山中多名胜古迹,古代即负盛名。游人颇多,题咏者大有人在,唐太宗《望终南山》、祖咏《终南望余雪》、王维《终南山》、孟郊《终南山下作》、韩愈《南山诗》、刘禹锡《终南秋雪》等,即其中的一部分。唐人卢藏用和司马承祯都由隐此山而出仕。相传吕洞宾、刘海蟾曾修道于此山。今为西安市游览胜地。

☚ 秦岭   骊山 ☛

终南山

终南山

唐王维的五言律诗。*终南山,在今陕西长安县南,又名中南山,南山。其主峰为太乙山,又以此为其名。原诗是: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首联写终南山的位置和广大。天都,即帝都长安(一说指天帝之都)。终南山并未绵延到海边,说“到海隅”是用夸张手法以示其广大。中间两联描绘其万千气象,令人神往。末联写投宿问樵的情景,足见其荒远少人。用40个字写出终南山的姿容、气势,向为人们所传诵。

☚ 华岳   过始皇墓 ☛

终南山

终南山

唐张乔的五言律诗。*终南山,主峰在陕西长安县南,距长安城80里。原诗是: “带雪复衔春,横天占半秦。势奇看不定,景变写难真。洞远皆通岳,川多更有神。白云幽绝处,自古属樵人。”樵人,打柴的人。诗写终南山的奇异风光。

☚ 登慈恩寺塔   河湟旧卒 ☛

终南山

终南山

唐林宽的七言绝句。*终南山为秦岭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原诗是: “标奇耸峻壮长安,影入千门万户寒。徒自倚天生气色,尘中谁为举头看。”奇峻的终南山使长安更为壮观,但她枉有气色,尘世中的人谁去看她。因为终南山是隐士们的乐地。

☚ 曲江   长陵 ☛
终南山

终南山

秦岭的一部分。《诗经》称“终南”和“南山”。《书·禹贡》称“终南”。据《汉书·地理志》、《五经要义》、《括地志》载,又有太乙(或一)山、中南山、周南山等异名。《雍录》载: “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岐、郿、鄠、长安、万年,相去八百里,连绵峙据其南者,皆此一山。”此即狭义秦岭。一说是秦岭自蓝田到武功一段的总称,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等。山中多名胜古迹,古代即负盛名。游人颇多,题咏者大有人在,唐太宗《望终南山》、祖咏《终南望余雪》、王维《终南山》、孟郊《终南山下作》、韩愈《南山诗》、刘禹锡《终南秋雪》等,即其中的一部分。唐人卢藏用和司马承祯都由隐此山而出仕。相传吕洞宾、刘海蟾曾修道于此山。今为西安市游览胜地。

☚ 秦岭   骊山 ☛

终南山

终南山

唐王维的五言律诗。*终南山,在今陕西长安县南,又名中南山,南山。其主峰为太乙山,又以此为其名。原诗是: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首联写终南山的位置和广大。天都,即帝都长安(一说指天帝之都)。终南山并未绵延到海边,说“到海隅”是用夸张手法以示其广大。中间两联描绘其万千气象,令人神往。末联写投宿问樵的情景,足见其荒远少人。用40个字写出终南山的姿容、气势,向为人们所传诵。

☚ 华岳   过始皇墓 ☛

终南山

终南山

唐张乔的五言律诗。*终南山,主峰在陕西长安县南,距长安城80里。原诗是: “带雪复衔春,横天占半秦。势奇看不定,景变写难真。洞远皆通岳,川多更有神。白云幽绝处,自古属樵人。”樵人,打柴的人。诗写终南山的奇异风光。

☚ 登慈恩寺塔   河湟旧卒 ☛

终南山

终南山

唐林宽的七言绝句。*终南山为秦岭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原诗是: “标奇耸峻壮长安,影入千门万户寒。徒自倚天生气色,尘中谁为举头看。”奇峻的终南山使长安更为壮观,但她枉有气色,尘世中的人谁去看她。因为终南山是隐士们的乐地。

☚ 曲江   长陵 ☛
终南山

终南山

位于西安市南,是秦岭西自武功县,绵延于长安县境,东至蓝田县一段的总称。又名中南山、太乙山、南山。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千山横亘,涧道回旋,奇峰胜迹,不可胜数。唐诗人王维有《终南山》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明秦安王《终南山》诗:“遥望终南景,崔嵬春色妍。晴岚浮岭外,翠霭簇峰前。古柏擎朝露,苍松带晚烟。奇哉四皓客,乐矣任游眠。”秦汉时专修一条河渠为长安城运送山中所产之漆。唐代也修漕渠转运南山的木材和炭。终南山有两条大道:一条叫子午道,通往汉中;另一条叫武关道,经商洛往楚、豫。1992年,终南山辟为国家森林公园。

☚ 杜公祠   翠华山 ☛
终南山

终南山

又名中南山、太乙山、太一山、地肺山、南山、秦岭。是秦岭山脉西自武功东至蓝田这一段的总称,或专指西安城南的南山。终南山自古以来林木矿产资源丰富。《禹贡》:“终南惇物。”《诗·秦风》:“终南何有?有条有梅。”《汉书·东方朔传》:“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汧陇以东,商洛以西,厥壤肥饶……。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秦汉隋唐时期,咸阳和长安宫殿、民居建筑所需的木料以及城市所需薪炭、漆竹、石料、矿产、药材大都仰给于终南山。终南山的茂密植被调剂关中盆地中部的气候, 又蓄积了古都长安所需的水源。但由于终南山横亘关中之南,重峦迭嶂,既是关中平原的屏障,又阻碍关中与山南地区的交通。

☚ 牛首山   南五台 ☛

《终南山》zhong nan shan

Zhongnan Mountain→王维 (Wang Wei)

终南山

又名中南山、周南山、秦山、南山等。即今陕西秦岭山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