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细菌性肠炎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细菌性肠炎bacterial enteritis一种细菌性鱼病。病原体是肠型点状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f. intestinalis)。主要危害草鱼、青鱼。早期肠壁局部充血发炎,严重时全肠充血发炎。肠壁的弹性变差,肠内有很多淡黄色黏液;大鱼患病严重时可发展为淤血,全肠呈紫红色,肛门红肿,甚至腹腔内有腹水。流行水温25℃以上。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可引发此病。此病流行广,死亡率高。诊断时应注意与肠炎型出血病区别。可用大蒜素或肠炎灵等药物拌入饲料,投喂进行防治。 细菌性肠炎 细菌性肠炎细菌性肠炎是一组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由各种致病菌引起。近年来随卫生条件改善,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减低,但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仍较高。在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中,婴儿腹泻仍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菌性肠炎
引起细菌性肠炎的致病菌均系经口侵入。各种致病菌各有不同传染源(病人、带菌者或动物),并藉食物或水为传播媒介。潜伏期长短不一: 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物后在其中繁殖产生大量肠毒素,无需在肠道繁殖,故其潜伏期最短,仅1~6小时。其他致病菌在肠道内繁殖产生肠毒素者,其潜伏期也较短,大多为10~20小时;而侵入性致病菌的潜伏期则较长,一般为1~3天。人群对上述肠道致病菌普遍易感,不论男女老幼均可感染发病。细菌性肠炎多发生在夏秋季,有明显季节性,常与苍蝇活动和进食不洁生冷饮食习惯有关。除一般常见散发病例外,有时可引起大小不等流行与暴发,如细菌性食物中毒等。 引起细菌性肠炎的致病菌种类很多,发病机理视不同细菌而异。人感染该类细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胃肠道生理功能与防御措施以及摄入细菌的数量与毒力。前者包括胃酸分泌、肠粘膜表面的保护性粘液与分泌性抗体(IgA),尤其是正常肠道菌群的拮抗作用。 产肠毒素性病菌如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等以及侵入性病菌如痢疾杆菌、沙门菌与侵入性大肠杆菌等的致病机理参见各有关条目。 某些肠道致病菌兼有产肠毒素与侵入性的致病能力。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5种多肽肠毒素,抑制肠张力和收缩,并使肠粘膜分泌水与电解质,临床引起急性胃肠炎。在腹部手术后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过程中也可并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由于肠粘膜损伤与肠道充血助长该菌繁殖,并侵入肠壁,产生急性炎症和坏死,形成伪膜,引起伪膜性小肠结肠炎(见“葡萄球菌感染”条)。近年来又发现与抗生素相关的结肠炎,包括伪膜性结肠炎,常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引起。 细菌性肠炎的临床表现视不同致病菌、病变性质与部位而异,而且轻重不一。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临床症状以呕吐与中上腹痛为主,可伴有腹泻。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炎常见于婴儿,主要表现为大量水泻,不伴有腹痛,可引起严重脱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导致血压下降与周围循环衰竭。而一般常见的侵入性病菌所致的急性肠炎则表现为腹痛与腹泻。腹痛位于脐周或中上腹,大便水样,常带粘液。重者可呈血性粘液便,伴有畏寒、发热与血白细胞轻中度增多。 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大便常规检查与细菌培养,并通过各种病原学检查方法与病毒性(轮状病毒与纽瓦克类病毒)、真菌性(白色念珠菌)、原虫性(梨形鞭毛虫与溶组织阿米巴)肠炎以及严重全身感染所致的中毒性肠炎等相鉴别。 一般治疗除卧床休息、床边隔离外,应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为主。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等引起的轻型腹泻如婴儿腹泻,由于小肠吸收功能良好,葡萄糖有助于钠离子吸收,可采用葡萄糖-电解质等渗溶液口服,具有简单、经济与有效的优点。对重度腹泻病人有严重失水与低血容量休克者应快速静脉输液,可用生理盐水加等渗乳酸钠溶液2:1,并适当加入氯化钾溶液,以纠正失水与酸中毒。 细菌性肠炎除菌痢外,一般不需抗菌治疗,婴儿、老年与全身衰弱患者根据致病菌种类与敏感度试验可酌用抗菌治疗,如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呋喃唑酮、氯霉素等药物。 对症治疗,腹痛可用小剂量阿托品或普鲁苯辛口服。收敛剂如次碳酸铋与高岭土等无需应用。预防与肠道传染病预防基本相同。 ☚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大肠杆菌肠炎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