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移植xìbāo yízhí〈动〉 通过注射等方法将供者大量游离的、具有活性的细胞输送到受者的血管、体腔或组织器官内。 细胞移植cellular transplantation系移植的一种。仅指移植细胞而言。如成分输血中的输入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近年开展的胰岛细胞移植、骨髓移植及其他内分泌性细胞移植等。细胞移植较其他移植针对性更大,排异反应等可较好解决,近年发展较快,如用胎儿细胞制成的生物制品用于治疗某些血液疾病、恶性肿瘤等已获得明显效果。 细胞移植transplantation of cells指仅将组织的细胞,经分离后移植到自体或异体内。最常用者是输全血,或经分离后单纯输注红细胞或白细胞。此外,尚有骨髓移植和胰岛细胞移植等。 细胞移植 细胞移植将有活力的细胞群,常制备成悬液,从一个个体输到另一个体体内,叫做细胞移植。接受移植细胞群的部位,常为血液、体腔,也有植入到各种组织(如皮下,肌肉层) 内和各种脏器如脾、肾、肝包膜下或实质内。 细胞移植最常见的例子是输血。早在纪元前三十世纪已有输血的记载。到十九世纪后半期输血虽屡有报道,但危险极大,直到本世纪初Landsteiner发现红细胞的ABO血型后,输血才能安全地使用,Landsteiner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金。 其他种类的细胞移植和红细胞不同,含有组织相容性抗原或叫移值抗原。所以,细胞移植也要区分为自体、同质、同种和异种移植。同种细胞移植后发生的排斥反应也和器官移植相同,情况远较输血为复杂,其中著名的例子是骨髓移植。 1951年Lorenz应用骨髓移植于被致死量照射的小鼠,以抑制急性放射死亡成功。此后,不仅骨髓,其他种类细胞(肝、脾等)也被用来作移植实验研究,主要是试验其恢复造血的能力,其次是研究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机理等。 骨髓移植在科学的条件下应用于人,开始于1956年Mathe等在巴黎为救治一些被意外地受到致死量照射的医生,1959年他们发表了人体骨髓移植的技术。六十年代同种骨髓移植逐步地推广,仅就治疗急性白血病而言到1971年已超过200例。 与组织和器官移植相比,同种细胞移植的特点是: ❶移植方式是输注移植; ❷被移植的细胞多少失去了原来的环境,因而易受到受者体内免疫性和非免疫性的损害; ❸抗原裸露,排斥反应较剧; ❹由于移植细胞在受者体内是移动的,可以在远离原来植入的地方遭到破坏。因此,细胞移植后发生在受者和移植细胞间的反应是比较复杂的。加以细胞在提纯、备制和输注过程中的损伤和损失,为了取得移植疗效,往往需要作大数量的细胞移植。 迄今,有稳定疗效的实际上尚只有输血和血的部分成分。近年来应用骨髓移植较多,胰岛移植也获初步的疗效。 (1) 输血: ABO配型合适即能输血,血型不合可导致溶血,甚至死亡。临床上可根据需要输入某种血细胞,如输血小板纠正血小板缺乏症,输浓缩白细胞血以纠正粒细胞缺乏症。 (2) 骨髓移植: 适应证有严重免疫缺陷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以及应用大剂量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病人,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等。骨髓移植近年应用者较多,据ACS/NIH处统计到1977年全球达350例,估计尚有250例未行登记。骨髓移植效果和HLA配型关系密切,迄今,仅在同胞间的骨髓移植,并经术前HLA配型相符者,始能取得移植成功;此外,还必需输入足够的细胞数,一般要求移植数为5×108/kg。疗效以治疗再障较好,长期存活可达到43%,急性白血病也达13%。移植失败原因主要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排斥反应和感染。(3) 胰岛移植:1976年Najarian首次作人体同种胰岛移植,到1980年全球共为68例施行74次。适应证有二: ❶同种移植治疗糖尿病。以胶原酶消化,葡聚糖梯度离心的高纯度的成年或新生期胰岛,移植于门脉内有效。能暂时减少胰岛素用量(最长1例达18月)。但由于不能控制的排斥反应,难以完全治愈。唯一确切的例外是1979年Largiader报告的,已作移植一年,不需用胰岛素,血糖始终正常。此例成功可能与供者仅21/2岁和移植于脾内有关。 ❷自体胰岛移植,预防因慢性胰腺炎无法控制疼痛而作全胰切除术后糖尿病的发生,已有3例报告,应用不全提纯的自体胰岛,作门脉内输注,例1随诊已18个月,血糖始终正常。另外,还证明肝内胰岛存活良好,β细胞内有胰岛素。做胰岛移植5分钟后,血中即可测出胰岛素。 用作实验性移植的细胞,主要有淋巴细胞和造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还有胎儿肝细胞、胎儿或成年脾细胞、胰岛移植等。上述各种细胞从五十年代起陆续用于实验移植。移植细胞的存活时间随着提取方式,细胞种类,受、供者亲缘关系和免疫状态而有所不同。常见的实验性细胞移植适用于下列研究: (1) 恢复经致死量照射动物的造血功能: 移植细胞用的是胎儿肝细胞、胎儿或成年脾细胞、骨髓细胞等。以致死照射动物存活时间作为移植细胞的功能指标。一般以移植同质细胞效果较好,同种较差,异种移植多告失败。影响移植存活的其他因素尚有:移植细胞数量、术前X线照射量和骨髓移植离照射的间隔时间,一般照射后24小时移植效果最好。 (2) 诱发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应用的同种移植细胞有骨髓细胞、淋巴结细胞、胸腺细胞和巨噬细胞。自胸导管或其他系统提取的长期存活的同种小淋巴细胞产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把握较大。移植巨噬细胞本身不能直接诱发,但在淋巴细胞诱发反应中起到辅助作用。 (3) 诱发免疫力以对抗感染: 用作移植的有产生抗体的细胞和免疫活性淋巴细胞。移植白细胞的抗感染能力是有限的,仅能存活0.5~12小时,但有存活达12天的报告。移植的白细胞宜配型相符,数量特大,如能长期存活,则可能效力较大。啮齿类移植有活力的单核细胞数宜在106和109之间。 (4) 产生抗肿瘤的免疫力;能否有效和移植的T细胞绝对数量有关。 施行同种配型不合的骨髓移植以诱发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并利用此反应抗肿瘤。宜和化学疗法联合应用,其疗效评价不一。 (5)诱发免疫耐受:移植淋巴结细胞、脾细胞和骨髓细胞给没有特异抗原的受者,可以诱发长期的特异性耐受。也可以移植非同质细胞给新生宿主以诱发免疫耐受,此类实验多在啮齿类动物进行。各种细胞效果不同,骨髓细胞效果较好,幼龄脾细胞由于富于造血细胞,其功效和成年骨髓细胞相似。 (6) 抑制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此项研究途径颇多。如先以梯度离心,有选择性地去掉骨髓中的免疫活性细胞后,再作骨髓移植可以大为减轻或避免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同样的,在输入同种淋巴结细胞的同时,输入大量正常的宿主细胞,也可以减轻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7) 胰岛移植治疗实验性糖尿病: 多在大鼠中进行实验。在改进提纯方法: 以胶原酶消化剪成小碎片的成年胰,使其胰岛与其他胰腺组织分离 (Moskalewski 1965,Lacy 1967),然后用葡聚糖作梯度分离法 (Lindall1969),提取高纯度的胰岛,作门脉内或腹腔内输注,可以使以链脲霉素诱发的同质糖尿病大鼠,获得治愈,长期存活。缺点是移植胰岛数量需多,并非一个供胰可以供给,因此有用胎胰或新生期胰的,因其含胰岛比例较大,并经短期培养,使胰岛增多,胰腺体退变消失。1979年Kretsch-mer应用狗的不全提纯的胰岛作自体脾内移植,也可以控制因全胰切除而发生的糖尿病。但不论何种方法作同种胰岛移植,均由于不可控制的排斥反应,迄今不能有长期疗效。 单纯β细胞移植:从大鼠胰中培养出的单层β细胞,移植于糖尿病大鼠门脉内,或置β细胞于特制膜上,形成管形,作异种移植于狗的血循中,曾获短期疗效。 (8) 肝细胞移植: 用来治疗实验性急性肝缺血或化学毒剂所引起的肝坏死肝功能衰竭和某种酶缺乏所致的先天性肝代谢缺陷症。Davis,Sommer等相继报告用肝细胞移植于自体或同种、以药物诱发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大鼠,与不用移植来治疗组相比,获得较高的存活率和较长的存活期。移植的途径有门脉内、腹腔内和脾内,而以后者为佳。Mito证明脾髓是移植肝细胞的最好基地,移植正常鼠肝细胞于脾内,8月后看到增殖而形成正常肝索和肝窦样结构。有兴趣的是移植硬变鼠肝的细胞于脾内,其增殖能力较取自正常鼠肝者为快。 Sutherland、Makowka等先后报道用肝细胞移植来治疗实验性缺血性肝坏死,也获得较对照组为好的存活率。 在治疗先天性酶缺如肝代谢病,只有经门脉的肝细胞移植才有效,可能与门脉血液内含有 “肝营养因子”有关。 ☚ 器官移植 离体器官保存 ☛ 00015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