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学的建立和发展
十九世纪,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的需要,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与技术研究蓬勃开展,细菌学因而也有快速的进步。十九世纪下半叶,关于微生物的来源、发酵的本质、传染病的病因及免疫防治等重大问题,基本上得到了阐明,因此,十九世纪可谓微生物学的奠基时期。
自然发生说的破产 微生物的来源,自然发生说与非自然发生说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直到1836年舒尔策(Schulze,F.1815~1873)注意到空气中微生物的存在,设计了实验证明动物性或植物性有机物质溶液之腐败,系因空气中微生物进入所致。后来,1837年施旺(Sch-wann,T.1810~1882)、1854年施勒德(Schroder,H.G.F.1810~1885) 和杜希(Dusch,T.von 1824~1890)、1860年霍夫曼(Hoffmann,H.1819~1891) 等相继在舒尔策实验基础上,不断改进设计以证实自然发生说者之谬误。1861年巴斯德(Pasteur,L.1822~1895)的著名U形长颈瓶实验,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空气中广泛存在着微生物,当这些微生物进入肉汁后,才使肉汁中有机物分解、腐败。如隔绝或净化空气,经消毒过的肉汁就不会腐败。对此,1864年巴斯德在法国科学会议上发表研究报告,确认肉汁中的微生物并非“自然发生”,从而推翻了由来已久的自然发生说。
发酵本质的阐明 酿酒制醋,早为人类熟知。但其本质为何?在巴斯德大量工作之前,未能完全肯定。
1837年施旺等发现酵母菌,并谓酒类形成系由酵母菌分解液汁中糖类的结果。但在同时代,以德国化学家李比希(Liebig,J.F.von 1803~1873)为首的学者主张酵母菌在液汁中只起通气作用,强调酒类产生纯为化学变化。
1848年,巴斯德初步研究酒槽底部结成的酒石酸,发现微生物对右旋及左旋酒石酸的利用具有选择作用。1857~1862年间,他证明酵母菌为葡萄酒和啤酒发酵的原因。至于引起酒类发酵成醋的野酵母菌,可用60~65℃加热30分钟杀死,现今用于酒类和乳类的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即始于此。其后,他又阐明其他物质的腐败,亦由于某些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所致,且发现若干种微生物须在无氧环境中始可增殖。巴斯德的这些研究,使微生物学由形态学阶段进入生理学时代,他成为细菌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阐明的发酵等原理,除在酿造工业上具有重大意义和经济效益外,对于医药卫生及其他领域也有深刻的影响。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Lister,J. 1827~1912)在1852年创建的防腐外科即为一例。
微生物病原说的确立与特殊病原体的发现 早期对疾病的病原认识很模糊,有谓由于污秽的气体,亦有归咎于鬼神作祟者。1546年伏拉卡斯托罗(Fracastoro,G.1478~1553)认为传染病的原因为一种病芽,在其著书中详述病的传染有直接接触、间接接触传染物或空气传递。1720年马顿(Marten,B.生卒年份不明)曾详述结核病的传染规律。1762年普仑息(Plenciz,M. A. von 1705~1786)谓特殊的生物引起特殊的疾病。1840年亨利(Henle,J.1809~1885)对于疾病的传染学说阐述颇详,且指出病原体的特异性,并就其微生物病原说提出病人与传染者或传染物有关;必须分离出病原体;将病原体接种于健康者体内能发生疾病三个论点。亨利学说后经科赫(Koch,R.1843~1910)等研究被正式证实。
某些细菌能产生疾病的事实首先被科赫所证实(1876)。1863~1868年丹凡(Davaine,C. J.1812~1882)发现死于炭疽病畜的血液和脏器中有杆形小体,此种小体接种到健康动物,也能发生同样特殊症状并死亡。科赫将之培养于血清或眼房水内,可以传代繁殖。因而,他认为这些小体是活的细菌。再则,虽经多次传代,接种至实验动物,仍死于具有典型症状的炭疽病,同样在其血液和脏器中见有特殊菌形的大杆菌。这样就肯定了炭疽杆菌系炭疽病的病原体。从而科赫提出了下列假说:
❶特殊的微生物应在某种疾病的病体中查见,在健康者中不存在;
❷此特殊微生物能行分离培养而得纯种;
❸将此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发生同样病症;
❹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仍可获得纯培养。科赫假设在鉴定病原体时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应注意到一些例外情况。如明显健康者,可以是带菌或带毒者,有的病原体迄今尚未能在体外人工培养,亦有无适宜的易感动物等等。
科赫假说的提出,伴以他创建的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技术和染色法等,带动了一大批学者深究多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中,大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几均被查明并分离培养成功(见表)。
十九世纪主要病原微生物发现年代
病原微生物 | 发 现 者 | 发现年代 |
回归热螺旋体 麻风杆菌 炭疽杆菌 淋球菌 伤寒杆菌 鸡霍乱杆菌 结核杆菌 鼻疽杆菌 霍乱弧菌 白喉杆菌 葡萄球菌 破伤风杆菌 大肠杆菌 肺炎球菌 | Obermeier,O.H.F. Hansen,A. Koch, R. Neisser, A. Eberth,C. J. Pasteur, L. Koch, R. Loeffler,F.与Schutz,W. Koch, R. Loeffler,F. Rosenbach, F.J. Nicolaier,A. Escherich, T. Fraenkel,A. | 1873 1874 1878 1879 1880 1880 1882 1882 1883 1884 1884 1884 1885 1886 |
(续表)
病原微生物 | 发 现 者 | 发现年代 |
脑膜炎球菌 产气荚膜杆菌 | Weichselbaum.A. Welch,W.H.与Nuttall, G.H.F. | 1887 1892 |
流感杆菌 鼠疫杆菌 肉毒杆菌 痢疾杆菌 牛传染性胸膜 肺炎支原体 | Pfeiffer,R. Kitasato,S.与Yersin, A. Ermengem, E.P.M.van Shiga,K. Nocard,E.与Roux,E | 1892 1894 1895 1898 1898 |
副伤寒杆菌 | Schottmuller,H. | 1900 |
微生物学技术方法的进展 十九世纪细菌学发展快速的原因,与其技术方法之改进和创建是分不开的。其中重要的有:
(1)细菌培养方法的改进:
❶1854年施勒德和杜希使用棉花塞防止空气中杂菌进入灭菌过的培养物;
❷1872年施勒德用马铃薯斜切面作为培养基,发现其表面长有不同色素的菌落,证实每一菌落只含有一种类型的细菌;
❸1873年克勒勃(Klebs,E. 1834~1913)、1877年巴斯德、1878年李斯特、1879年奈加利(Nägeli,C.von 1817~1891)等创用稀释培养法,以分离培养得纯种细菌;
❹1874年罗伯兹(Roberts,W. 1830~1899)、1876年柯恩(Cohn,F.1828~1898)创用加热分离培养法,使芽胞细菌得以分离培养;
❺1877年,巴斯德将制成的培养基先经高热或间歇灭菌法(1877年由丁道尔[Tyndall,J.1820~1893]创建,亦称丁氏灭菌法)以杀死其中原存的杂菌及芽胞后再用于培养,此可免除培养结果中的混杂假象;
❻1881年科赫用动物明胶制成半固体营养培养基,或将混合菌涂布其表面,或先将菌混合于冷却至一定温度仍呈液态的明胶中作倾注培养,借此可将菌类分散纯化。但由于明胶熔化点低,培养温度不能超过20℃;且有的菌在20℃时生长缓慢;也有能分解明胶者,使分散菌又重新混合,这些都是其不足之处;
❼1882年,科赫的学生赫斯(Hess,W.1846~1911)受其夫人启发,改用海藻中的多糖提取物——琼脂替代明胶。琼脂近100℃时呈液态,冷至42℃以下固态化,且大多病原菌不能分解琼脂。因此,用1.5~2.0%琼脂固体培养基以分离细菌纯种极为简便,迄今仍是细菌学实验中广泛使用的技术之一;
❽科赫另一学生配替(Petri,R. J. 1852~1921)创用配替平皿以替代科赫创用的普通玻璃平板。配替平皿开放操作方便、通气,又能保持无菌状态。
(2)细菌染色法的发明:
❶1871~1875年,魏加特(Weigert,C.1845~1904)首先采用工业中的亚尼林染料用于细胞染色。1877年科赫转用亚尼林染料于细菌的染色。后(1879)又与艾利希共用创用抹片法、火焰固定法和标本染色法等;
❷1882年科赫创用抗酸性染色法,发现结核杆菌;
❸1884年革兰(Gram,C.1853~1938)发明鉴别染色法(即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紫色)和阴性(红色)两大类。此法迄今广泛作为鉴定未知细菌的第一步。
(3)显微镜的改进: 1866年起,阿伯(Abbé,E.K.1840~1905)等积极改进显微镜的制造工作。在显微镜中加添集光器,使视野明亮清晰。后又制成油浸接物镜头,采用消色玻璃透镜,使较小的物体得以辨认。至1880年,光学显微镜已甚精细,基本与今日相仿。约1880年左右,科赫研究显微摄影取得成功。例如炭疽杆菌的芽胞同其繁殖体同样清晰,这有利于细菌形态学资料的保存和比较研究。
人工免疫预防的萌芽 1877年,巴斯德证明鸡霍乱病是由一种特殊细菌引起的。他应用减弱感染力的鸡霍乱菌予以接种,感染后发生轻微症状,很快恢复,然后用强毒同菌攻击,却不再感染发病。这种预防法,即现用的各种人工免疫预防注射的开端。1879~1880年,他研究炭疽病。在1881年表演其菌苗能使绵羊不感染炭疽的实验。1885年,巴斯德将患狂犬病畜的脑组织,置23~25℃下干燥,使毒力减弱。这种经干燥过的脑制剂,可防治狂犬病狗的咬伤。因此,巴斯德的一生,包括免疫预防研究,对人类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