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贴粮
元代赈济京城贫民给贴,对贴到官仓低价买粮称红贴粮。《元史·食货志四》: “赈粜粮之外,复有红贴粮。红贴粮者,成宗大德五年 (公元1297年) 始行。初,赈粜粮多为豪强嗜利之徒,用计巧取,弗能周及贫民。于是令有司籍两京贫乏户口之数,置半印号簿文贴,各书其姓名口数,逐月对贴以给。大口3斗,小口半之。其价视赈粜之直三分常减其一,与赈粜并行。每年拨米总204 900余石,闰月不与焉。”
元代赈粜粮之一种,又作红帖粮。成宗大德五年(1301)始行。因政府所拨赈粜粮多为豪强嗜利之徒巧取豪夺,不能周济贫民,遂令司署籍贫乏户口之数,置半印号籍文贴,各书其姓名、口数,逐月对贴给粮,大人3斗,儿童1.5斗,称“红贴粮”。其价较赈粜粮贱三分之一。闰月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