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组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组曲zǔ qǔ由几个器乐组成的一组乐曲。1930年丰子恺《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近世西洋乐坛之盛况》:“罕顿以前,最初的奏鸣曲是‘室内奏鸣曲’(‘chamber sonata’),或称为‘巴尔典塔’(‘partita’),或称为‘组曲’(‘suite’)。” 歌曲 歌曲歌(~本;~谣;乐歌;山~;儿~;渔~;牧~;军~;国~) 曲(曲子;曲调;戏~;小~;名~;组~;选~) 讴 乐风 阕勾 另见:音乐 歌词 表演 唱歌 演奏 ☚ 歌曲 各种歌曲 ☛ 组曲17、18世纪重要器乐体裁之一。分为3种:早期组曲包括3种(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古典组曲包括4种(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现代组曲分5种(集锦组曲、独立标题性的组曲、特性曲组曲、民族风格组曲、仿古组曲)。中国20世纪30年代兴起。代表作品:格里格《彼尔·金特》、李焕之《春节序曲》、霍尔斯特《行星》。 组曲 组曲一种结构比较自由、松散的多乐章器乐套曲曲式。它包含的乐章数量不定,最低不少于3个,最高可达10余个。每乐章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艺术构思。组曲可分为两类:古组曲(又称古代组曲)和新型组曲(又称近代组曲)。古组曲形成于17世纪,18世纪上半叶盛行。古组曲的突出特征是它的舞曲性质,实际上就是由若干舞曲连接而成,每曲为一乐章,各乐章使用同一调性,都用二段体结构写成。若干舞曲中以4首为骨干,这4首必不可少,其名称及排列顺序为: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阿勒曼德是一种德国轮舞,其舞曲为中庸的慢速,音乐比较严肃并有进行意味;库朗特源于法国,是一种活跃的独舞,舞曲为3拍子,快速度;萨拉班德源于西班牙的一种慢速3拍子舞蹈,音乐强调“1+2”的特定3拍子节奏型,比较抒情;吉格源于英国,舞曲为快速三拍子,常用赋格形式展开,形成连续不停顿的运动。除这4首基本的舞曲之外,可添加其他舞曲,常见的有:阿勒曼德舞曲之前可加前奏曲或序曲、托卡塔曲、幻想曲等;萨拉班德舞曲之后常有一段它的装饰变奏,称为“复奏曲”或“萨拉班德舞曲的扩展部分”(有时也在库朗特舞曲或阿勒曼德舞曲之后);萨拉班德舞与吉格舞曲之间可加有小步舞曲、加沃特舞曲、布列舞曲、帕斯比叶舞曲等,有时还可以见到添加的英格兰舞曲、路尔舞曲、波洛奈兹舞曲等,此外还可以遇到加有咏叹调、回旋曲、谐谑曲、随想曲等情形。古组曲典范性的代表作,可推巴赫的《英国组曲》、《法国组曲》。 ☚ 回旋奏鸣曲式 套曲及交响套曲 ☛ 组曲 组曲Zuqu器乐体裁之一。有两种类型: ☚ 创意曲 协奏曲 ☛ 组曲 组曲组曲指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器乐套曲。古曲组曲是按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构成,有时冠以前奏曲或插入布列舞曲、加沃特舞曲、小步舞曲等。各乐章均使用同一调性,以二段体构成,每段分别反复演奏一次。以巴赫的《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最为著名。19世纪后半叶,现代组曲兴起,其形式不同于古典组曲,由若干不同体裁、不同性格、不同调性的乐曲集合而成。大致分为集锦式组曲(由选自配剧音乐、舞剧、歌剧、电影音乐或配乐朗诵等音乐的若干乐曲辑成)、独立的标题性组曲(如交响组曲)、特性曲组曲(由各种特性曲或标题小曲组成)、民族风格组曲、仿古组曲等。著名的现代组曲有E·格里格的《培尔·金特》、G·比才的《阿莱城姑娘》、H·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山鲁佐德》、R·舒曼的《狂欢节》、M·拉威尔的《库普兰之墓》等。中国作品有交响组曲《白毛女》等。 ☚ 协奏曲 室内乐 ☛ 组曲由若干器乐曲乐章组成的套曲。特点是各乐章的结合较自由,每个乐章都有相对独立性。如巴赫的古典钢琴组曲。近现代的组曲形式较多,有的由若干有特性或民族特色的乐曲组成;有的由歌剧、舞剧、电影音乐中选出若干乐曲组成;有的则具有标题音乐性质等。分别如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安塔尔》交响组曲等。 组曲suit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