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与囊肿
纵隔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原发性纵隔肿瘤包括多种纵隔组织和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常以肿块病变为其共同表现,特征性较少,不少纵隔肿瘤有其好发部位,是在X线上鉴别纵隔肿瘤的重要征象之一。前纵隔常见的肿瘤有胸骨后甲状腺肿、胸腺瘤和畸胎瘤。其中以胸骨后甲状腺肿的位置较高,位于前纵隔的上部;胸腺瘤和畸胎瘤位于前纵隔中部,少数可位于前纵隔的上部或下部。中纵隔常见的肿瘤有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淋巴瘤位于两侧气管旁、隆突下和肺门区,相当于中纵隔的上、中部。支气管囊肿位于气管、支气管和肺门支气管邻近,亦相当于中纵隔的上、中部; 心包囊肿贴于心包膜上,多数位于心膈角区,相当于中纵隔的下部。后纵隔常见的肿瘤为神经原性肿瘤。食管囊肿发生于食管的行径,即中、后纵隔交界处,一般位于脊柱之前方即后纵隔,但也可偏前进入中纵隔。
胸内甲状腺肿 它包括胸骨后甲状腺肿及先天性迷走甲状腺。迷走甲状腺很少见,和颈部甲状腺没有联系,完全位于胸内,且没有固定位置,缺少特征性。胸骨后甲状腺肿为颈部甲状腺肿块向下沿胸骨后延伸进入纵隔上部而形成。病理性质可为甲状腺肿,亦可为甲状腺囊肿或腺瘤,恶性者较少见。往往在颈部可扪及肿大的甲状腺。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纵隔上部,较多向纵隔的一侧凸出。气管受压移位,并常向对侧及略向后移位。如肿块位于气管后,则气管受压向对侧及向前移位,食管受压向后移位。吞咽动作时肿块影常向上移动。
畸胎类肿瘤 它为胚胎期胸腺始基(第三对鳃弓)发育时,部分多潜殖力组织脱落并随着心血管的发育携入胸内。可分为两类,囊性畸胎瘤和实质性畸胎瘤。皮样囊肿是较为简单的囊性畸胎瘤,包含表皮及其附件,呈单房或多房,囊内含皮脂样液体和毛发。实质性畸胎瘤通称为畸胎瘤,包含内、中、外三个胚层组织,身体内任何器官的组织都可以出现,肿瘤内常有大小不等的囊性区域。实质性畸胎瘤恶性变的倾向较大。如肿瘤形成瘘管与支气管或颈根部相通,咳出的痰或自瘘管排出的液体可出现豆渣样皮脂物质或毛发,具有重要诊断意义。此类肿瘤多数位于前纵隔中部,于心脏与主动脉弓交接处。少数位置较高者上缘越过主动脉弓顶部,亦可位置较低,位于前纵隔下部。偶尔也有出现于后纵隔者。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房囊肿常呈分叶状。囊肿的壁可见钙化呈弧形线条影,在肿瘤内见到骨或牙齿状阴影为此类肿瘤的特征性表现。
胸腺瘤 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发生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有良、恶性之分。良性胸腺瘤有完整的包膜,可有不同程度的囊性变或呈囊肿形态。恶性胸腺瘤包膜不完整,肿瘤直接向邻近组织侵犯和转移。胸腺瘤和重症肌无力有明显关系,约15%重症肌无力患者有胸腺瘤,而25~50%的胸腺瘤患者有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大都位于前纵隔的中部或略偏中上部。少数位置可较低,下缘达心膈角区,但其上端往往起始于胸腺的部位。少数位置可较偏后,位于中纵隔气管旁或肺门区。胸腺瘤的形态变异较多,通常呈圆形、椭圆形,少数病例体积可很小,呈梭形,不易发现。胸腺脂肪瘤的形态较为特殊可近似三角形,上端细小自上纵隔开始向下逐渐增宽,下端宽大贴于横膈上。胸腺瘤也可出现斑点状钙化或囊壁的钙化。恶性胸腺瘤常侵犯心包膜,出现心包积液。
淋巴瘤 淋巴瘤发生在纵隔者大多与颈部及周身的淋巴结病变同时发现,但亦可先于或后于其他部位或其他系统的淋巴瘤。病理上包括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纵隔淋巴瘤发展迅速,通常一经发现均已涉及两侧纵隔淋巴结,主要侵犯气管旁淋巴结和前纵隔淋巴结,并融合成团块状,两侧肺门淋巴结也常同时受侵。X线表现,两上纵隔阴影增宽呈波浪状凸起,两侧肺门阴影增大。纵隔的改变较肺门的改变更为明显突出。纵隔淋巴瘤可经肺门沿支气管周围的间质向肺内浸润,形成自肺门向肺野内放射状阴影,常并发胸腔积液。亦可呈血行性肺内转移病变。淋巴瘤对放射线甚为敏感,经小剂量照射后即能明显缩小。经放射治疗后的淋巴瘤可出现钙化影。
支气管囊肿 它是先天性病变,由胚胎时期支气管胚芽发育异常移位于纵隔发育而成。病理上支气管囊肿壁的结构与支气管壁的结构相同,内膜为支气管粘膜上皮,囊内为粘液样液体。纵隔的支气管囊肿常位于气管、主支气管和肺门大支气管的邻近。可位于气管旁、隆突下、肺门区和食管旁,以及纵隔的任何部位。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轮廓光滑,密度均匀,附着在气管、主支气管壁的一侧边界,可因气管、主支气管壁的挤压而略平直,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食管囊肿 亦称前肠囊肿,其起源与支气管囊肿较接近,均来源自胚胎期前肠,但其发病率远较支气管囊肿低。囊肿的壁包含粘膜层、粘膜下层和肌肉层。粘膜层的细胞可以和食管、胃或小肠的粘膜相同。囊内含粘液样液体。囊肿位于后纵隔食管旁,可发生于食管行径的任何部位。呈圆形或椭圆形,轮廓光滑。食管钡餐见食管显著受压但粘膜皱襞完整。
心包囊肿 它为位于心脏周围紧贴于心包膜上的间皮囊肿,通常位于心膈角区。
神经原性肿瘤 在纵隔肿瘤中最为常见。病理分类:良性神经原性肿瘤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节细胞神经瘤;恶性神经原性肿瘤包括恶性神经鞘瘤、节神经母细胞瘤和交感神经母细胞瘤。较少见的从副神经节发生的良性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能分泌肾上腺素,临床上有波动较大的高血压。神经原性肿瘤最多见于后纵隔脊柱旁,在侧位上肿瘤阴影的后缘重叠于椎间孔(X片-48,49)。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也可呈较长而扁的椭圆形,紧贴于脊柱旁,后者较多见于节细胞神经瘤。肿瘤轮廓清楚光滑。少数肿瘤可有斑点状钙化,偶见肿瘤因退化而成囊肿,沿囊肿的壁可出现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