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约翰·里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约翰·里德1887—1920John Reed

美国政论家,新闻记者,诗人。1910年哈佛大学毕业。1917年9月,以美联社记者身份到俄国,经历了伟大的十月革命。1918年初回国后撰写了《震撼世界的十天》,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1919年秋,以美国共产主义工人党代表的身份再度去苏联,参加第三国际的工作,次年10月19日病逝于莫斯科。

约翰·里德

约翰·里德1887—1920

美国进步记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宣传家。1887年10月20日生在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沿岸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城。他是欧洲移民的第三代,外祖父曾靠榨取印第安人珍贵毛皮而发财,在美国西部兴办自来水、煤气和炼铁等企业,发展成为波特兰的首富。里德是在雪松山别墅长大的,身体孱弱,在波特兰中学读书时,常常病魔缠身。1906年9月,里德进入美国的最高学府哈佛大学学习。和他同时进入哈佛大学的700名同学中就有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哈佛大学学习的四年中,担任过《哈佛月刊》的编委,并一度在这个杂志的计划、出版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里德和许多美国青年一样,看到了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接受过当时流行于美国的费边社会主义思潮,对社会改良感到兴趣,参加过哈佛“社会主义俱乐部”的活动。
1910年6月里德毕业于哈佛大学,开始走向社会。他向父亲借了100美元去欧洲游历,在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地观光,以揭露丑闻而闻名的记者林肯·斯蒂文斯最早把里德指引到纽约,带他参加各种会议,包括社会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单一税论者的、劳工运动领袖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等等。这一切都使里德增长了见识。斯蒂文斯不仅帮助里德增长了社会知识,并且帮他找到工作。他先为里德在《纽约环球报》获得一个临时性工作,随后又介绍里德到一家专揭人阴私和刊登通俗小说的《美国人》杂志当校对和读稿员。该刊发现了里德才华以后,就请他开辟一个新的专栏《有趣的人》,里德写了一些文章,从此,开始步入新闻界。1912年秋至1914年春的一年多时间里,里德采写了两次工人运动和一次农民暴动,都突出地表现出他是一名诚实和正直的新闻记者。1912年秋,里德受聘为《群众》的编辑。以记者身份多次参加工人运动会议。1913年春,墨西哥发生了农民暴动,同年秋天,发展成内战。里德争取到纽约《世界报》的委派,奔赴比利亚的兵营里采访墨西哥战争,对墨西哥的报道非常成功。同年7月,阿普尔顿公司出版了里德的《暴动的墨西哥》一书。
1914年4月,勒德洛矿工罢工,里德写了一篇关于罢工的记实性调查报告,刊在《大都会》上。1915年3月里德偕《论坛报》编辑、美术家博德曼·鲁宾逊重返欧洲采访东欧战事,一直从东欧行至俄国彼得堡。他根据观察更加确信欧战是悲惨而无益的。半年后,他返回美国,全力支持反战的力量。
1917年3月,俄国革命的消息传到了美国。他偕同妻子路易丝于同年8月出发去俄国采访。1917年11月里德目击了对冬宫的冲击,克伦斯基逃到国外。他日以继夜地观察,记录,参加各种集会,收集各种报纸、招贴、墙报、标语以及形形色色的宣传品。他从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精神里,再一次得到了深刻的教育,把笔记扩充为文章,不断寄往纽约。使他吃惊的是,他寄回去的稿件全未刊出,1918年4月28日,里德回到纽约,联邦特工人员早就等候在码头,他们仔细地搜查了里德的行李,没收他的全部文献资料和手稿。《群众》这时已被迫停刊,改名《解放者》重新出版,里德的文章常刊载在《解放者》、社会主义《号角》以及《独立》上。一般报刊都已不敢刊用他的稿件,里德只好巡回在纽约、波士顿、克利夫兰、底特律、费城等许多大城市进行演说。直到1918年秋,政府终于把没收的文献资料交还给里德,他每天16小时乃至18小时地埋头写作,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30余万字的不朽巨著《震撼世界的十天》,1919年3月,博奈——利夫莱特出版了这本书。里德在自己照片上题词说:“献给因出版这本书而险些破产的我的出版者戈拉齐、利夫莱特。”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先后为《震撼世界的十天》写了序言,列宁评价它是革命的真实写照。里德这时已不仅仅是一名传播真理的新闻战士,而且是一名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者。他参加了组建美国共产主义劳工党的工作,先后担任了左派社会主义杂志《革命世纪》和《共产党人》的编辑。1919年9月美国共产主义劳工党决定派里德为正式代表去莫斯科参加国际共产主义会议。1920年10月17日,在他33岁生日前几天,里德病逝于莫斯科,他的遗体安放在银棺内,由红军战士守卫,在工会大厦陈列了一周,数千人在红场参加了里德的葬礼。

☚ 红旗报   约翰·弥尔顿 ☛
000074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