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纳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纳言

纳言

官名。始见《书·尧典》,职为宣达帝命。隋代因避文帝父杨忠名讳,故改侍中为纳言。参见“侍中”。

☚ 侍中   黄门侍郎 ☛
纳言

纳言

官名。掌出纳王命。《尚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孔安国《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而宣于下”左思《魏都赋》:“诘朝陪幄,纳言有章。”——明朝陪侍皇帝于帷幄之中,纳言谈吐有文彩。

☚ 穆然   乃砺乃巧 ☛

纳言nàyán

汉代尚书巾帻后部的接口。别为一层,垂直而下,高三寸。代指“纳言帻”,亦借指负责进谏的官员。《后汉书·舆服志下》:“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尚书帻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

纳言

纳言

官名。史见于尧舜时期。掌宣传王命和百官之言达于上。《尚书·尧典》: “帝曰: 龙! 朕堲殄行, 震驚朕师。命汝作纳言, 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周秉钧易解: “纳言,官名。郑玄曰: ‘如今尚书管王之喉舌也。’惟,命令之词。允,信也。晚出 《孔传》 曰: ‘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 苜蓿园提领   纳职 ☛
纳言

纳言

官名。北周初,有御伯中大夫2人,掌出入侍从,隶天官府。武帝保定四年 (564) 改御伯为纳言,职同侍中。随因避文帝父名讳,改侍中为纳言,置2人,正三品,为门下省长官。掌侍从献替,赞相礼仪,出纳帝命。炀帝大业十二年 (616) 改为侍内,唐初置纳言,高祖武德四年 (621) 复为侍中,置2人。参见“侍中”条。

☚ 尚书令   内史令 ☛

纳言nà yán

官名。1、掌出纳帝命。《尚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 2、王莽改大司农曰纳言,改太常曰秩宗。纳言秩宗皆文职,但王莽也使其将兵征伐,"令七公六卿号皆兼称将军",故又称纳言将军、秩宗将军(见《汉书·王莽传》)。《后汉书·隗嚣传》:"纳言严尤,秩宗陈茂,举众外降。"《后汉书·光武帝纪》:"伯升又破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于淯阳。"参看"大司农"。尧时设纳言,犹后代的尚书,为国君的喉舌,掌传达国君的命令和上呈有关文书(见《尚书·尧典》。"龙作纳言,出入帝命。"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掌侍从。北周初有御伯中大夫二人,掌出入侍从,属天官府;保定四年改御伯为纳言,掌侍中之职,宣帝末,又另置侍中为加官。隋又改侍中为纳言;炀帝大业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唐初为纳言,武德四年又改称侍中。见《通典·职官三·侍中》。

纳言

汉代皇帝近臣尚书等所戴之帻。取近臣忠正,向皇帝献言之意而名之。形状前小后大,似夏代之收(冠名)。东汉明帝定制:皇帝于立春日、立夏日、先立秋十八日、立秋日、立冬日,于五郊行迎气之礼。近臣服象征五郊颜色的青、赤、黄、白、黑色“纳言”以从祀。

纳言

❶官名。王莽始建国元年(9),将大司农改名羲和,后更名为纳言。

❷北周掌出纳皇帝诏命的机构,属天官府,设中大夫为长官。

❸隋代因避文帝父杨忠之讳,将门下省长官侍中改为此名,官正三品。炀帝改称侍内。唐初复置,官正三品。高祖武德四年(621)改称侍中。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又改侍中置,中宗神龙元年(705)复称侍中。

纳言

官名。(1)《尚书·尧典》记舜时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设有九官,其一为纳言,由龙担任,掌传达命令,接待宾客。(2)隋代避文帝父杨忠之讳,凡“中”字均不用,因此改侍中为纳言,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又改纳言为侍内。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改侍内为纳言,三年(公元620年)改为侍中。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改侍中为纳言,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2: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