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红细胞计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红细胞计数

生理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衰亡,又有1/120的红细胞产生。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为(4.0~5.5)×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新生儿为(6.0~7.0)×1012/L。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hongxibao jishu

红细胞计数是临床血液常规检查之一,通常以适当的稀释液将一定量的末稍血液稀释后,用显微镜、光电比浊计电子红细胞计数仪或激光计数仪等计数,算出单位体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小儿各年龄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生后2周为4.2×1012/L(L代表升);3个月为3.9×1012/L;6个月,4.2×1012/L;1~2岁,4.3×1012/L;4~5岁,4.4×1012/L;8~14岁4.5×1012/L。海拔4 000米以上的居民,红细胞数常在6×1012/L以上。红细胞数减少主要见于造血物质或生血因子缺乏、红细胞丢失或破坏过多以及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所引起的各种类型的贫血。红细胞数增多常见于机体因缺氧所致的红细胞代偿性增多。

☚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形态检查 ☛

红细胞计数red-cell count

系检查红细胞数量的一种方法。方法是抽取一定量血液置于稀释液中,然后查数并计算出一定量血液中红细胞数现已用仪器检查。正常时为男性4.2~5.5×1012/L,女性为4~5×1012/L,明显增高与降低在临床上均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计数

计算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红细胞数的计测。有显微镜计数法、光电比浊法、电子血细胞计数法,正常成年男性400—500万个/立方毫米,女性350—500万个/立方毫米。生理性减少如妊娠期贫血;病理性减少如失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见于高原生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临床血液常规检查之一,通常以适当的稀释液将一定量的末梢血液稀释后,用显微镜、光电比浊计电子血细胞计数仪或激光计数仪等计数,算出单位体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显微镜计数法是将一定量血液以一定量等渗液稀释,充分混合后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一般用改良的Neubauer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然后根据稀释倍数,算出每L或μl血液中的红细胞总数。光电比浊法是根据红细胞在无色等渗稀释液中有一定的浊度,浊度高低与红细胞的多少成比例的原理,先按规定的稀释度,将已知红细胞数的血液,稀释成多种不同红细胞数的悬液为横轴,经光电比浊后,测得的光密度为纵轴,制成标准线。再将待测血液作适当倍数的稀释后比浊,根据读得的光密度查标准线,即得待测的红细胞数。此法简便,适用于大批标本计数,但对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准确性较差,遇此情况,仍需用显微镜计数。电子血细胞计数法多采用电阻式电子血细胞计数仪,其原理是用导电性溶液按一定倍数将标本稀释,置于电场,用负压将被测标本吸入测定血细胞的小孔。由于稀释液导电,而血细胞膜导电性不良,所以每当有一个细胞吸进小孔时,就会使两电极间的导电性发生一次变化,产生一个脉冲信号;经甄别、放大、数字显示,即得出单位容积中的红细胞数。此法计数迅速,重复性好。红细胞数受性别、年龄、生活状态、居住地区等因素影响。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4.0~5.5×1012/L,或4.0~5.5×106/μl;女性为3.5~4.5×1012/L或3.5~4.5×106/μl。男性在6~7岁时数值最低,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女性在13~15岁时数值最高,以后逐年下降,在21~35岁间维持在最低水平,此后又升高,接近男性水平。海拔4,000m以上的居民,红细胞常在6×1012/L以上。
红细胞数减少主要见于造血物质或生血因子缺乏以及红细胞丢失或破坏过多、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引起的各种类型的贫血。妊娠后期妇女常因血浆容量增加而致血液稀释,使红细胞数减少。有时红细胞减少的程度可与血红蛋白减少不一致,如在小红细胞贫血时,红细胞减少不如血红蛋白显著。红细胞数增多,常见于机体因缺氧所致的红细胞代偿性增多,如严重的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和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原发性骨髓红细胞增生性疾病,红细胞可达7.0~10.0×1012/L,并多伴有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脱水可使红细胞相对增多。此外,某些生理因素如原生活于平原地区者,在移居高海拔地区初期,红细胞可增多。新生儿的红细胞多在6.0×1012/L以上。剧烈的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情绪激动等,可因脾释放红细胞至循环血液而使红细胞暂时增多。

☚ 实验诊断   红细胞形态检查 ☛

红细胞计数

red blood cell coun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10:41