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mol%G+C测定bacterial mol%G+C determination
指细菌染色体DNA中鸟嘌呤和胞嘧啶占完整DNA的克分子百分比。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由四个碱基组成,即嘌呤碱基-腺嘌呤(A)和鸟嘌呤(G)与嘧啶碱基-胸腺嘧啶(T)和胞啶嘧(C)。原核和真核生物及多数病毒DNA是由特异碱基配对(A+T、G+C)构成的互补双链。已有实验证明,A+T与G+C碱基对的比率在生物间是不同的,并且,在某一特定生物体内这种比率(mol%G+C)可以用作生物间的一种比较特征。意义:DNA代表着遗传信息,并储存于生物细胞内。这种信息是通过DNA双链的脱氧核糖核苷的线性排列编码的。DNA作为模板,将信息转录给RNA,然后再由RNA将信息翻译成蛋白质而反应出生物的表型功能。通过DNA的复制,这种信息可传给下一代。在同一生物不同代间DNAmol%G+C变异甚微,所以,mol%G+C含量是生物种的特征。(1)G+C含量测定是细菌鉴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它适合于细菌的分类鉴定,易于鉴别。(2)有助于鉴别表型特征相似的细菌(尤其是鉴定新种)。(3)可作为判定细菌种属间亲缘关系的参考标准。通过鉴定细菌DNA中mol%G+C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一般遵循下述原则:
❶G+C含量不同的细菌(一般差异>5%)可以肯定不是同种细菌;而G+C含量相同的细菌可能是相同或相近的种属,也可能是不同种属的细菌。若判定G+C含量相同的细菌间的关系尚需了解二者核酸的同源性。
❷两组细菌的G+C含量差别在2%以内是无意义的,若差别在4%~5%可认为是同种内的不同菌株。
❸两组细菌的G+C含量差别在10%~15%,可认为是同属内不同种的细菌,若差别在20%~30%,可认为不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