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红衲袄 红衲袄郑若庸 《玉玦记》  全曲七句:6 △,6 △。7 △,7 △。6 △,6 △,7 △。 其二 陈所闻 《种玉记》  全曲八句:6 △,6 △。7 △,7 △。6 △,6 △。8,7 △。第一式七句,起于《白兔记·求乳》、《荆钗记·责婢》,后来《玉玦记·投贤》四支、《东郭记·相泣中庭》四支从之。第二式八句,多第七句八字句,起于《琵琶记·瞷询衷情》四支,后来作者多从之,较第一式更为通行。第二式第七句有几种变式,如《荆钗记·堂试》四支,第一、四两支七字,句末用“也”字;第二、三两支,七字句不用“也”字。第七句亦有作四字句者,如《拜月亭·亡命全忠》、《牡丹亭·幽媾》二支。第七句句末“也”字已成定格,“也”字前一字可叶韵亦可不叶。第八句可作六字折腰句,如《琵琶记·瞷询衷情》第三、四支,《西楼记·疑谜》三支。《拜月亭·幽闺拜月》〔青衲袄〕与〔红衲袄〕循环二次,据《南词简谱》分析,实皆为〔红衲袄〕,〔青衲袄〕之名可以废除。〔红衲袄〕叠用二至四支成套,在一出戏中常占主要位置。《金印记·一家耻笑》叠用六支,每支各韵。亦有叠用四支,前加引子,组成专场。 ☚ 三仙桥 香遍满 ☛ 红衲袄 红衲袄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同名曲牌。北曲属黄钟宫。一名〔红锦袍〕。多用作小令。南曲属南吕宫。字数定格及韵式,据清·周祥 钰《九宫大成谱》作六、六、七、七、六、六、七、六 (八句)。一般用作过曲。据《九宫大成谱》云: 〔红衲袄〕 与 〔青衲袄〕 自来分析不明,二者转相舛误。后人乃以七句无“也”字者为 〔青衲袄〕,八句有“也”字者为 〔红衲袄〕。所谓“也”字,即该调第七句之末字例应以“也”字结尾。如《琵琶记·盘夫》中牛女所唱四曲即是。 ☚ 黄莺儿 耍孩儿 ☛ 红衲袄hóngnàǎo细针密线缝制的红色长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袒下我这红衲袄,跌绽我这旧皮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